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讨海陵镇乡村旅游案例分析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农村,农民与农业的现代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也是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不可忽视的存在。本文先分析乡村旅游的研究的背景,其次介绍海陵镇乡村旅游的现状,然后通过SWTO方法分析海陵镇乡村旅游,再结合海陵镇乡村旅游的经验与教训,最后得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1
文献综述2
一、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3
(一)研究的背景3
(二)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概况3
(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3
二、数据来源3
三、海陵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3
四、海陵镇乡村旅游SWTO分析 5
(一)优势5
(二)劣势5
(三)机遇6
(四)挑战6
五、经验与教训6
(一)成功的经验7
(二)失败的教训7
六、结论与政策7
致谢8
参考文献 8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讨
引言
引言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海陵镇上许多村庄相继出现乡村旅游项目,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容村貌为之一新。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由于经营不善导致的旅游项目荒废。这引起了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兴趣,想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而且乡村旅游作为农村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收到笔者的重视。本课题通过对乡村旅游理论的研究,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揭示乡村旅游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组织方式,进一步得出有一定理论高度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引申出乡村旅游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最佳模式,有助于提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笔者通过对一些村干部,村民与游客的问卷调查与查找文献知道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背景,结合海陵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通过对海陵镇乡村旅游的SWTO分析和经验与教训分析,最后得出乡村旅游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持续发展的路径。
文献综述
熊凯(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农村独特的生产形态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王兵(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吸引都市居民,满足旅游者求知、娱乐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Bernard Lane(1994)界定乡村旅游是:位于农村地区;亲近大自然,具有乡村世界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活动;无论是居民点还是建筑群都是规模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变化较为缓慢,旅游活动常与当地民众家庭相联系,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控制。Gilbert 和Tung (1990)认为乡村旅游就是村民为旅游者提供住的地方,使其在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它把乡村旅游的对象局限在农场、牧场,其实质是农业方面的旅游。
潘盛俊(2012)认为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关于起源地区方面,不仅有一般人认为的法国说,还有西班牙说,意大利说。意大利说表示在1865年, 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 标志着该类旅游的诞生。因为,这是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组织。法国说认为是1855年。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2000)认为国内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纷纷效仿深圳的做法,开办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
朱蓉(2011)认为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于静(2008)认为乡村旅游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乡村的开放程度,有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黄文静,吴国琴(2018)认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有:产品单调;统一规划管理不足,重复的建设比较严重;文化内涵不足。
彭顺生(2016)认为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打造精品;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赵承华(2007)和杨新征(2006)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保护好环境,邹统钎、马欣、张昕玲、黄海辉(2006)认为政府要规制好环境保护,这样才会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姚宁萍,2005;陆宝福,2005)
严艳(1998)和张丽娜(2000)认为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兼顾贫困地区,这对贫困地区的发展十分重要。(杨红英,1998)乡村旅游向贫困地区倾斜是趋势。(白有光,范子文,2002)
一、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的背景
我国自1998年开展“华夏城乡游”以来,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高潮,乡村旅游以其特有优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它为农民提供了第二个收入来源,带来更多的就业,减少了人口的流失,带来了城市新观念,同时也给城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提升了他们对乡村问题的认识。
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亲近自然、缓解城市压力的愿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传统,崇尚自由,渴望回归;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及闲暇时间增加;具有回归自然生态、自发组织、家庭共享等特点的乡村旅游恰恰能够较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另一方面,从供给角度看,乡村旅游业通常被看作一种能够推动农村的文明进步、缓解乡村地区不断衰退、
改善乡村经济单一化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复苏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城乡和谐繁荣的有效途径。据此,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安排。国家旅游局在此基础上又推出“2006中国乡村游”和“2007和谐城乡游”战略措施,以此凸显乡村旅游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新型的和谐城乡关系的重要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12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