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摘 要近年来,江苏省加工出口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作为贸易大省的江苏,总体经济形势发展较好,加工出口产品专业化程度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省内部分加工出口企业意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悄然步入转型期。对于大部分加工出口企业而言,转型升级仍然是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江苏省很多加工出口企业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增值率低、配套能力低、劳动成本提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本文以SWOT作为分析方法,分析江苏加工出口企业继续发展加工出口贸易所面临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转型的机遇和威胁,探讨转型升级的策略。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加工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理论分析 2
第二章 江苏省加工出口企业发展现状 5
2.1江苏省加工出口现状 5
2.2江苏省加工出口行业分布情况 6
2.3地区发展不平衡 7
第三章 江苏省加工出口企业SWOT分析 8
3.1优势分析(S) 8
3.2劣势分析(W) 9
3.3发展的机遇(O) 10
3.4面临的挑战(T) 11
3.5本章小结 12
第四章 江苏省加工出口企业转型升级措施 14
4.1转型升级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14
4.2转型升级的措施 15
结束语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一些加工出口企业顺应国际分工的发展优势逐步发展起来并与世界接轨,企业纷纷利用国内低廉劳动力及原材料进行多样低价值易耗品的生产,出口国外。在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
江苏省是我国的加工贸易大省,加工贸易已然成为江苏的特色。但江苏省加工贸易较其他的贸易方式而言,对劳动力成本、技术创新及能源等要素更加敏感。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背景下,面对国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国外市场疲软等问题,江苏省多数加工出口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倒逼着这些加工出口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部分企业已悄然进入转型升级期,在产品结构、经营发展方式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转型升级。但对大多数加工出口企业而言,转型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仍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外需不振、企业经营环境趋近的大背景下,江苏省加工出口企业更应迎难而上,寻求突破。
1.1.2研究意义
即便现在的江苏省对外贸易快速迅猛发展,但是江苏省贸易的总体竞争力却在逐渐下降;对外贸易加工出口商品市场高度集中;外资出口比重较大;大量的加工出口产品都主要来自加工出口贸易方式,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等等。若是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江苏省对外加工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这会严重影响到江苏省对外加工出口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乃至对江苏省总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都将会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
据江苏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4年海关出口总额(经营单位)达3418.69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总额为1583.4354亿美元,加工贸易总额为1492.5981亿美元,一般贸易赶超加工贸易成为第一大贸易方式,对作为外贸大省的江苏来说,依托加工外贸的优势地位已经被一般贸易所取代。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是创新的主体。江苏省大多数加工出口加工企业仍然依赖于贴牌生产等产品附加值低的这种生产方式,因此江苏省加工出口企业怎样根据企业目前的发展经营现状,结合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及政府扶持政策,探究一条可行性的转型升级实施路径,具有显著的意义。
1.2加工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理论分析
1.2.1加工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含义
为推进加工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需要准确理解其本质内涵,只有明确加工出口企业升级转型的本质内涵,才能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针对措施。Cereffi(1999)认为,企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迈向更具有活力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过程。戴丹(2014)认为,转型升级中的“转型”,一是指发展模式的转型,即由外延伸粗放型增长转向内涵集约型增长;二是指发展动力的转换,即产业发展由依靠资源、土地等物质要素的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和管理创新等创新要素驱动。
王会欣(2009)认为,江苏省加工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产业链、区域分布、增值能力的升级等多个方面。本文结合了江苏省加工出口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部分学者观点总结出加工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含义:企业升级,指的是企业通过获取市场能力以及技术能力,从而改善自身的竞争能力并创造高附加值的活动;企业转型,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相应的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的整体性转变;企业转型升级就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提高产品、服务附加值的过程。
1.2.2相关理论基础
1.2.2.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也被称为绝对成本说,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是最早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所谓绝对优势理论(或绝对成本说),是指甲、乙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时,当甲国相对于乙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劳动成本上有优势,即甲国在这种产品上劳动生产率高,而乙国在这种产品上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则甲国在该产品的生产劳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
甲、乙两个国家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身所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一方式,并用其中一部分产品交换自身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通过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及参与贸易,两国都能从中获取利益,而且,这种从专业化分工中获取的贸易利益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国民财富。
该理论解决了两个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交换和分工的合理性,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深刻意义。但是,绝对优势理论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若一个国家在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那么,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1.2.2.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比较优势理论最早是出现在托伦斯(Torren.R)1815年出版的《论对外鼓谷物贸易》一书中。之后,大卫李嘉图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较为完善的阐述。该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两个国家进行产品生产时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付出的绝对劳动成本。当甲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乙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有进行互惠贸易的可能。每个国家都可以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这一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自身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获取双方利益,实现双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52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