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升级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分析 1
2.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2.2 产业升级 4
3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指标体系的构建6
3.1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指标体系 6
3.2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7
4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综合评价 14
5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20
5.1影响因素分析 20
5.2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4
结论 25
致谢 26
参考文献30
图1 中国GDP总量图7
图2 中国人均GDP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图8
图3 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物价弹性系数图8
图4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图9
图5 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图10
图6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图10
图7 R&D经费占GDP比重图11
图8 高等院校基础经费支出图11
图9 我国专利授权数图12
图10 中国技术市场成交额图12
图11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石油消费与单位GDP能耗图13
图12 三废排放量图13
图13 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与没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图14
图14 方差贡献图15
图15 因子载荷矩阵图16
图16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图18
图17 各一级指标及综合评价得分图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1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6
表2 各一级指标得分 16
表3 每一年综合评价得分 18
表4 每一年公共因子得分22
1 引言
加快转型升级是我国政府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提出的重要概念。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发展中的热门和难点问题和地方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14年中国GDP总量达到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故中国经济未来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但仍然面对着国内国际巨大挑战。中国可否应对挑战,推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推进我国经济成功进行转型升级。
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保持着年平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缔造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但是高速度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中国属于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质量(“两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随之而来的便是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恶化,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中国经济属于外延式增长,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要素拉动经济增长,在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今天,我国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仍是来料加工的方式为主,中国急需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最后,中国国内消费虽有较大提高,但是在经济拉动方面仍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
我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已为时多年,其效果究竟如何,本文致力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评价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绩效,并找出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出建议。
2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分析
对于经济转型的内涵,学者们在改革开放初期都将其理解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化,加藤弘之、历以宁、邹至庄等主要学者们对经济转型从更加开放的视角提出“双重转型”的概念,即体制转变和经济发展。所以,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法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研究方向。对于升级而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提出产业结构升级至少包含两个层次,即产业结构的高效化与高级化。基于对经济转型升级内涵的界定,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升级。[1]
2.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1.2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法发展到转变经济发展方法
关于经济增长方法的内涵,《现代经济辞典》中的定义是:经济增长方法是分配、投进、组合和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这一定义非常言简意赅。但是从实际出发,这个定义过于狭隘。简而言之,经济增长方法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使各种生产要素高效配合和合理结合,达成经济快速发展的方法或方式。
经济增长方法一般可以分为粗放型增加和集约型增增加,粗放型经济增加是指依靠大量投进能源、原料、资本和劳动力来促进经济增长;不注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注意保护环境,造成环境破坏等等,其典型特征为“两高两低”即“高消耗、高投资、低效率、低质量”;集约型经济增加主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来提高产品产量,这种增长方式注重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其典型特征为“两高一低”,即“高效益、高质量和低消耗”,从而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进而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经济增长方法也可以分成外延型和内涵型、投入驱动型和要素驱动型。总的来说,这三种分类方法基本等同,本文采用第一种分类方法,即粗放型和集约型。因此转变经济增加方式简单地说是经济增长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将加快完成“三个转变”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十八大会议更是进一步地提出“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法作为主线”[2]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所有内涵,而且对经济发展的内涵、目标和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2.1.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
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法的内涵,学界没有达成统一观点,可是学者普遍以为不管从广度上或者深度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丰富很多。任振涛(2011)以为,经济发展方法是实现经济迅速增长的方法,不但包含经济增长方法的内容,而且包含经济增长、运行质量提高、产业升级、城乡一体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提高等多方面内容。[4]王宁西、张文婷(2012)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即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目标是统筹发展,不仅包括经济运行中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协调发展, 还包括城乡协调发展, 东西部区域间协调发展, 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内和对外协调发展等多项内容;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法是为了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而只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增长质量。为了实现经济高效、平稳、持久的增长,我们必须确保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与增长的质量,避免经济大起大落。若是供需长久失衡、通货膨胀率太高或经济增长伴有高污染、高消耗,以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为代价,那么,经济增长是不会持久的,亦是低质量的。因此,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良好的供需平衡,客服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特征。[6]
(2)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的继续优化升级。
1 引言 1
2 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分析 1
2.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2.2 产业升级 4
3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指标体系的构建6
3.1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指标体系 6
3.2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7
4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综合评价 14
5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20
5.1影响因素分析 20
5.2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4
结论 25
致谢 26
参考文献30
图1 中国GDP总量图7
图2 中国人均GDP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图8
图3 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物价弹性系数图8
图4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图9
图5 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图10
图6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图10
图7 R&D经费占GDP比重图11
图8 高等院校基础经费支出图11
图9 我国专利授权数图12
图10 中国技术市场成交额图12
图11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石油消费与单位GDP能耗图13
图12 三废排放量图13
图13 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与没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图14
图14 方差贡献图15
图15 因子载荷矩阵图16
图16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图18
图17 各一级指标及综合评价得分图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1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6
表2 各一级指标得分 16
表3 每一年综合评价得分 18
表4 每一年公共因子得分22
1 引言
加快转型升级是我国政府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提出的重要概念。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发展中的热门和难点问题和地方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14年中国GDP总量达到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故中国经济未来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但仍然面对着国内国际巨大挑战。中国可否应对挑战,推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推进我国经济成功进行转型升级。
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保持着年平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缔造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但是高速度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中国属于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质量(“两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随之而来的便是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恶化,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中国经济属于外延式增长,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要素拉动经济增长,在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今天,我国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仍是来料加工的方式为主,中国急需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最后,中国国内消费虽有较大提高,但是在经济拉动方面仍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
我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已为时多年,其效果究竟如何,本文致力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评价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绩效,并找出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出建议。
2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分析
对于经济转型的内涵,学者们在改革开放初期都将其理解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化,加藤弘之、历以宁、邹至庄等主要学者们对经济转型从更加开放的视角提出“双重转型”的概念,即体制转变和经济发展。所以,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法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研究方向。对于升级而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提出产业结构升级至少包含两个层次,即产业结构的高效化与高级化。基于对经济转型升级内涵的界定,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升级。[1]
2.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1.2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法发展到转变经济发展方法
关于经济增长方法的内涵,《现代经济辞典》中的定义是:经济增长方法是分配、投进、组合和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这一定义非常言简意赅。但是从实际出发,这个定义过于狭隘。简而言之,经济增长方法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使各种生产要素高效配合和合理结合,达成经济快速发展的方法或方式。
经济增长方法一般可以分为粗放型增加和集约型增增加,粗放型经济增加是指依靠大量投进能源、原料、资本和劳动力来促进经济增长;不注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注意保护环境,造成环境破坏等等,其典型特征为“两高两低”即“高消耗、高投资、低效率、低质量”;集约型经济增加主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来提高产品产量,这种增长方式注重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其典型特征为“两高一低”,即“高效益、高质量和低消耗”,从而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进而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经济增长方法也可以分成外延型和内涵型、投入驱动型和要素驱动型。总的来说,这三种分类方法基本等同,本文采用第一种分类方法,即粗放型和集约型。因此转变经济增加方式简单地说是经济增长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将加快完成“三个转变”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十八大会议更是进一步地提出“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法作为主线”[2]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所有内涵,而且对经济发展的内涵、目标和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2.1.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
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法的内涵,学界没有达成统一观点,可是学者普遍以为不管从广度上或者深度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丰富很多。任振涛(2011)以为,经济发展方法是实现经济迅速增长的方法,不但包含经济增长方法的内容,而且包含经济增长、运行质量提高、产业升级、城乡一体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提高等多方面内容。[4]王宁西、张文婷(2012)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即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目标是统筹发展,不仅包括经济运行中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协调发展, 还包括城乡协调发展, 东西部区域间协调发展, 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内和对外协调发展等多项内容;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法是为了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而只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增长质量。为了实现经济高效、平稳、持久的增长,我们必须确保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与增长的质量,避免经济大起大落。若是供需长久失衡、通货膨胀率太高或经济增长伴有高污染、高消耗,以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为代价,那么,经济增长是不会持久的,亦是低质量的。因此,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良好的供需平衡,客服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特征。[6]
(2)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的继续优化升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