浒浦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字数:18216】

摘 要浒浦花鼓是流行于江苏常熟市浒浦渔港一带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于二零零九年六月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扩展项目。最近二十年来,由于自然因素、行政区划调整和产业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得浒浦花鼓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遭到破坏,其影响力逐渐衰微,再加上其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离世,浒浦花鼓生存状态岌岌可危。二零一七年,浒浦花鼓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一批濒危项目名录》。本文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浒浦花鼓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其保护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浒浦花鼓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有所帮助。
目录
1. 绪论 5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5
1.2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5
1.2.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研究 5
1.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研究 6
1.2.3浒浦花鼓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7
1.2.4总结评价 7
1.3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7
1.3.1研究思路 7
1.3.2研究方法 8
2.相关理论基础 9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和理论 9
2.1.1非物质文化遗产 7
2.1.2文化空间 8
2.1.3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9
2.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9
2.2.1保留本真,弃其糟粕 9
2.2.2系统规划,综合保护 10
2.2.3注重精神价值 10
2.2.4长期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10
2.2.5政府为主,民间参与 10
3.浒浦花鼓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3.1浒浦花鼓的基本概况 12
3.1.1浒浦花鼓的产生与发展 12
3.1.2浒浦花鼓的特征 12
3.2 浒浦花鼓面临的危机与原因 13
3.2.1浒浦花鼓面临的危机 13
3.2.2浒浦花鼓衰落的原因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3浒浦花鼓现有的保护措施 14
3.3.1全面系统整理资料,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 14
3.3.2活态传承,旧舞新编 15
3.3.3通过教育的形式进行宣传 16
3.3.4充分挖掘对传承人的保护 16
3.3.5积极对外弘扬民俗文化 17
3.4浒浦花鼓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18
3.4.1传承体系不规范 18
3.4.2专业人才缺失 18
3.4.3宣传力度不够,全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19
3.4.4民俗文化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缺失 19
3.4.5与同类民俗文化交流太少 20
4.浒浦花鼓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21
4.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21
4.2完善教育体系,培养继承人才 21
4.2.1学校教育 21
4.2.2社会机构教育 21
4.3建设非遗场馆,以物质载体促进保护与开发 22
4.4多渠道、多层次加强交流合作 23
5.结语 25
5.1结论 25
5.2不足 25
参考文献 26
致谢 27
1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浒浦花鼓是产生于上世纪初,流行于江苏省常熟市浒浦渔港一带的民间舞蹈、曲艺艺术形式,在20世纪初由安徽中部经盐城、南通一带传入浒浦,到目前已有五代传承人。常熟浒浦花鼓作为常熟民间舞蹈艺术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上个世纪常熟地区的渔民文化和河港文化,凝结的是浒浦人民艺术与智慧的结晶。最近二十年来,由于受自然环境变化、行政区划调整和产业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得浒浦花鼓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影响力逐渐衰微,再加上其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离世,浒浦花鼓生存状态岌岌可危。本文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浒浦花鼓为研究对象,对其保护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浒浦花鼓的保护与开发有所帮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抢救浒浦花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常熟浒浦地区传统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使本地区文化创新并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本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浒浦地区地方文化旅游深入融合并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承续常熟浒浦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团结协作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1.2.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研究
李荣启(2006)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注重分类保护,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用不同的保护原则。彭岚嘉(2006)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法律保护和社会公众参与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专业研究与学科发展相结合等四个角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张兆林(2013)指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遵循了以人为本、整体性、生产性、依法保护、数字化、信息化、原真性、原生态、多元化、可持续性、相关权益等保护理念,强调非遗保护的原则要接地气,要有时代感,要具有中国特色,这样才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自身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道路。刘海红(2010)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科学保护原则、本真性保护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濒危遗产优先保护原则、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保护的原则、坚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意大利的Silvia Rita Sedita(2012)在《Leverag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Novelty and innovation through exaptation》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所具有的的重要价值和持续支撑作用,这种作用表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9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