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资金互助业务中社员间违约行为的博弈分析

摘要: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作为合作金融的一种组织形式,自被重提以来就迅速发展着。然而近些年由于管理不规范等种种原因,运行风险也大大增加。尤其是社员间的异质性突出,导致合作社无法真正实现“合作”的应有之意。社员之间目的不同而产生违约风险,导致合作社内部的信用风险增加。本文通过对社员间行为构建博弈模型,进行博弈分析,找出社员在开展资金互助业务时的决策过程中导致其违约行为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平衡社员间的利益冲突,避免违约行为,促进资金互助合作业务的顺利开展。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社员异质性2
(二)社员违约行为2
(三)总结3
三、资金互助业务的治理机制3
四、社员间违约行为的博弈分析4
(一)基本条件及模型假设 5
1.基本条件 5
2.模型假设 5
(二)模型构建 5
(三)动态博弈分析 5
1.第3阶段分析 5
2.第4阶段分析 5
3.总结分析 6
五、结论及建议7
(一)合适的借贷利 7
(一)相应的约束和激励 7
(一)创新金融服务业务 7
致谢7
参考文献7
农村资金互助业务中社员间违约行为的博弈分析
引言
引言
中国银监会于2016年12月通过名为《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若干意见》的政策文件释放出了构建农村自己互助合作社的信号,文件中提出允许在农村设立并发展三类新型机构,而资金互助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一信号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试点,也充分感受到了这个机构为农村发展、农户融资所带来的生机。然而危机总是存在的,随着各地的效仿推广,这一“草根”组织也渐渐暴露出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弊病,倒闭之风也随之而来。2012年10月13日,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汤沟镇的“兴农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新安镇的“现代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张
店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便民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和五队乡的“咱们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四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因违规操作而倒闭。2014年1月23日盐城市亭湖区瑞鑫、新洋、东城三家资金互助合作社资金运转出问题,导致数亿存款无法兑付。这些现实都暴露出了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以及资金互助业务的开展过程中的诸多弊病。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本是我国为了支持农村金融,为农村农户解决微型融资而被提出的。而如今诸社大片面临破产危机,问题严重不容小觑。由于合作社的社员是广大农户,为一群多数没有信用记录的对象服务导致合作社的信用风险日益突出,而信用风险就会带来资金风险进而导致资金链的断裂危机,严重危害到农村资金互助业务的可持续性开展。而在众多信用风险中,违约风险是被放在首位的。尤其是在现阶段日益壮大的资金互助合作社中,理论上的社员同质、“一人一票”的民主治理早已名存实亡,倘若社员间实力均衡那显然单靠内力是无法壮大合作社的,而由一些村社干部、外部企业、生产大户等具有优越经济和资源条件的能人带动成立与发展的合作社又面临着新入社社员与成立者在话语权上地位不均衡,而且二者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内部的利益差异直接带来整个互助组织无法实现效率最优,合作社功能日益异化,与一些传统的农村商业金融机构并无两异,一面是普通社员寻求融资,另一面是核心社员谋求权益,出资力量的极度不均衡带来利益冲突,在社员间行动决策的博弈过程中,双方存在着违约动机,构建平衡利益、化解此类不良动机的治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健康的治理机制,让合作社规范发展呢?本文将针对社员的异质性现象,以此为前提,分析双方在具体的信贷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并予以解释说明,有针对性的提出能够推动资金互助业务有效开展的健康机制,以规范信贷业务可持续性运行。
二、文献综述
(一)社员异质性
Zusman( 1992) 、Cook( 1995)成员之间的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资源禀赋( 产品规模、投入资金、社会关系、非农收入) 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及为异质性。邵科 ( 2013) 则探讨了社员在资源禀赋、利益动机和目的、角色作用三个方面的差异性,进而深入研究了社员异质性问题。林坚 ( 2002) 、潘婷 ( 2015) 则认为成员异质性主要表现为成员投入的资源禀赋要素类别和数量上的差异。
(二)社员违约行为
Meyer(2001)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多,具有很强的自然依赖性,因此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对于农业生产成果有致命的伤害,进而产生经济利益受到损害,违约概率也就增大。Ghosh(2007)则从宏观经济的层面去分析社员的违约行为,他认为宏观经济对农产品市场带来影响,如当GDP增长时,预示着整个市场大环境较好,此时农户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违约的概率就会明显减少。Hoggarth(2005)也从宏观的经济周期上进行研究,认为经济衰退对农业生产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农户的生产成果可能会造到大规模深层次的破坏,进而增加了违约几率。
马九杰(2004)认为影响农户违约行为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的收入、农户的年龄、文化水平以及贷款的期限和利率等。张狡狡(2011)则认为违约风险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信用社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制度缺失,风险分散途径较少。周亚玲、莫申生(2011)则将导致农户借贷违约的原因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来自于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而客观方面则是由于自然条件、农业技术、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导致农户没有获得预期收入,从而制约了偿债能力。周宗安(2012)也认为农户信贷违约行为主要还是偿债能力不足,他总金融产品的期限设计考虑,农业生产也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往往与期限之间存在冲突,产品到期了,农户还没丰收,如何还贷?赵允迪和王俊芹(2012)认为产品在设计层面没有充分考虑农户的特性、过分死板,只有一味地贷款,这也是农户违约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的,对自然气候依赖性极强,因此相关自然风险就较大,这种不确定性自然灾害自然会带来违约倾向。此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与约定的还款期限无法匹配,这种矛盾也使得违约风险增大了。
(三)总结
三、资金互助业务的治理机制
对于任何形式的资金互助合作社,合理的治理机制对于有序顺利开展资金互助业务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资金互助业务来说,其初衷是基于社员平等自愿的原则上,通过共同出资参与合作,进而为需要帮助的社员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进而解决普遍入社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经典意义上的治理机制应该是以民主决策为前提的。
然而,随着我国资金互助业务的大范围开展,由于资金互助合作社成立时的各种不同模式及发起方式,社员同质性似乎成为了一种理想状态,取而代之的是现实的社员异质性。而这种异质性则带来了治理机制是不民主不平等的,进而也就影响着资金互助业务是否是在帮助贫困的社员以及社员是否会履约。社员异质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社员间有着不一样的利益诉求,细化到资金互助业务的过程中就进一步表现为,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普通社员出资占比较少,核心社员大都有着优越的资源条件、社会网络四通八达,先天资本的丰富,无论是经济资本还是社会资本都有着雄厚的力量,也有着高瞻远瞩的目光,有着足够的动机与活力参与市场行为,并且由于核心社员在合作社的地位显赫,一般都担任到理事长或社长,核心社员掌握着大量的股权,对于合作社的资金借贷决策上有着毋庸置疑的发言权。普通社员加入是为了谋求低门槛的资金筹集,以扩大支撑自己的农业生产,而对于管理合作社的意愿则不足,也不具备充分的能力去管理,进而会有搭便车倾向,他们宁可放弃剩余的盈余分配,只是为了能够获取廉价的融资便利。而核心社员则是想从借出资金的过程中寻找利差以谋个人利益,正是由于这种异质性,导致了利益上的冲突,也带来了资金互助业务在开展过程中的功能异化。普通社员有些入社不入股的就更加缺少了壮大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社、参与治理的动机;而核心社员占有股份比重大,为了追求盈余分配,则比起将资金用来支持普通农户,更偏向于向外界放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86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