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面临的风险及对策分析
随着银行信用卡在大学校园的逐渐消失,校园贷开始迅速发展,然而其过快的发展速度,过大的发展规模,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自此,校园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对相关案例进行研究时,发现校园贷存在的风险大都与学生本身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甚少,校园贷平台缺乏监管方与治理方以及平台本身缺乏风险控制的意识有关。因此,本文主要从校园贷的产生以及后续发展的原因来分析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并从外部监管、平台自律、大学生的引导三方面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关键词 校园贷,大学生,风险,监管,治理
目 录
1 引言 1
2 校园贷的概述 1
2.1校园贷的定义 1
2.2校园贷的特点 2
3 校园贷的现状分析 3
3.1校园贷的使用现状 3
3.2校园贷存在的风险 6
4 控制校园贷风险的对策分析 7
4.1明确平台监管主体,完善监管制度和规范 8
4.2加强平台自身建设,借鉴国外借贷方式 8
4.3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9
4.4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2002年,招商银行为大学生发放了信用卡。在此之后,银行业发现了这一块有广阔的市场,并迅速发展该项业务。至此信用卡席卷了大学校园,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然而,在各大银行实施后,激烈的竞争、高坏账率、高冲销率、高滞期率和高的睡眠率等问题都出现了。所有发放贷款的银行都开始收回贷款,这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不良的消费习惯。监管当局对这一问题越加重视,并开始整顿。2009年,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金融机构不允许向18岁以下的大学生发放信用卡。而已经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才能办理信用卡。从此,各大银行便开始停止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信用卡从大学校园里消失了。[1]
随着银行信用卡在大学校园的消失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校园贷之风席卷各大高校。在校园贷盛行的大背景下,超前消费成为一种时髦。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贷管理研究中心选取了全国252所高校的近五万名大学生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行了贷款调查。该项调查显示,8.77%的大学生在资金短缺急需更多资金时,会使用贷款来获取资金,其中网上贷款占了近一半。[1]而超前消费观念的广泛传播,使得校园贷愈演愈烈,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多的无法想象。有的借贷平台为了扩大市场,不考虑大学生的还款能力,主动放水;有的借贷平台对于利率利息不做明确的阐述,利用隐藏的高利率获取更多的利益;更有一些有心人利用校园贷设计骗局,引发了一系列无法挽回的悲剧。因此,对校园贷面临的风险以及防范风险的对策需要更加重视。
2 校园贷的概述
2.1校园贷的定义
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是指一些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的网络贷款平台,校园网贷能够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进行准确的狙击。而校园贷又分为三类,一是类似于分期乐、趣分期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其中一部分较出名的平台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二是类似于名校贷、投投贷等P2P平台,专门提供资金对大学生的正常上学以及创业提供帮助;三是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提供的金融信贷服务。[2]
2.2校园贷的特点
2.2.1放贷门槛较低
校园贷各大平台为了抢占市场,大都在宣传时强调本平台对申请贷款时的审核时间较短,能够即时放贷,无需抵押也无需担保。[3]例如“申请只需10秒钟,极速审核你值得拥有,放款迅速,无抵押无需材料”等宣传语屡见不鲜。实际上,办理校园贷的手续也只需要学生在网络平台提供学校、专业、学生证信息、身份证信息,就能完成注册和借款,有些网络贷款平台甚至不需要贷款者本人亲自办理。如此来说,许多经不住外界诱惑,或者说具有超前消费意识的学生可以为轻松的贷到款,无形中使校园贷的风险变得更大。以某校园贷平台为例,当大学生在填写借款选项时,系统会自动提供各项借款的用途,例如,消费购物、应急周转、培训助学、旅行、微创业,就业准备等,学生只需随意选择,无需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也无人去查该项选择后的款项去向,系统会自动确认。
2.2.2贷款隐形费用较高
许多校园贷平台打着关于低利率,零首付,无需担保等看起来令人心动的条件,故意隐藏高额的手续费,诱导学生贷款。首先大学生没有工作,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央行征信系统没有覆盖到这些大学生,因此征信信息是缺失的,从风险控制理论上来说,大学生属于高风险人群。校园贷各平台为了在风险以及收益方面做一个平衡,会对高风险人群提高信贷的利率。为了避免因触犯监管条例以及让利息在表面上处于较低的水准,在学生可以欣然接受的范围内,有些校园贷平台会巧立名目,将过高的利息命名为服务费、手续费、代理费等等。在这方面,很多大学生不能够理智的分析出,这些零零散散的小额费用的总和其实远远高于了贷款成本。假设,某大学生因想要购买奢侈品,在某分期平台借款30000元,在选择分期偿还时选择分为12个月分期还款,每个月的利息为1.5%,一年下来需要支付的利息总共是30000*0.015*12=5400元。这样算下来,年利率是18%,然而,由于是分期业务,采用的是分期还款的方式,借款的学生并不能够一直拥有30000元的使用权,而是每月在还款2500元的基础上递减的。如果这样计算的话,平均每个月占用的资金为16250元,再从分期付款的期数计算,实际的贷款成本为33.2%,远远高于18%。而在河南某高校大学生因无法还贷而自杀的事件中,其中有一笔8000元的校园贷债务,在半年内经过借款、还款、再借款的一系列操作之后,由于隐形费用名目众多,最后总还款金额竟高达8万多元,利率高达1000%。由此可见隐形费用的可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 条,规定了法律支持的最高民间借贷利率为年利率24%,而这些都远远高于了24%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4]
目 录
1 引言 1
2 校园贷的概述 1
2.1校园贷的定义 1
2.2校园贷的特点 2
3 校园贷的现状分析 3
3.1校园贷的使用现状 3
3.2校园贷存在的风险 6
4 控制校园贷风险的对策分析 7
4.1明确平台监管主体,完善监管制度和规范 8
4.2加强平台自身建设,借鉴国外借贷方式 8
4.3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9
4.4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2002年,招商银行为大学生发放了信用卡。在此之后,银行业发现了这一块有广阔的市场,并迅速发展该项业务。至此信用卡席卷了大学校园,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然而,在各大银行实施后,激烈的竞争、高坏账率、高冲销率、高滞期率和高的睡眠率等问题都出现了。所有发放贷款的银行都开始收回贷款,这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不良的消费习惯。监管当局对这一问题越加重视,并开始整顿。2009年,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金融机构不允许向18岁以下的大学生发放信用卡。而已经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才能办理信用卡。从此,各大银行便开始停止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信用卡从大学校园里消失了。[1]
随着银行信用卡在大学校园的消失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校园贷之风席卷各大高校。在校园贷盛行的大背景下,超前消费成为一种时髦。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贷管理研究中心选取了全国252所高校的近五万名大学生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行了贷款调查。该项调查显示,8.77%的大学生在资金短缺急需更多资金时,会使用贷款来获取资金,其中网上贷款占了近一半。[1]而超前消费观念的广泛传播,使得校园贷愈演愈烈,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多的无法想象。有的借贷平台为了扩大市场,不考虑大学生的还款能力,主动放水;有的借贷平台对于利率利息不做明确的阐述,利用隐藏的高利率获取更多的利益;更有一些有心人利用校园贷设计骗局,引发了一系列无法挽回的悲剧。因此,对校园贷面临的风险以及防范风险的对策需要更加重视。
2 校园贷的概述
2.1校园贷的定义
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是指一些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的网络贷款平台,校园网贷能够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进行准确的狙击。而校园贷又分为三类,一是类似于分期乐、趣分期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其中一部分较出名的平台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二是类似于名校贷、投投贷等P2P平台,专门提供资金对大学生的正常上学以及创业提供帮助;三是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提供的金融信贷服务。[2]
2.2校园贷的特点
2.2.1放贷门槛较低
校园贷各大平台为了抢占市场,大都在宣传时强调本平台对申请贷款时的审核时间较短,能够即时放贷,无需抵押也无需担保。[3]例如“申请只需10秒钟,极速审核你值得拥有,放款迅速,无抵押无需材料”等宣传语屡见不鲜。实际上,办理校园贷的手续也只需要学生在网络平台提供学校、专业、学生证信息、身份证信息,就能完成注册和借款,有些网络贷款平台甚至不需要贷款者本人亲自办理。如此来说,许多经不住外界诱惑,或者说具有超前消费意识的学生可以为轻松的贷到款,无形中使校园贷的风险变得更大。以某校园贷平台为例,当大学生在填写借款选项时,系统会自动提供各项借款的用途,例如,消费购物、应急周转、培训助学、旅行、微创业,就业准备等,学生只需随意选择,无需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也无人去查该项选择后的款项去向,系统会自动确认。
2.2.2贷款隐形费用较高
许多校园贷平台打着关于低利率,零首付,无需担保等看起来令人心动的条件,故意隐藏高额的手续费,诱导学生贷款。首先大学生没有工作,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央行征信系统没有覆盖到这些大学生,因此征信信息是缺失的,从风险控制理论上来说,大学生属于高风险人群。校园贷各平台为了在风险以及收益方面做一个平衡,会对高风险人群提高信贷的利率。为了避免因触犯监管条例以及让利息在表面上处于较低的水准,在学生可以欣然接受的范围内,有些校园贷平台会巧立名目,将过高的利息命名为服务费、手续费、代理费等等。在这方面,很多大学生不能够理智的分析出,这些零零散散的小额费用的总和其实远远高于了贷款成本。假设,某大学生因想要购买奢侈品,在某分期平台借款30000元,在选择分期偿还时选择分为12个月分期还款,每个月的利息为1.5%,一年下来需要支付的利息总共是30000*0.015*12=5400元。这样算下来,年利率是18%,然而,由于是分期业务,采用的是分期还款的方式,借款的学生并不能够一直拥有30000元的使用权,而是每月在还款2500元的基础上递减的。如果这样计算的话,平均每个月占用的资金为16250元,再从分期付款的期数计算,实际的贷款成本为33.2%,远远高于18%。而在河南某高校大学生因无法还贷而自杀的事件中,其中有一笔8000元的校园贷债务,在半年内经过借款、还款、再借款的一系列操作之后,由于隐形费用名目众多,最后总还款金额竟高达8万多元,利率高达1000%。由此可见隐形费用的可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 条,规定了法律支持的最高民间借贷利率为年利率24%,而这些都远远高于了24%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