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和战略取向

目 录
1 引言 1
2 服务外包概述 1
2.1 服务外包的概念 1
2.2 服务外包相关理论 2
2.3 服务外包的类型 3
3 淮安市服务外包发展状况分析 4
4 发展服务外包的益处 8
4.1 降低发包企业的运营成本 8
4.2 增强承接方的竞争优势 8
4.3 缓解地方政府就业压力 9
4.4 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 9
4.5 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9
5 淮安市承接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10
5.1 竞争优势有待多元化 10
5.2 服务外包的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10
5.3 服务外包相关法律规定有待完善 11
6 淮安市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和战略取向 11
6.1选择优势行业发展服务外包,对同行业企业选择性优先发展 12
6.2 对企业进行有计划地引导发展,提高生产要素与资源配置效率 12
6.3 稳固中低端价值链服务外包业务,积极提高高端服务能力 12
6.4 合理利用集聚效应,规模效益,避免同质化 13
6.5 加强同行交流,借鉴前者经验 13
6.6 完善相关法律知识 13
6.7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 14
总 结 15
致 谢 16
参 考 文 献 17
1 引言
2015年1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文件的出台将服务外包概念再次拉入人们视野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这表示关于服务外包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有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划。文件提出:到2020年, 国内服务外包产业市场协调发展,规模显著扩大,结构显著优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成为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提升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这是国务院首次对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近几年来,中国服务外包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以国务院指定的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主体的产业聚集效应不断扩大。坚持面向全球市场,改革创新,加快发展 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外包产业,推动从主要靠低成本竞争向更多以智力投入取胜模式转变,对于推进结构调整,形成产业升级新支撑、外贸增长新亮点、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引擎和扩大就业新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2 服务外包概述
2.1 服务外包的概念
服务外包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止,众多学者和机构对其均有研究,笔者将主要定义整理如下表1中所示。
表1:服务外包概念的不同界定
提出学者及年份 提出概念
GaryHameland Prahalad(1990) [1]首次提出了“业务外包”,指企业将一些非核心或辅助性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提供商,发挥它们的专长和优势达到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其自身仅专注于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
Kotabe(1992) 外包是由全球独立的供应商向跨国公司提供的产品和由独立供应商向企业提供零部件和成品的程度。
LeiandHitt(1995) 外包就是依赖外部资源制造零部件和其它增值活动。
陈晓剑等(1999) 外包的本质是通过对外加工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目的。
李芊蕾(2004) 外包指将一些传统上由企业内部人员负责的非核心资源包给外部资源供应商。
赵琼(2005) 项目外包,是指一个企业将其运营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其他企业来做,企业本身则专注于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那部分业务。
谭力文等(2008) [1]服务外包是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分包或转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与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企业经营方式。
武力超(2009) [2]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原来在内部从事的服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企业去执行的一种业务安排。
世界贸易组织(WTO) [1]广义的服务外包是指依据服务协议,将某项服务的持续管理或开发责任委托授权给第三者执行。
中国商务部 [1]企业(发包商)将信息系统构架、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承接商),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文采用的定义综合表述如下: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使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资源配置 优化,降低成本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的商业活动。
2.2 服务外包相关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交易费用理论是由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首次提出,他提出了企业的边界问题,并引入了交易成本(交易费用)这一概念,科斯的主要观点是,企业为了降低寻找合作伙伴、谈判等费用,可以签署长期合同,从而降低交易费用。[2]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外包行为可以解释为:当交易活动的市场成本大于内部交易成本时,则该项活动应全部或部分地在企业内部进行,否则就应在企业外部进行。
服务外包就是利用双方的优势来减低己方的成本,在加强经济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可以通过对外发包的方式,将企业的部分工作外包给其他企业,比如:较先进的技术,通过外包的方式可以节省在技术研究上的成本,或者在引进技术成本大于外包时企业可以采用外包比较有利。再比如:将一些低成本的、大量的、需要劳动力的业务外包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反之,劳动力多的地区可以承接此类外包业务已达到解决就业问题。
2.2.2 不完全契约关系理论
不完全契约关系理论出自契约经济学。[2]契约经济学是在交易成本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个经济学流派,Bajari、Tadel在采购契约理论(procurement contractstheory)中则开始触及有关外包中的契约问题,该理论针对由契约的不完全性而发生的对事后改变、适应的讨价还价及摩擦所进行的一体化生产的分析,从而将交易的复杂性水平和契约不完全性联系起来。采购契约理论把采购契约分为两种:成本加成契约和固定价格契约,前者相当于“制造”,而后者则相当于“购买”。[2]前一种对产品在时间上可以保证,但是会使买者对成本具有不确定,而后一种买者可以被保证一个明确的价格,但以规定产品的完备性为条件。 而且,在存在外包可能性的情况下,生产品牌产品的垄断厂商可以降低固定资产投资。[2]Grossman 指出:“当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对另一家企业来讲十分重要时,一体化就是另一家企业最佳的选择;反之,当两家企业的投资决策对彼此只具有某种程度的重要性,非一体化的形式就是可期待的。”因此根据不完全契约关系的观点,通过合理设计的有效长期合同确定的长期合作方式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或规制结构,可以在获得纵向一体化效益的同时避免纵向一体化的负面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36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