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投资对ipo抑价水平影响研究

IPO抑价现象在世界各国资本市场上普遍发生,IPO抑价率过高会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对该现象的研究一直是各国热点。公司在创业板IPO上市时会出现抑价率过高的现象,创业风险投资通过企业IPO获得高额收益,同时创业风险投资在公司IPO时扮演重要角色。以国内外学者的结论为基础,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8年在创业板上市的566家企业作为样本,以2014年6月1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完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首日交易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为分界线,将样本分为两个区间分别进行研究,发现2014年发行机制改革之前创业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率没有显著影响,而交易机制改革后创业风险投资能有效降低IPO抑价率。本文在结尾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和方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一)IPO抑价理论 2
1.信息不对称理论 2
2.行为金融理论 2
(二)创业风险投资与IPO抑价 2
1、认证理论 3
2、筛选监督理论 3
3、逆向选择理论 3
4、逐名动机理论 3
三、研究设计 3
(一)研究假设 3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
1、本文数据来源 4
2、本文对是否有创业风险投资参与的界定为 4
(三)变量定义 4
1、被解释变量 4
2、解释变量 4
3、控制变量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
(四)模型建立 6
(五)多元回归分析 6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创业风险投资对IPO抑价水平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创业风险投资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指职业投资者对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现代高科技企业的权益资本投资。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再加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局面的兴起,仅凭传统融资方式已无法满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创业风险投资作为一种能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升级的融资方式,逐渐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
2009年10月30日,中国创业板正式上市后,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开启了新阶段,通过帮助被投公司在创业板IPO上市,风险投资形成一种高收益的退出机制。而公司在IPO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即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明显低于上市初始的市场价格,这就是IPO抑价现象。统计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IPO抑价率维持在15%左右,而我国市场的IPO抑价率普遍高于该值。于晓红等(2013)认为如果抑价率长期处于过高水平,会给中国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由于新股发行不存在风险,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不复存在,任何企业只要能够获得上市资格,总可以成功筹集到所需资金,巨额资金的短期套利行为客观上导致了新股发行定价和上市定价的高风险,并对股市的非正常波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外学者对IPO抑价的产生原因已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许多结论,但是否适用于我国经济模式并无法得知,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不同阶段的政策及经济形势加以研究,找出真正的影响因素。
创业风险投资通过IPO获得高额利润回报,同时它也参与被投公司的IPO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所以通过研究不同阶段创业风险投资是否能对IPO抑价率产生影响,可以对我国政策发行、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发展、各类企业选择承销商等方面提出建议,促进我国创业板市场健康发展。
二、 文献综述
(一)IPO抑价理论
IPO抑价是指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明显低于上市初始的市场价格的现象。该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资本市场,只不过程度有所差别,国内外学者均对该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但是并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与完全的解释,所以对IPO抑价的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中。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最先被提出也是最知名的IPO抑价理论,在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三类主体:拟上市企业、各类投资者与承销商,这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IPO抑价。
(1)赢者诅咒理论
该理论由Rock(1986)提出,他认为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部分投资者掌握丰富的公司信息,能够买到使自己盈利的股票,另一类投资者无法掌握充足信息,只能通过猜测或主观判断来选购股票,收益较低。为了吸引掌握信息不足的那部分投资者,公司往往会降低股票发行价来补偿受信息不对称影响的那部分投资者,此时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定价低于上市初使的市场价格。
(2)声誉理论
声誉理论也被成为逐名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Beatty和Ritter(1986)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声誉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声誉能使筹资更容易,能吸引更多的被投机构,而在新股发行过程中,风投机构良好声誉来自于投资者较高的收益,如果在发行当天亏损,会对声誉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所以风投机构倾向于降低发行价格,用高IPO抑价率换取更高声誉,确保中后期盈利。
然而国内研究却有着不同的结果,蒋顺才等(2006)以1230家A股市场上的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声誉理论”在中国没有得到证实,制度变更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3)信息传递理论
该理论由Allen与Faulhaber在1989年提出,投资者与发行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发行人拥有较高信息优势,它对运营等各方面情况有充分了解,而投资者对此并不清楚,所以发行人往往一开始会放出信息,降低发行价以吸引投资者,到了中后期,优质发行商在投资者了解情况后会提高价格以弥补之前的抑价损失,确保能持续盈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76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