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核心命题的深化可持续的干中学视角
目 录
1 引言 1
2 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及其相关研究 1
2.1 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1
2.2 相关研究 2
3 从可持续的干中学视角研究经济学的核心 3
3.1 前提 3
3.2 人的假设 4
3.3 信息的完全与不完全 5
4 可持续与干中学 7
4.1 可持续与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7
4.2 干中学与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7
4.3 可持续的干中学与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8
5 经济学中的博弈模型 8
6 稀缺资源的最优分配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表1:捕鱼收益情况表 8
表2:收益比较表 9
1 引言
经济学发展至今研究过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研究的是关于资源方面的问题,所以经济学的核心是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本文从可持续的干中学视角出发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的稀缺性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最基本情况之一,这里的稀缺性是指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其中不仅包括是土地、森林、矿产这类的自然资源,还包括资本、技术、知识这类新型资源,但是无论是哪种资源都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又因为市场本身的不完善,尤其是在市场交易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给资源的配置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就我国来说,虽然是“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但相对于“人口众多”这一因素来讲,我们的资源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因此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能够决定每一个人能够获得怎样的生活水平或者能否维持甚至是改善自己己有的生活水平。所以,怎样才能把生产要素分配到拥有有限生产力的社会中去来生产人们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要的产品和服务,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和满足人们对有限的资源的无限需求,因此资源的最优配置就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可以有效的改善经济,使经济发展更加合理,可以用最少的资源满足最大的需求,使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所以,本文从可持续的干中学视角出发,对经济学核心问题即资源的最优分配做出一些论述。
2 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及其相关研究
2.1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我们可以说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因为人类的在生产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资源有限性的约束。从亚当斯密奠定经济学原理开始,经济学就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个基本观点是相对于人类的发展资源存在着稀缺性,即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满足所有人的欲望需要。第二个基本观点,是人类的发展需要对稀缺资源进行最优配置。所以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相对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资源他总是有限的、稀缺的;第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原本就是非常有限的资源又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原本就有限的资源变得更加有限、更加稀缺;第三,人类只顾追求眼前利益,不注重保护环境使原本就有限的资源又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变得更加稀少,甚至是不可再生[1]。
2.2 相关研究
2.2.1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并非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但是他是第一个就经济学说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理论,为经济学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所著的《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国富论中的哲学基础说明要获得协助,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而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作为一个经济原动力的利己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交换的基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必须给别人以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就有分工、有交换、有价值、有货币等等现象产生。人们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做各种劳动,从而构成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1]。将利己心看作人的本性,将经济活动看作利己心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一切经济现象是客观的,都受某种自然规律的支配。既然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追求个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就不应限制,亚当斯密认为私利与公益似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一步一步趋向和谐与均衡,此乃自然秩序的本质。有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有限的资源在社会中配置,是资源能够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
2.2.2达尔文
达尔文称为进化论奠基人。在文艺复兴以及思想启蒙之后,现代科学的理性思维已经建立起来。达尔文的时代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正是走出愚昧,提倡科学的前一阶段,在思想和理性上,为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论提供了思想依据;而青年时的远游,则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据,引发了他关于物种进化的思考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以上三点,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现在基因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所以我们可以讲事实上,物竞天择,竞的“基因”。经济的发展必定离不开资源,而资源又是有限的,但是没有哪个国家会放弃发展,那么在这有限的资源中如何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就需要进行竞争,只有在竞争中取胜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2]。
2.2.3马歇尔
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理论》。以马歇尔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而《经济学理论》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在均衡条件下,如何使资源能够使用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就需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均衡的价格理论能使我们准确的利用资源[2]。
2.2.4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分配。隐含的核心思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加以利用。稀缺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效率是指最有效的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经济学的精髓之一就是承认稀缺性的存在,并探讨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才能最有效的利用其资源[2]。
3 从可持续的干中学视角研究经济学的核心
我们从可持续的干中学视角去研究经济学的核心即资源的稀缺性,也是稀缺资源的最优分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3.1 前提
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都有欲望,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分罢了,就其中的动物而言,里面也是有权利的纠纷,食物的争夺等等,更不用说我们人类自己了。因此无论是哪种生物,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我们人类自己都有生存下去的欲望,摄取食物的渴望,这就是最基本的生理欲望。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3]。因此在有限的资源下,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我们就更加应该合理的对有限资源进行最佳的分配。人本来就是欲望的化身,当其中的某个层次的需求欲望满足后,又会产生较高层次的欲望,所以人的欲望永远都是无止境的。想要满足无穷的欲望相对的就必须得有无穷的资源供给,但是资源又是稀缺的,所以无限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就会发生强烈的冲突,因此就产生了不和谐的社会因素。在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下就需要我们从可持续的干中学视角出发寻求这俩个冲突下的一个平衡点即稀缺资源的最优分配,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4]。
1 引言 1
2 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及其相关研究 1
2.1 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1
2.2 相关研究 2
3 从可持续的干中学视角研究经济学的核心 3
3.1 前提 3
3.2 人的假设 4
3.3 信息的完全与不完全 5
4 可持续与干中学 7
4.1 可持续与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7
4.2 干中学与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7
4.3 可持续的干中学与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8
5 经济学中的博弈模型 8
6 稀缺资源的最优分配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表1:捕鱼收益情况表 8
表2:收益比较表 9
1 引言
经济学发展至今研究过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研究的是关于资源方面的问题,所以经济学的核心是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本文从可持续的干中学视角出发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的稀缺性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最基本情况之一,这里的稀缺性是指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其中不仅包括是土地、森林、矿产这类的自然资源,还包括资本、技术、知识这类新型资源,但是无论是哪种资源都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又因为市场本身的不完善,尤其是在市场交易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给资源的配置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就我国来说,虽然是“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但相对于“人口众多”这一因素来讲,我们的资源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因此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能够决定每一个人能够获得怎样的生活水平或者能否维持甚至是改善自己己有的生活水平。所以,怎样才能把生产要素分配到拥有有限生产力的社会中去来生产人们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要的产品和服务,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和满足人们对有限的资源的无限需求,因此资源的最优配置就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可以有效的改善经济,使经济发展更加合理,可以用最少的资源满足最大的需求,使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所以,本文从可持续的干中学视角出发,对经济学核心问题即资源的最优分配做出一些论述。
2 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及其相关研究
2.1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我们可以说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因为人类的在生产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资源有限性的约束。从亚当斯密奠定经济学原理开始,经济学就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个基本观点是相对于人类的发展资源存在着稀缺性,即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满足所有人的欲望需要。第二个基本观点,是人类的发展需要对稀缺资源进行最优配置。所以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相对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资源他总是有限的、稀缺的;第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原本就是非常有限的资源又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原本就有限的资源变得更加有限、更加稀缺;第三,人类只顾追求眼前利益,不注重保护环境使原本就有限的资源又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变得更加稀少,甚至是不可再生[1]。
2.2 相关研究
2.2.1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并非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但是他是第一个就经济学说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理论,为经济学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所著的《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国富论中的哲学基础说明要获得协助,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而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作为一个经济原动力的利己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交换的基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必须给别人以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就有分工、有交换、有价值、有货币等等现象产生。人们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做各种劳动,从而构成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1]。将利己心看作人的本性,将经济活动看作利己心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一切经济现象是客观的,都受某种自然规律的支配。既然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追求个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就不应限制,亚当斯密认为私利与公益似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一步一步趋向和谐与均衡,此乃自然秩序的本质。有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有限的资源在社会中配置,是资源能够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
2.2.2达尔文
达尔文称为进化论奠基人。在文艺复兴以及思想启蒙之后,现代科学的理性思维已经建立起来。达尔文的时代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正是走出愚昧,提倡科学的前一阶段,在思想和理性上,为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论提供了思想依据;而青年时的远游,则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据,引发了他关于物种进化的思考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以上三点,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现在基因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所以我们可以讲事实上,物竞天择,竞的“基因”。经济的发展必定离不开资源,而资源又是有限的,但是没有哪个国家会放弃发展,那么在这有限的资源中如何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就需要进行竞争,只有在竞争中取胜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2]。
2.2.3马歇尔
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理论》。以马歇尔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而《经济学理论》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在均衡条件下,如何使资源能够使用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就需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均衡的价格理论能使我们准确的利用资源[2]。
2.2.4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分配。隐含的核心思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加以利用。稀缺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效率是指最有效的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经济学的精髓之一就是承认稀缺性的存在,并探讨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才能最有效的利用其资源[2]。
3 从可持续的干中学视角研究经济学的核心
我们从可持续的干中学视角去研究经济学的核心即资源的稀缺性,也是稀缺资源的最优分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3.1 前提
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都有欲望,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分罢了,就其中的动物而言,里面也是有权利的纠纷,食物的争夺等等,更不用说我们人类自己了。因此无论是哪种生物,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我们人类自己都有生存下去的欲望,摄取食物的渴望,这就是最基本的生理欲望。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3]。因此在有限的资源下,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我们就更加应该合理的对有限资源进行最佳的分配。人本来就是欲望的化身,当其中的某个层次的需求欲望满足后,又会产生较高层次的欲望,所以人的欲望永远都是无止境的。想要满足无穷的欲望相对的就必须得有无穷的资源供给,但是资源又是稀缺的,所以无限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就会发生强烈的冲突,因此就产生了不和谐的社会因素。在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下就需要我们从可持续的干中学视角出发寻求这俩个冲突下的一个平衡点即稀缺资源的最优分配,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