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西部云谷产业园的前景分析与发展模式研究(附件)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产业园区项目的逐渐发展,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增强,将电子信息产业融合于我国的产业园项目中以成为各产业园项目研究和吸引的对象。在目前两化融合与城市信息化的情况下,为提高对领导的决策支持能力,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发展政府知识管理系统及大发展西部信息产业提供潜在市场,将信息化产业引入产业园项目已迫在眉睫。沣西新城拥有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咸新区信息产业园、微软创新中心等强劲引擎。其中,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搭建的产学研平台上释放活力,让创新创造实现价值转换;而2013年落户的陕西微软创新中心,是国内一次性投放资源最多、规模最大、业务最广的项目,被微软誉为全球“灯塔项目”,目前引入全球领先“选、育、造”特色创业孵化体系,正在全面激活陕西创新创业激情,未来三年,将至少培育60家高品质初创软件企业。基于以上问题,对我国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西咸新区产业园发展模式。本文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西咸新区西部云谷产业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比较研究法,将其他产业园发展的案例与西咸新区发展的现状进行对比,研究西咸新区产业园发展的模式,提处目前的机遇与挑战;在目前遇到的机遇与挑战的前提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了西咸新区产业园的发展模式。
目 录
1 绪论 1
1.1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1.1.1选题背景 1
1.1.2选题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内研究现状 2
1.2.2国外研究现状 3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
2 相关理论基础 4
2.1产业集群理论 4
2.1.1经济增长极 4
2.1.2可持续发展理论 4
2.2园区发展模式的基本类型 5
3 西部云谷产业园发展现状 6
3.1开发模式概述 6
3.1.1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 6
3.1.2产业专业化与集群化的发展模式 6
3.1.3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6
3.2运营模式概述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2.1政府型模式 7
3.2.2政企合一型模式 7
3.2.3政企分立型模式 8
3.2.4公司型模式 8
4 西部云谷产业园发展环境SWOT分析 9
4.1内部优势 9
4.1.1区位优势 9
4.1.2资源丰富 9
4.2内部劣势 9
4.2.1信息传递机制弱 9
4.2.2人力基础薄弱 10
4.2.3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行政分界不清 10
4.3外部机遇 10
4.3.1新常态经济下的产业转移为西咸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10
4.3.2西咸一体化发展为西咸新区产业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0
4.3.3 “一带一路”为西咸新区产业园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11
4.4外部威胁 11
5西部云谷产业园发展模式的实施建议 12
5.1大力发展地方龙头企业,避免资源浪费 12
5.2完善产业链,提高集聚效应 12
5.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园区创新水平 12
5.4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激励机制 12
5.5完善创新园区管理体制 12
5.5.1发挥园区内行业协会的作用 12
5.5.2精简政府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13
5.6鼓励产业自主创新 13
5.6.1制定激励产业发展的措施 13
5.6.2创建有特色的文化氛围 13
结 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7
1 绪论
1.1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并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0年以来,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推动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012007年间其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出口额达到521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0万亿元,增幅超过15%;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84619亿元,同比增长13.0%;软件业实现收入25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5%。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收入、利润及税金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0、0.9和9. 9个百分点,在工业经济中的领先和支柱作用进一步凸显。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186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电子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也已经成为我国的主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虽然我国电子制造大国的地位日益凸显,但国内各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不平衡,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于东部地区,这一现状不仅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势必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民族复兴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得益于西部大幵发的政策扶持、产业转移以及产业环境的改善,西部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成都、重庆和西安电子信息产业的GDP贡献均超过或接近1000亿元规模,并形成以三地为龙头的产业带,形成了各具特色、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然而,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制约,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着诸多问题,即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缺乏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等,这些问题己经成为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1.2选题意义
随着“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列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己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西部大幵发的深入,因而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对引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而对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培养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横跨第二和第三产业,具有跨产业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国内学者和研究机构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其中,卢明华、吴艳霞、胡树华、李燕、陈飞、李德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等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关对策另外,大量专家和学者也从产业集群、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的角度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了相关研究。陶晓红、曹元坤从空间计量的角度出发,考察了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融合的效应,认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只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陶锋、李霆结合全球价值链代工联盟的知识溢出体系,分析了价值链创新源的示范效应、价值链信息管理效率和价值链知识交互与融合机制对代工企业升级过程的影响,并归纳出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代工企业的升级模式;雷平通过研究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区域集聚效应,探讨了我国省际水平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区域根植性,认为产业价值链缺乏区域根植性是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当前集聚效应特征的重要原因。再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竞争力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董云庭、夏勇、杨伟文、李杰等人对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竞争力影响因素、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比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模式方面,贺修铭、贾光、毛传阳等学者对世界主要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有益参考和建议;而在对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安筱鹏、郑英隆、王庆前、徐宝样、邓永翔、贾仁安等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具体区域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其中,邓永翔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对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史超、葛永娇在研究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软件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模型和判别函数。王杨、肖旭、于淑艳等探讨了世界主要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中国软件产业的特点和模式,并重点就大连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和优化进行了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1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