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利率市场化是指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通过独立定价机制决定利率,而不是政府或者中央银行对利率直接进行管制。党的相关会议提出利率市场化是促使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利率进行一系列改革。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贷款利率市场的自由化,使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以扩张信贷规模为主要业务形式、以分业监管为主要监管模式”的经营模式不再适合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商业银行为了能在利率市场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继续占领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改变盈利模式。这篇文章研究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并做了简要概述,在此背景下探究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其次着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的目前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寻找目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最后,提出应如何在利率市场化情况下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方法。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盈利模式,商业银行
目 录
1 引言1
2 利率市场化的概述1
2.1 利率市场化的概念1
2.2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2
3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3
3.1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3
3.2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3
4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分析5
4.1 利息净收入占比较高,但增速明显减少5
4.2 非利息收入占比较少,总体呈上升趋势6
4.3 利息收支主要依靠存贷业务7
5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因素8
5.1 存贷款规模及利差8
5.2 中间业务创新9
5.3 金融管制制约9
5.4 风险管理的能力10
6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对策研究10
6.1 兼顾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10
6.2 重视发展新兴市场11
6.3 积极发展电子业务11
6.4 加强风险控制12
6.5 优化调整客户结构12结论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图1 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6
图2 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7
图3 2016年中国银行利息收入构成7
图4 2016年中国银行利息支出构成8
表1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5
表2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6
1 引言
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调控利率,所以我国一直都是以行政定价为主导决定利率的。利率管制条件下的利率不能够明确体现资金的供需情况,而且资金的调配和流动性都不是在市场作用机制下产生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利率发展的进程中,利率管制促进了经济发展,还使得资本市场运行良好。然而我国经济管理制度、形式和方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经济管理制度改变之后,这种管制利率就不再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自1996年以来,我国启动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利率市场化变革。我国中央银行多次修改了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基准利率和利率浮动范围,逐步放松管制,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原先的经营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直以来存贷款利息差都是我国商业银行旧有的盈利模式下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利率管制的逐渐放开,我国商业银行的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会发生变化,存贷利差变化的整体趋势会逐渐缩小。同时,市场利率繁琐且不固定对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遭受的危害。
在此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减少利差收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就必须要找到新的增加利润收入的来源,对自身的经营形式进行转型。转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事情,我国商业银行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在发展传统业务的时候兼顾中间业务的拓展,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所占的百分比来提高收入水平。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拓展新兴市场取得新的利润收入来源。此外,商业银行也需要基于不一样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模式,不断优化客户结构,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优质服务。
2 利率市场化的概述
2.1 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不是在央行的调控下产生的,而是由市场根据市场经济下资金的供求关系情况遵循相关的定价模式确定的,这样使得利率更加能够反映资金供求情况。当市场上资金供过于求,利率下跌;当市场上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就会上涨[1]。但是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不是绝对独立不受控制的,央行依旧可以对其进行间接管制。中央银行间接管制的主要方式是制定与利率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市场调节为主,中央银行管制为辅管制利率。
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将提高社会储蓄和投资效率,提升资金的运行效率,最终实现经济的增长[2]。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制定独立规划、自我监督以及自担获利和损失的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在发展进程中需要考虑市场利率带来的风险,重视利率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帮助我国资本市场制定以利率为基础的定价机制;有利于增加市场工具的品种;有利于打开市场供给和需求状况均衡发展的新篇章。这对改善我国资本市场目前的过度投机状态、治理市场存在的不符合规定的操作现象、对市场理性预期的形成、对进一步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都起到正面的影响。
2.2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2.1 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阶段
从1978年起,我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到1993年,我国调整了大部分零利差和负利率的情况,整改并提高了利率水平,有效划定了利率期限和类型,优化了利率结构。
2.2.2 改革利率生成机制阶段
19931996年利率变革的大方向一直是扩大利率浮动区间,逐渐减少对利率的控制,提高利率水平调整市场行为的能力,慢慢形成有效的利率管理制度。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和结构是进行金融交易的时候确定利率水平和结构的主要依据。
2.2.3 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阶段
19962000年,拆借双方自己决定利率价格。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始运行,现券交易和债券回购实现利率自由化。紧接着国家开发银行以其为主导发展债务国债市场。在此期间央行也加大了利率波动范围,外币贷款利率更加自由。
20012010年,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得到统一,允许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开办邮政储蓄信用贷款;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不再封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投入运行[3]。
20112015年,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不再管制,对商业银行和农作合作金融机构不再设定存款利率浮动上限[4]。这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变革已进入最关键的部分,利率市场化改革得到根本实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9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