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问题研究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把信用风险转移到其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中去的一种金融工具,这次不良资产证券化重新启动带来了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提高了处置效率。但是,我们也是要吸取上一次不良资产证券现金流无法覆盖的教训,它在提供了新的风险管理方式和收益机会的同时,也为市场参与者、金融系统带来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将在总结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将首先分析和回顾现有的文献,然后联系我国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找出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运用多因素模型进行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可能造成这些问题的变量,得出了集中度、利率以及资产池质量一定程度上都会对不良资产证券的现金流覆盖率产生影响的结论,并且建议商业银行扩大资产池的范围并提高其质量。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一)国内研究综述 2
(二)国外研究综述 3
三、研究设计 4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问题总结 4
(二)研究假设 4
(三)数据选择与来源 4
(四)自变量与因变量确定 5
(五)模型假设 5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
(一)描述性统计 7
(二) 多因素模型分析 8
五、结论与对策措施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问题研究
金融133 刘迪莎
引言
引言
不良资产证券化于去年重新启动,逐渐成为商业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是其高风险与现金流无法覆盖等问题不容忽视。银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包括不良贷款、准履约贷款、重组贷款、不良债券和抵债资产。从定义上看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是一些缺乏流动性的不良资产经过商业银行等资产拥有者的重新组合,从而变为较为固定的现金流,最后通过信用评级等方式提高信用等级,成为金融市场上流动的证券的一个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预期未来债务人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偿付的货币,转为债务人向证券投资者支付本金以及利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过程,其风险主要来源于预期未来资产的流动性。
我国在90年代才逐步开始研究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对西方国家,起步比较晚。19922005年是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初阶阶段,相关法律法则以及相关市场的制度并不健全,我国发行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大多是利用国外成熟市场。然而,在2005年之后的试点阶段,研究者也纷纷开始关注不良资产证券化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招商银行为例,它发行了“和萃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发行规模为2.33亿元,其中80.69%的优先档证券被评为AAA级,19.31%的次级档证券没有被给予次级档证券评级。一方面,这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另一方面,这也表示信用卡不良债权也将被纳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但是一些问题也展示在了评级报告中,比如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过程中,难以预估未来现金流,评级次级档证券存在问题;同时,流动性储备账户设置、回收触发机制等措施增加了信用等级、降低了优先档证券的信用风险,但也为不良资产证券化带来一系列问题。
蒋照辉(2015)提出作为基础资产的不良贷款难以形成稳定可预期的现金流,风险转移过程产生了严重的失衡,这也是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上一次不良资产证券化实施的失败。2008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就很好的证明了难以形成稳定可预期现金流也是导致系统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这次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过程中,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否有效实施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发展现状综述
何德旭(2000)提出资产池中的不良贷款受到行政干扰和各类政策性因素的干扰,现金流并非稳定可预期的,这是导致国内首次不良资产证券化失败的重要原因。如今,随着商业银行的贷款不断增加,不良贷款的数量也逐渐增长,国内也开始重新启动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然而这一次可否有效实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其中张颖华(2006)提出一些人支持不良资产证券化,他们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削减甚至剥离不良贷款,可以将这个项目作为不良资产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
刘元根(2013)提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刚起步不久,许多方面参考了其他国家的运行,然而市场体系却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完善,评估不良资产所需要的信用评级体系尚待发展,但是该文章缺乏实证数据分析,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往往存在偏差。周天云、余洁且(2013)也通过CRT市场的实证研究证实,在商业银行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个别风险被转移到了整个金融市场中去,从而提高了整个市场的关联度以及系统风险。
2、国内问题研究现状
(1)破产隔离机制不完全
道德风险问题主要是由于破产隔离的不完全性造成的,在破产隔离中, 特殊目的载体是关键,当存在不良动机的特殊目的载体自愿破产时,往往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胡志成, 赵永兵(2010)提出在国内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制度中,一些监管机构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且它在法律上面临着设立条件和运行条件的种种限制,因此,我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制度并不完善。
在此基础上,张欣(2014)借鉴了基金的委托管理方式,将独立的资金托管人运用到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过程中,这样一定程度削减了特殊目的载体的道德风险,提高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效率。
(2)信息不对称
同时,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就不良资产证券化而言,在风险转移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披露,各商业银行的动机和行为以及各机构之间的关系都容易引发道德问题,从而导致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面临着更多的非预期风险。
曹松威(2015)认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信息不对称明显,因此进行不良贷款证券化存在着很多阻碍。因为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将风险转移给证券投资者的同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劣质资产投入资产池中,资产质量的恶化问题不容忽视。除此之外,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系统性风险。在与可赎回条款、信用增级等一系列复合化金融机制的结合过程中,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信息不对称德问题也日益突出。蒋照辉(2015)也提出因为贷款的企业目前资金运用状况信息并不易获取,贷款银行和证券投资者对于这些信息的掌握状况并不对称,拥有信息优势的贷款发放银行可能将信用评级较低的贷款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方式混入评级较好的资产池中,从而转移出去。因此,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将受到严重影响,当然这也取决于投资者是否预期这种情况,如果预期到,投资者就会按照低质量的证券出价,那么高质量的贷款就无法证券化进入市场,最终导致该市场的萎缩,但是他只从证券市场考虑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影响,但是对于证券贷款市场缺乏一定的考虑。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一)国内研究综述 2
(二)国外研究综述 3
三、研究设计 4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问题总结 4
(二)研究假设 4
(三)数据选择与来源 4
(四)自变量与因变量确定 5
(五)模型假设 5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
(一)描述性统计 7
(二) 多因素模型分析 8
五、结论与对策措施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问题研究
金融133 刘迪莎
引言
引言
不良资产证券化于去年重新启动,逐渐成为商业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是其高风险与现金流无法覆盖等问题不容忽视。银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包括不良贷款、准履约贷款、重组贷款、不良债券和抵债资产。从定义上看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是一些缺乏流动性的不良资产经过商业银行等资产拥有者的重新组合,从而变为较为固定的现金流,最后通过信用评级等方式提高信用等级,成为金融市场上流动的证券的一个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预期未来债务人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偿付的货币,转为债务人向证券投资者支付本金以及利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过程,其风险主要来源于预期未来资产的流动性。
我国在90年代才逐步开始研究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对西方国家,起步比较晚。19922005年是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初阶阶段,相关法律法则以及相关市场的制度并不健全,我国发行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大多是利用国外成熟市场。然而,在2005年之后的试点阶段,研究者也纷纷开始关注不良资产证券化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招商银行为例,它发行了“和萃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发行规模为2.33亿元,其中80.69%的优先档证券被评为AAA级,19.31%的次级档证券没有被给予次级档证券评级。一方面,这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另一方面,这也表示信用卡不良债权也将被纳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但是一些问题也展示在了评级报告中,比如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过程中,难以预估未来现金流,评级次级档证券存在问题;同时,流动性储备账户设置、回收触发机制等措施增加了信用等级、降低了优先档证券的信用风险,但也为不良资产证券化带来一系列问题。
蒋照辉(2015)提出作为基础资产的不良贷款难以形成稳定可预期的现金流,风险转移过程产生了严重的失衡,这也是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上一次不良资产证券化实施的失败。2008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就很好的证明了难以形成稳定可预期现金流也是导致系统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这次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过程中,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否有效实施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发展现状综述
何德旭(2000)提出资产池中的不良贷款受到行政干扰和各类政策性因素的干扰,现金流并非稳定可预期的,这是导致国内首次不良资产证券化失败的重要原因。如今,随着商业银行的贷款不断增加,不良贷款的数量也逐渐增长,国内也开始重新启动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然而这一次可否有效实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其中张颖华(2006)提出一些人支持不良资产证券化,他们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削减甚至剥离不良贷款,可以将这个项目作为不良资产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
刘元根(2013)提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刚起步不久,许多方面参考了其他国家的运行,然而市场体系却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完善,评估不良资产所需要的信用评级体系尚待发展,但是该文章缺乏实证数据分析,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往往存在偏差。周天云、余洁且(2013)也通过CRT市场的实证研究证实,在商业银行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个别风险被转移到了整个金融市场中去,从而提高了整个市场的关联度以及系统风险。
2、国内问题研究现状
(1)破产隔离机制不完全
道德风险问题主要是由于破产隔离的不完全性造成的,在破产隔离中, 特殊目的载体是关键,当存在不良动机的特殊目的载体自愿破产时,往往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胡志成, 赵永兵(2010)提出在国内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制度中,一些监管机构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且它在法律上面临着设立条件和运行条件的种种限制,因此,我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制度并不完善。
在此基础上,张欣(2014)借鉴了基金的委托管理方式,将独立的资金托管人运用到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过程中,这样一定程度削减了特殊目的载体的道德风险,提高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效率。
(2)信息不对称
同时,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就不良资产证券化而言,在风险转移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披露,各商业银行的动机和行为以及各机构之间的关系都容易引发道德问题,从而导致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面临着更多的非预期风险。
曹松威(2015)认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信息不对称明显,因此进行不良贷款证券化存在着很多阻碍。因为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将风险转移给证券投资者的同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劣质资产投入资产池中,资产质量的恶化问题不容忽视。除此之外,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系统性风险。在与可赎回条款、信用增级等一系列复合化金融机制的结合过程中,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信息不对称德问题也日益突出。蒋照辉(2015)也提出因为贷款的企业目前资金运用状况信息并不易获取,贷款银行和证券投资者对于这些信息的掌握状况并不对称,拥有信息优势的贷款发放银行可能将信用评级较低的贷款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方式混入评级较好的资产池中,从而转移出去。因此,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将受到严重影响,当然这也取决于投资者是否预期这种情况,如果预期到,投资者就会按照低质量的证券出价,那么高质量的贷款就无法证券化进入市场,最终导致该市场的萎缩,但是他只从证券市场考虑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影响,但是对于证券贷款市场缺乏一定的考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