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研究
目 录
一、 引言 5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5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5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8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变化及现状 9
三、我国居民消费发展及现状 12
四、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15
(一)模型设定 15
(二)相关性分析 16
(三)ADF检验 17
(四)估计参数 20
(五)协整检验 22
(六)模型检验 22
五、政策建议 24
(一)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24
(二)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4
(三)统一城乡财税制度,完善税收调节体系 24
参考文献 26
致 谢 28
一、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选题背景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效果显著,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和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幸福感越来越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然而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尤其是农村的居民消费率却逐年降低。
虽然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得以增长,但是粮食价格却呈现下降趋势,加上城市工业化不竭成长,现如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变大。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1,首次突破了3:1。在此之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3倍以上高居不下,2006—2009年这四年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出现了3.3的峰值。依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虽说居民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消费额与增加的收入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妨碍了我国总体居民消费率的增长。
2.选题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同时存在的特征也被人们称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日益显著,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呈现各自的特点。因此,将我国自身经济的发展特点作为突破口,研究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及现状并以此来促进消费增长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入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妨碍了我国总体居民消费率的增长。
2.选题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同时存在的特征也被人们称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日益显著,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呈现各自的特点。因此,将我国自身经济的发展特点作为突破口,研究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及现状并以此来促进消费增长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收入分配与消费的关系具有影响力研究的集中于一些经济学大家的理论研究上,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如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等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等。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936)首先将消费和收入联系了起来,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他的消费理论最早探讨了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该理论认为,收入与消费是在短期中是具有一定的关系的,消费与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也被称为收入的消费倾向,在他的理论中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因而缩小收入差距会增加居民的总消费。
杜森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1949)在凯恩斯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消费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高收入家庭对低收入家庭消费的这种示范效应使得低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大于高收入家庭;同时杜森贝里还提出消费具有棘轮效应,从而揭示了消费的稳定性,由于棘轮效应的存在,家庭消费受本期和以往消费的影响,因此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会提高其消费。综上,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
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1954)和布伦贝格、安东三人共同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与凯恩斯消费函数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当期收入相互联系不同,该假说认为消费者会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来调节一生不同阶段的消费水平。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分为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这三个阶段,在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一个人的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是有变化的。该理论认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从长期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该理论未探讨收入差距与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实中消费存在差异,为其他影响消费因素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56)提出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其持久收入决定。理性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的最大化,消费决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的。弗里德曼认为由于持久收入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消费函数也是稳定的,所以收入差距扩大会导致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霍尔(Hall,1978)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将理性预期方法应用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他为在效用函数为二次型同时时间偏好恰好等于利率时,消费与滞后的收入变量是没有关系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是简单地描述了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而是提出了消费者为实现自身消费的最佳路径时需要满足的一阶条件。
坎贝尔和曼昆(Campbell&Mankiw, 1990,1991)提出了λ假说,他们假设一个经济中存在两种具有不同消费行为的消费者,两者的人口占比大约是λ/(1-λ),第一类消费者的消费是由当期收入决定的,第二类消费者的消费却是由可预期的持久性收入来决定的,前者是典型的凯恩斯式消费,后者的消费行为符合随机游走假说,消费是由可预期的持久性收入决定,坎贝尔和曼昆测得的美国的λ值是在 0.351 和 0.713 之间,这个结论推翻了随机游走假说的合理性,说
一、 引言 5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5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5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8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变化及现状 9
三、我国居民消费发展及现状 12
四、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15
(一)模型设定 15
(二)相关性分析 16
(三)ADF检验 17
(四)估计参数 20
(五)协整检验 22
(六)模型检验 22
五、政策建议 24
(一)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24
(二)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4
(三)统一城乡财税制度,完善税收调节体系 24
参考文献 26
致 谢 28
一、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选题背景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效果显著,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和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幸福感越来越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然而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尤其是农村的居民消费率却逐年降低。
虽然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得以增长,但是粮食价格却呈现下降趋势,加上城市工业化不竭成长,现如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变大。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1,首次突破了3:1。在此之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3倍以上高居不下,2006—2009年这四年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出现了3.3的峰值。依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虽说居民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消费额与增加的收入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妨碍了我国总体居民消费率的增长。
2.选题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同时存在的特征也被人们称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日益显著,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呈现各自的特点。因此,将我国自身经济的发展特点作为突破口,研究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及现状并以此来促进消费增长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入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妨碍了我国总体居民消费率的增长。
2.选题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同时存在的特征也被人们称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日益显著,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呈现各自的特点。因此,将我国自身经济的发展特点作为突破口,研究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及现状并以此来促进消费增长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收入分配与消费的关系具有影响力研究的集中于一些经济学大家的理论研究上,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如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等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等。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936)首先将消费和收入联系了起来,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他的消费理论最早探讨了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该理论认为,收入与消费是在短期中是具有一定的关系的,消费与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也被称为收入的消费倾向,在他的理论中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因而缩小收入差距会增加居民的总消费。
杜森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1949)在凯恩斯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消费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高收入家庭对低收入家庭消费的这种示范效应使得低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大于高收入家庭;同时杜森贝里还提出消费具有棘轮效应,从而揭示了消费的稳定性,由于棘轮效应的存在,家庭消费受本期和以往消费的影响,因此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会提高其消费。综上,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
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1954)和布伦贝格、安东三人共同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与凯恩斯消费函数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当期收入相互联系不同,该假说认为消费者会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来调节一生不同阶段的消费水平。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分为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这三个阶段,在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一个人的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是有变化的。该理论认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从长期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该理论未探讨收入差距与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实中消费存在差异,为其他影响消费因素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56)提出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其持久收入决定。理性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的最大化,消费决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的。弗里德曼认为由于持久收入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消费函数也是稳定的,所以收入差距扩大会导致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霍尔(Hall,1978)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将理性预期方法应用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他为在效用函数为二次型同时时间偏好恰好等于利率时,消费与滞后的收入变量是没有关系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是简单地描述了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而是提出了消费者为实现自身消费的最佳路径时需要满足的一阶条件。
坎贝尔和曼昆(Campbell&Mankiw, 1990,1991)提出了λ假说,他们假设一个经济中存在两种具有不同消费行为的消费者,两者的人口占比大约是λ/(1-λ),第一类消费者的消费是由当期收入决定的,第二类消费者的消费却是由可预期的持久性收入来决定的,前者是典型的凯恩斯式消费,后者的消费行为符合随机游走假说,消费是由可预期的持久性收入决定,坎贝尔和曼昆测得的美国的λ值是在 0.351 和 0.713 之间,这个结论推翻了随机游走假说的合理性,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