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构建了计量模型,通过对人民币对主要国家货币的日数据进行模型统计回归以及显著性检验,实证研究我国现在的汇率形成机制中一篮子货币里各货币的权重以及美元是否仍处于被盯住的地位,并研究出对人民币而言,现在己经不再是一味地盯住美元,货币篮子中的其他货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正在逐渐增强,其市场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的结论。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 2
引言 2
文献综述3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现状4
(一) 银行结售汇制度与银行挂牌汇率浮动区间管理 4
1. 在银行间的银行结售汇制度4
2. 挂牌汇率浮动区间管理5
(二) 银行间的市场撮合交易机制以及市场汇率浮动区间管理5
(三)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5
(四) 央行有关的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业务6
三、实证研究6
(一)构建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6
1.建立检验篮子货币权重的计量模型6
2.数据说明7
(二)模型估计与结果说明7
结论与建议7
致谢8
参考文献9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金融学学生 胡家煜
引言
引言
在21世纪初,人民币汇率面临着较为强劲的升值压力,这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趋势以及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现在已成为世界瞩目的重要经济问题。
对一个国家(地区)来说,它的货币能否成为全球货币,是市场选挑的结果。货币如果能成为国际货币,这是由另外国家(地区)对此货币的需求所决定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对国际市场而言,该货币的接受程度。纵观历史,货币想要国际化,这是需要经历的必然道路。 汇率形成机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通过宏观的手段,去均衡市场供求的目的,制度安排需要和市的场需求对应,不然的话,定会影响一国(地区)货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成为国际货币的道路。 能受到国际市场欢迎的货币必然是货币的价值真实可信且汇率水平能够很真实的反映出外汇市场的状况的货币。
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迄今为止己经运行了十多年,而相应的这种机制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对于中国而言,怎样设计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适应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制度是一个目前阶段需要迫切去解决的问题。
目前来说, 人民币在国外需求的大小在逐渐上升,然而其上升的速度却很缓慢,这是被人民币汇率制度约束了。汇率制度缺乏弹性,这仅仅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 是人民币并不能适应市场供需,还让资本的开放受到了限制。 为了确保货币制度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实现更加具有弹性、更加灵活的浮动浮动汇率制,这些将是随着人民币不断被国际社会接受以及资产项目不断开放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从这些可以看出一种互动关系,互动的双方是汇率形成机制与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的进度会受到制度影响, 反过来机制的完善又会受到国际化的推动,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促使人民币成为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给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兑换自由提供了条件。在管制下,汇率水平越接近适合金融市场的真实汇率水平, 不仅放松宏观控制的风险就会越小,期限同时会缩短, 而改革的消耗也会降低。
本人选取了2003年——201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很明显的看出了在05汇改之后之进口额及出口额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国家逐渐放宽对汇率机制的管制之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一直都在一个相对较高的程度(除去0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以及近两年我国经济低迷的时期),可见在我国汇率机制由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改成取决于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后,跟之前相比,人民币比更加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在我国逐渐放松对汇率的宏观控制,使得人民币汇率逐渐取决于市场供需,制订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后,我国的进出口额也逐渐稳定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我国经济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人民币汇改的目标是要通过改革去形成一种能使汇率水平能基本反映出市场供给状况和需求状况的机制。这部改革也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需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最终结果也很明显,它必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渐转变为浮动汇率制度。那么就目前来说,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怎样的呢?其所参考的一篮子货币对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体制有多大影响呢?
一、文献综述
在05汇改后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有哪些改变呢? 贾男、郑志峰、聂卉芬[3](2010)用日汇率数据,通过权重推断模型。得出尽管在汇改初期,美元所占权重依然很大,但在那之后,美元的权重缓慢降低,欧日韩元的权重逐渐上升。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开始参照一些主要货币汇率,此些主要货币也就是货币篮子,并且篮子里各币种的权重会根据经济形势进行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不仅考虑了这些,汇率机制还参考了了国内的通胀率,若人民币对内贬值,实际利率与汇率会开始上升,这也表明目前来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规模已经初步建立了。 Flankel[4](2009)认为在2007年中期,在人民币货币篮子中,美元所占权重中有一大部分分散给了欧元,通过他的计算,美元的权重已降为0.6,而欧元权重有了较大上升,为0.4. 这几乎快与美元权重持平了。Flankel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也支持了汇改之后美元的权重已经大幅减少这一观点,在他的分析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出欧元所占权重甚至与美元近乎持平。
然而很多学者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 杨雪峰[5](2012)利用TARCH模型和篮子货币模型明确指出人民币汇率交易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民币依旧是盯住美元进行调节。 田涛、谢润德、 商文斌[6] (2015)以特别提款权(SDR)作为基准货币,通过使用交叉汇率滚动回归分析研究了自0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历程。通过他的结论, 我国“汇改”的成果显著,人民币一改之前只盯住美元死板,已经初步形成了参考货币篮子的格局,不可否认,在篮子中,美元仍处于首要地位,并且可以预见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元主导地位的格局并不会变化,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如泰铢等以及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在篮子中发挥的影响正逐步展现出来;孙立行(2010)通过分析表明欧元、加拿大元,日元等发达国家货币的权重很明显的逐步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这也侧面证明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逐渐上升的重要性。“汇改”后的较之前更易受市场左右,机制的灵活性也大幅升高。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观点中,欧元的权重已经近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这点跟之前Flankel的观点几乎完全相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7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