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附件)
摘 要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迅猛地发展,我国旅游业也呈快速发展的势头。而作为一个文化强国,我国的文化旅游领域也在绽放着自己独特的光芒,由于我国各地文化旅游实践的不断丰富加深,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俨然成为新形势下的“宠儿”。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一个极具发展潜力与前景的一个特殊综合性行业。青海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个少数民族。而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也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因此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发展民俗旅游时非常有必要的,并且对于游客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青海的一部分,具有民族化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民俗以及民俗旅游的了解,进一步分析了互助土族民俗及民俗旅游。此外,详细的描述了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体系的规划,提高宣传力度,加强旅游市场整治力度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分析了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对互助土族地区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指出当地的不足之处,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和相关建议。
目 录
1绪 论 1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1.1研究目的 1
1.1.2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国内研究现状 2
1.2.2国外研究现状 2
1.2.3研究综述 3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3
1.3.1文献研究法 3
1.3.2实证研究法 3
2民俗旅游的基本概述 4
2.1民俗旅游概念 4
2.1.1民俗与民俗旅游 4
2.1.2民俗旅游的意义 4
2.2 青海互助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5
2.2.1旅游项目取得新进展 5
2.2.2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6
2.2.3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6
2.2.4旅游市场整治力度不断加强 6
2.2.5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较好 7
3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对当地经济SWOT分析 8
3.1 优势分析 8
3.1.1区位优势 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1.2资源优势 8
3.1.3市场优势 9
3.2 劣势分析 9
3.2.1缺乏旅游精品 9
3.2.2整体开发层次低 9
3.2.3高海拔制约游客数量的持续增长 10
3.3 机会分析 10
3.3.1大旅游社会气候的形成 10
3.3.2政策的支持 11
3.4 威胁分析 11
3.4.1周边省市旅游业的开发,造成客源市场分流 11
3.4.2接待游客能力受限 12
4 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3
4.1民俗文化开发意识有待提高 13
4.2当地的知名度较低 13
4.3旅游人才匮乏,服务质量较差 13
4.4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足 14
5改善互助民俗旅游的解决措施和相关建议 15
5.1塑造高品质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15
5.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15
5.3提高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素质 15
5.4加大对土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16
结 论 17
参考文献 18
1 绪 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目的
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其价值在现代旅游中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项目之一。青海作为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省份,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来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充分将文化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且投资少、见效快、低碳环保、持续盈利性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在全面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带动公益文化事业的不断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叙述了青海互助县土族民俗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但由于当地民众对民族文化的忽视,以及渐渐汉化的状态导致一些民俗文化日渐流失,使得以土族民俗旅游作为优势的条件趋于衰退化。因此我们要在积极促进土族民俗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的保护,使它能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1.2研究意义
土族作为青海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自己独特而富于内涵的文化,而青海省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更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支独秀。互助土族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还有绝对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而在青海民俗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土族地区重要的经济产业,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南北经济差距化大及缺乏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等原因,使得在积极开发民俗旅游时加大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保护好本民族丰富的文化习俗对推动青海互助县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民俗旅游的受欢迎程度逐渐提高,而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以它特有的文化吸引了一大批爱好旅游的民众。旅游者到互助土族民俗旅游地旅游,希望能较全面而真实地感受、领悟到独特的土族民俗风情。然而由于互助土族地区在推广本民族文化时,忽略了一些本民族最本质的民俗风情,使得在该地区的旅游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不能快速有效的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新形势下土族民俗文化如何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1.2.1国内研究现状
苘茂兰、王峥在《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中指出国际旅游趋势在向着文化旅游方面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发展民俗旅游有为重要,其发展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主题公园、民族节庆日、原生态、建立博物馆等形式发展民俗旅游。[1]
鄂崇荣、鄂崇毅在《旅游以民族文化传统保护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一文中,就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为例,指出了民俗旅游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土族的民俗文化需要本民族的人继承和传播,同时还要加强对民俗旅游的保护,主要从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加强旅游地民众的能力建设等几个方面强调了互助土族自治县该如何保护当地传统文化。[2]
林艳、丹存福在《互助旅游:扬帆起航正当时.中国土族夏季号》一文中强调互助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独特的土族民俗、宗教文化、自然景观及便利的交通,未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好条件。因此,需要加大对本地民俗旅游的投入,创建国家级高原旅游度假休闲区,把互助打造成为青海的王牌景区。[3]
1.2.2国外研究现状
科恩(Cohen)将民族旅游定义为:“针对政治上、社会上不完全属于该国主体民族的人群,由于他们的生态环境或文化特征或独特性旅游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观光旅游”
布鲁诺(Bruner)认为民族旅游就是“国外或国内的旅游者通过旅游可以观察其他群体,而这些群体不仅被认为有明显的自我认同、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且他们通常被贴上诸如种族、国家、少数民族、原始、部落、民俗或农民的标签。”
目 录
1绪 论 1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1.1研究目的 1
1.1.2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国内研究现状 2
1.2.2国外研究现状 2
1.2.3研究综述 3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3
1.3.1文献研究法 3
1.3.2实证研究法 3
2民俗旅游的基本概述 4
2.1民俗旅游概念 4
2.1.1民俗与民俗旅游 4
2.1.2民俗旅游的意义 4
2.2 青海互助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5
2.2.1旅游项目取得新进展 5
2.2.2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6
2.2.3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6
2.2.4旅游市场整治力度不断加强 6
2.2.5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较好 7
3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对当地经济SWOT分析 8
3.1 优势分析 8
3.1.1区位优势 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1.2资源优势 8
3.1.3市场优势 9
3.2 劣势分析 9
3.2.1缺乏旅游精品 9
3.2.2整体开发层次低 9
3.2.3高海拔制约游客数量的持续增长 10
3.3 机会分析 10
3.3.1大旅游社会气候的形成 10
3.3.2政策的支持 11
3.4 威胁分析 11
3.4.1周边省市旅游业的开发,造成客源市场分流 11
3.4.2接待游客能力受限 12
4 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3
4.1民俗文化开发意识有待提高 13
4.2当地的知名度较低 13
4.3旅游人才匮乏,服务质量较差 13
4.4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足 14
5改善互助民俗旅游的解决措施和相关建议 15
5.1塑造高品质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15
5.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15
5.3提高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素质 15
5.4加大对土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16
结 论 17
参考文献 18
1 绪 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目的
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其价值在现代旅游中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项目之一。青海作为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省份,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来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充分将文化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且投资少、见效快、低碳环保、持续盈利性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在全面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带动公益文化事业的不断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叙述了青海互助县土族民俗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但由于当地民众对民族文化的忽视,以及渐渐汉化的状态导致一些民俗文化日渐流失,使得以土族民俗旅游作为优势的条件趋于衰退化。因此我们要在积极促进土族民俗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的保护,使它能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1.2研究意义
土族作为青海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自己独特而富于内涵的文化,而青海省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更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支独秀。互助土族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还有绝对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而在青海民俗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土族地区重要的经济产业,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南北经济差距化大及缺乏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等原因,使得在积极开发民俗旅游时加大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保护好本民族丰富的文化习俗对推动青海互助县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民俗旅游的受欢迎程度逐渐提高,而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以它特有的文化吸引了一大批爱好旅游的民众。旅游者到互助土族民俗旅游地旅游,希望能较全面而真实地感受、领悟到独特的土族民俗风情。然而由于互助土族地区在推广本民族文化时,忽略了一些本民族最本质的民俗风情,使得在该地区的旅游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不能快速有效的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新形势下土族民俗文化如何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1.2.1国内研究现状
苘茂兰、王峥在《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中指出国际旅游趋势在向着文化旅游方面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发展民俗旅游有为重要,其发展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主题公园、民族节庆日、原生态、建立博物馆等形式发展民俗旅游。[1]
鄂崇荣、鄂崇毅在《旅游以民族文化传统保护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一文中,就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为例,指出了民俗旅游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土族的民俗文化需要本民族的人继承和传播,同时还要加强对民俗旅游的保护,主要从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加强旅游地民众的能力建设等几个方面强调了互助土族自治县该如何保护当地传统文化。[2]
林艳、丹存福在《互助旅游:扬帆起航正当时.中国土族夏季号》一文中强调互助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独特的土族民俗、宗教文化、自然景观及便利的交通,未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好条件。因此,需要加大对本地民俗旅游的投入,创建国家级高原旅游度假休闲区,把互助打造成为青海的王牌景区。[3]
1.2.2国外研究现状
科恩(Cohen)将民族旅游定义为:“针对政治上、社会上不完全属于该国主体民族的人群,由于他们的生态环境或文化特征或独特性旅游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观光旅游”
布鲁诺(Bruner)认为民族旅游就是“国外或国内的旅游者通过旅游可以观察其他群体,而这些群体不仅被认为有明显的自我认同、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且他们通常被贴上诸如种族、国家、少数民族、原始、部落、民俗或农民的标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