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MS拓展模型的江苏省茶叶出口优势研究

基于CMS拓展模型的江苏省茶叶出口优势研究[20191212150252]
摘 要
中国是茶叶 原产地和第一生产、消费大国,至2008年中国茶叶出口29.7万吨,出口金额6.82亿美元,居世界第三。茶叶作为江苏的传统产业之一,在2010年茶叶出口量也达到了历史的峰值为6795吨,但并没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波动还比较频繁。尤其是近年来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江苏省的茶叶出口贸易出现增长缓慢的现象。
全文首先回顾关于出口贸易优势的理论研究,对比各个理论的创新与不足,然后具体介绍江苏省的茶叶出口情况,再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拓展模型对江苏省茶叶出口的优势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发现其中的主导因素为竞争力因素,其次为需求因素,而结构因素的作用虽然小但却是江苏省茶叶的软肋。最后针对现有的状况,提出江苏省进一步扩大茶叶出口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茶叶出口优势;CMS拓展模型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
1.2研究方法 1
1.2.1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1
1.2.2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1
1.3主要理论观点 2
1.3.1 理论观点 2
1.3.2 技术路线图 2
第2章 出口贸易优势相关理论的综述 3
2.1国内外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出口优势的论述 3
2.2 CMS模型 3
2.2.1 CMS模型的主要形式 3
2.2.2 CMS经典模型关于出口优势的论述 4
2.2.3 CMS模型的主要应用范围 4
2.3 CMS模型与其它出口贸易优势理论的比较 5
第3章 江苏省茶叶出口贸易优势的现状 6
3.1江苏省茶叶出口的总体规模 6
3.1.1江苏省茶叶市场的发展概况 6
3.1.2 江苏省茶叶的出口竞争力指标分析 6
3.2江苏省茶叶出口现状 7
3.2.1 江苏省茶叶出口区域分布情况 7
3.2.2 江苏省茶叶出口量的变化情况 8
3.3江苏省与浙江省、安徽省的对比分析 9
3.3.1 江苏省茶叶出口优势与浙江省的对比分析 9
3.3.2 江苏省茶叶出口优势与安徽省的对比分析 10
3.3.3 对比结果 11
第4章 江苏省茶叶出口优势的实证分析 12
4.1CMS拓展模型下江苏省茶叶出口优势的分析 12
4.2CMS拓展模型的测算结果及指标分析 13
4.2.1 需求因素与江苏茶叶出口优势 13
4.2.2 结构因素与江苏茶叶出口优势 14
4.2.3 竞争力因素与江苏茶叶出口优势 16
4.3小结 18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19
5.1基本结论 19
5.2进一步提升江苏省茶叶出口优势的政策建议 19
5.2.1 做强茶产业,增强竞争力 19
5.2.2 增加并逐步完善茶叶产品结构 19
5.2.3 稳固茶叶的需求市场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3
第1章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茶叶产业是江苏省的传统产业之一,也是江苏最早实行市场开放、市场调节的农产品之一,虽然江苏省是个以水乡平原为主的省份,宜种茶的丘陵山区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4.3%,可供发展的空间有限,因而产业经济总量也不是很大,但通过调整优化内部结构,改造升级茶叶产业的技术,及建设市场化运行机制,全行业己基本形成对市场波动的适应性机制。江苏省茶叶面积从解放初的不足万亩,至2002年总面积达33万亩。2007年全省茶园面积 41.2万亩,茶叶产量1.35万吨,产值11.5亿元,名优茶产量4650吨,产值7.6亿元,分别占为茶叶总产量和总产值的34.44%、66.08%。尽管江苏茶园总面积仅为广东省的二分之一,湖南省的三分之一,但茶叶产值与两个省相当,在全国茶业经济发展中起了模范示范作用。伴随着茶叶产量的增长,茶叶的出口也逐渐显现出规模出来,特别是在加入WTO以来更是增长迅速,但是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江苏省茶叶出口也出现了危机,因此就有必要弄清楚江苏省茶叶出口的优势在哪儿,劣势在哪儿,并以此为依据为江苏省茶叶产业的出口对策提供建议。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之中,多国茶叶市场逐渐崭露头角,对于中国与江苏省的茶叶出口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应对这一冲击便成为现今的一个主题。本文立足江苏省的茶叶出口贸易情况,通过固定市场份额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找出江苏省茶叶出口的长期优势所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找出解决对策。
1.2研究方法
1.2.1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运用归纳的方法,以及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总结出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与有待完善的地方。运用演绎方法,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1.2.2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本文在梳理国际贸易理论、出口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江苏省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该框架内应用CMS拓展模型分别从需求因素、市场分布因素和出口竞争力因素实证分析江苏省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3主要理论观点
1.3.1 理论观点
运用 CMS 模型对农产品及制造业总体的出口增长情况进行的分析大部分还仅仅是局限于恒定市场模型中第一层次的分解对第二层次因素的分解鲜有涉及。全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宋寒和聂影改进后的二阶因素分解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江苏省茶叶的出口优势进行实证研究,从更加全面、具体的角度来分析各种因素在江苏省茶叶出口变动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江苏省茶叶出口的CMS拓展模型分析得出,江苏茶叶出口的主要优势来自竞争力因素,其次为市场需求因素,在结构因素方面有一定的欠缺。
1.3.2 技术路线图
本文依据研究的步骤绘制了开展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
图1.1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出口贸易优势相关理论的综述
2.1国内外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出口优势的论述
传统的关于出口贸易优势的研究方法见表2.1。
表2.1 传统的关于出口贸易优势的研究方法
方法名称 国际市场占有率 贸易专业化系数(TSC) 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DRCC)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主要理论观点 可反映一国某产业 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或竞争地位的变化,比例提高说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增强。 其公式为: TSC=(Ei- Ii)/(Ei + Ii),Ei为i产品的出口总额,Ii为i产品的出口总额。一般来说,某种产品的TSC越接近 1,则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国内资源成本是指赚取一边际单位外汇而从事某种生产活动所需要消耗的国内资源成本的价值。当DRCC=l时,利益平衡;当DRCC>l时,商品具有比较劣势;当DRCC 不足 不能全面揭示一国贸易部门的具体情况。 只是测度了产品的出口量的变化情况,但忽视了价格变化的因素。 指标实际上反映的是某种产品在生产上的绝对优势, 或者隐含地假定其它产品国内外的比较优势相同且汇率没有扭曲,这与现实情况是不符。 主要建立在发达国家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应所有的国家,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2.2 CMS模型
2.2.1 CMS模型的主要形式
传统的 CMS 模型由Tyszynski(1951)提出,经过Jepma(1986)以及 Milana(1988) 等人的修改后,它成为研究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变动因素和出口产品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模型之一,关于模型的主要内容可见附表二。
张寒、聂影(2010)对 CMS 模型进行了修正,并解决了传统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即CMS拓展模型,修正后的 CMS 模型克服了原有模型指标分解不对称的缺点,对市场结构效应的衡量更加准确,同时将竞争力效应进一步分解为产品竞争力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效应,使指标所指代的含义更加明确。[1]
2.2.2 CMS经典模型关于出口优势的论述
一国出口的增长可能由于以下几个原因而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①
商品结构因素;②市场结构因素;③ 竞争力因素。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简称CMS模型)就是用来反映以上各因素作用方向和程度的模型,最初由泰森斯基提出,后经多次修改完善,成为研究对外贸易增长源泉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动趋势的重要模型之一,CMS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如果竞争力保持不变,那么随着时间的变化,一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也应当保持不变,因此用恒定市场份额方法推算出的出口增长与实际出口增长之差可以归结为竞争力的影响。[2]
因为CMS 模型能够有效地将竞争优势理论纳入到贸易增长的分析框架中来,从而考察出口产品的增长,CMS 原始模型从产品出口金额变动出发,将本国(地区)出口到另一国(地区)的所有产品的出口量变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项为结构效应,表示由于世界各国(地区)出口总金额的变化,引起本国(地区)产品出口金额的变化;第二项为竞争效应,表示由于本国(地区)出口竞争力的变化,所引起的本国(地区)产品出口金额的变化。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得出影响一国(地区)出口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要因素。
2.2.3 CMS模型的主要应用范围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运用 CMS 模型对影响出口规模的因素进行分析,最近几年来针对农产品贸易方面运用 CMS 模型的相关文献研究主要有: 求光和邱晓红(2008) 针对水产品出口的实证分析表明竞争力效应对中国水产品出口起到了最最重要的促进作用,李海鹏等人(2007)对中国蔬菜出口贸易变动进行阶段分析,以寻找蔬菜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经过实证分析发现,进口国的需求扩大是我国蔬菜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何树全等人(2009)利用 CMS 模型分解了中国对美国出口农产品的增长率,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是竞争力的提高,刘星和阎建勍 (2008)对中美农产品贸易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保护远不如美日,竞争力水平很低,王永德和尚杰(2010)分析2002-2006年间由竞争力因素为中美农产品出口增长所带来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竞争力提高为增加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做出了积极贡献,乔雯和易法海(2010)分析了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的增长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入世后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水产品和园艺产品的增长,而出口结构变化和进口国市场需求是主要因素,吕建兴和刘建芳等人(2011)对1992-2008年中国园艺产品出口贸易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世界总体贸易规模的扩大是中国园艺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的关键原因,而市场竞争力的下降是中国园艺产品出口放缓的重要原因,并且这一阻碍的作用在进一步的加大。[3]就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文献主要集中于运用 CMS 模型对农产品及制造业总体的出口增长情况进行研究。
2.3 CMS模型与其它出口贸易优势理论的比较
自Tyszynski于1951年首次将恒定市场份额(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CMS)模型运用于国际贸易分析后,CMS模型成为了非常流行的贸易分析工具,在国家(地区)出口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该模型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用来分析出口竞争力;是用来分析出口贸易增长。CMS 模型把一个国家的出口规模的变化分解为由3个单独因素引起的效应: 市场规模效应、分布结构效应和竞争力与结构交叉效应,对它进行第二层次的分解,结构效应则被分解为增长效应和产品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又被分解为综合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竞争力与结构交叉效应一起被分解为净交叉效应和动态交叉效应,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 最独到之处在于将结构因素作为增长的一个独立变量从其他因素中分离出来并予以量化。结构对于增长的影响可作为一个比较直接的假设——由于一些原因一个国家出口的增长可以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例如:①该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商品结构因素);②该国的出口去向主要是那些需求快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市场结构因素);③该国能够同其他供给国进行有效的竞争(竞争力因素)。[4]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就把以上几种因素作为独立变量分别进行了处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9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