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冲击与影响分析
“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如何有效缓解“三农”与其增速不相匹配的矛盾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从当今中国农村的金融发展状况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关系,通过可操作的理论知识为提出解决方案提供佐证,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应具体可操作的措施来辅助完成。在证实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确实存在一定冲击与影响的结论后,通过采取诸如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扩大农村金融规模,提高农村金融的运作效率等具体措施来缓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 农村金融,农民收入,影响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农村金融及农民收入的基本理论1
2.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1
2.2 农民收入的基本理论2
3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5
3.1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5
3.2 农民收入现状6
4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影响的研究7
4.1 优化了农村金融资源7
4.2 促进了储蓄向投资转化7
4.3 实现了降低金融交易成本8
5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8
5.1 适度扩大农村金融规模8
5.2 优化农村金融结构8
5.3 提高农村金融运作效率9
5.4 推动政策性“支农”9
结论 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1 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新农村建设一直在不断推陈出新,“三农”问题作为贯穿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是我国政府和人民高度关注对象。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14年聚焦“三农”问题,并于2018年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预计2050年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通过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等实际有效的举措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本文的研究思路顺应国家政策文件所传达的信息,认为农村金融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纵观全球各发达国家,我们从其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可以看出,不管该农业地区的经济状况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何,有一个理念是亘古不变的,即农民收入水平是和该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除了大同小异的财政支农政策、农村投资水平等因大众素外,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自1978年我国在邓小平同志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逐渐增多,形式也呈现出源多样化的特点,农户总体经济收入水平上升。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还处于形成期,完善度还有待提高,同时用于农村建设的金融资金被金融机构流转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业信贷供给不足的假象;就地域而言,我国东、中、西部农村金融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呈阶梯式下降特点,各个地区呈严重发展不均的状态。
由调查数据可知,至2017年底,我国全国涉农贷款高达30.9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3.08亿元,同比增长9.64%,其中,农户贷款余额8.11亿元,比年初增长1.04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4.41%,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余额17.0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6.97%。且占各项贷余额的百分比达到了27.6,观察这些数据,我们发现尽管我国在多个重大会议中强调建设农村经济的重要性,相对以往,在收入方面确实有所增加,但是纵向而言,其收增率还是远远地落后于同时期的国民经济增长率。我国的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在2016的人口调查中几乎呈相对状态,达到了46.21%。因此,解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迫在眉睫,从而为增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添砖加瓦。
2 农村金融和农民收入的基本理论
2.1 农村金融的概念
在进行具体的研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农村金融的定义。何为农村金融,简单来说,就是发生在农村地区的金融交易行为;具体来说,就是涉及农业资金调配或者所有一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济活动,从而发生货币流通。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活动主要通过农户的资信状况来筹集资金,从而使得农村地区的资金合理用于农业建设而不外流。通过具体的释义,我们可发现农村金融具有交易场所固定,以信用为筹集措施,以资金为流通标的,货币为表现形态的特点。
除了上述农村金融自身的特点外,相对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在面临的风险和最终获取的收益上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土地特点上。
我们知道,传统农业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很大,古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这一思想,因此,极端的自然气候带来的农产品生产不足必然会对农村金融带来毁灭性的负面影响。同时,自土地改革之后,我国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政策,农户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因此,农村金融具有风险性更大的特点,普通农户想要获得农业贷款进行作息生产,在抵押方面,面临巨大压力,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除了自然和农户自身因素外,金融机构不愿贷款给普通农户也是农民贷款难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我们知道,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其收益率是无法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的,金融机构的营业目的是盈利,因此,相比较贷款少,收益少的农业贷款,他们更喜欢将资金贷给收益率高的多的其他行业。同时,对于大多数小农户而言,金融机构无法确定其贷款的用途,也就无法在贷款金额和具体类别上制定固定的性质政策。所以金融机构会故意制定高门槛来限制小农户贷款,以此来稳定自身利益,进而造成农民收益小的局面。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是在宏观背景下对农业发展以及农村金融发展提出假设理论的具有建设性意见的观念,主要包括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以及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在传统农业还占据市场经济发展重要地位时,农村经济由于受自然因素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不稳定,也就没有长期稳定的积蓄用于储蓄,逐渐地便会导致农村地区获得的投资少,资金外流,使得农户的收益更加低迷。而农业补贴理论便是鉴于这些前提产生。该理论还认为,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不会选择风险性大、收益性不稳定的农业作为投资对象。因此,想要农村地区的金融获得繁荣发展,要重视农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建立独立的金融机构实现资金合理配置,如果加以外部的投资资金,对于发展农村农业经济便会带来双赢效果。
目 录
1 引言1
2 农村金融及农民收入的基本理论1
2.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1
2.2 农民收入的基本理论2
3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5
3.1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5
3.2 农民收入现状6
4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影响的研究7
4.1 优化了农村金融资源7
4.2 促进了储蓄向投资转化7
4.3 实现了降低金融交易成本8
5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8
5.1 适度扩大农村金融规模8
5.2 优化农村金融结构8
5.3 提高农村金融运作效率9
5.4 推动政策性“支农”9
结论 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1 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新农村建设一直在不断推陈出新,“三农”问题作为贯穿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是我国政府和人民高度关注对象。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14年聚焦“三农”问题,并于2018年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预计2050年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通过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等实际有效的举措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本文的研究思路顺应国家政策文件所传达的信息,认为农村金融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纵观全球各发达国家,我们从其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可以看出,不管该农业地区的经济状况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何,有一个理念是亘古不变的,即农民收入水平是和该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除了大同小异的财政支农政策、农村投资水平等因大众素外,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自1978年我国在邓小平同志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逐渐增多,形式也呈现出源多样化的特点,农户总体经济收入水平上升。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还处于形成期,完善度还有待提高,同时用于农村建设的金融资金被金融机构流转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业信贷供给不足的假象;就地域而言,我国东、中、西部农村金融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呈阶梯式下降特点,各个地区呈严重发展不均的状态。
由调查数据可知,至2017年底,我国全国涉农贷款高达30.9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3.08亿元,同比增长9.64%,其中,农户贷款余额8.11亿元,比年初增长1.04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4.41%,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余额17.0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6.97%。且占各项贷余额的百分比达到了27.6,观察这些数据,我们发现尽管我国在多个重大会议中强调建设农村经济的重要性,相对以往,在收入方面确实有所增加,但是纵向而言,其收增率还是远远地落后于同时期的国民经济增长率。我国的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在2016的人口调查中几乎呈相对状态,达到了46.21%。因此,解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迫在眉睫,从而为增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添砖加瓦。
2 农村金融和农民收入的基本理论
2.1 农村金融的概念
在进行具体的研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农村金融的定义。何为农村金融,简单来说,就是发生在农村地区的金融交易行为;具体来说,就是涉及农业资金调配或者所有一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济活动,从而发生货币流通。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活动主要通过农户的资信状况来筹集资金,从而使得农村地区的资金合理用于农业建设而不外流。通过具体的释义,我们可发现农村金融具有交易场所固定,以信用为筹集措施,以资金为流通标的,货币为表现形态的特点。
除了上述农村金融自身的特点外,相对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在面临的风险和最终获取的收益上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土地特点上。
我们知道,传统农业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很大,古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这一思想,因此,极端的自然气候带来的农产品生产不足必然会对农村金融带来毁灭性的负面影响。同时,自土地改革之后,我国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政策,农户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因此,农村金融具有风险性更大的特点,普通农户想要获得农业贷款进行作息生产,在抵押方面,面临巨大压力,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除了自然和农户自身因素外,金融机构不愿贷款给普通农户也是农民贷款难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我们知道,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其收益率是无法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的,金融机构的营业目的是盈利,因此,相比较贷款少,收益少的农业贷款,他们更喜欢将资金贷给收益率高的多的其他行业。同时,对于大多数小农户而言,金融机构无法确定其贷款的用途,也就无法在贷款金额和具体类别上制定固定的性质政策。所以金融机构会故意制定高门槛来限制小农户贷款,以此来稳定自身利益,进而造成农民收益小的局面。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是在宏观背景下对农业发展以及农村金融发展提出假设理论的具有建设性意见的观念,主要包括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以及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在传统农业还占据市场经济发展重要地位时,农村经济由于受自然因素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不稳定,也就没有长期稳定的积蓄用于储蓄,逐渐地便会导致农村地区获得的投资少,资金外流,使得农户的收益更加低迷。而农业补贴理论便是鉴于这些前提产生。该理论还认为,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不会选择风险性大、收益性不稳定的农业作为投资对象。因此,想要农村地区的金融获得繁荣发展,要重视农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建立独立的金融机构实现资金合理配置,如果加以外部的投资资金,对于发展农村农业经济便会带来双赢效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