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趋势调查报告

摘 要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上了大众化,我国大学生的数量也是逐年增长。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难的现象也已经蔓延到高学历人才市场。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市场上提供的工作岗位需要重新整合。根据新的挑战,目前形势的就业环境,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就业趋势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针对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的分析得出就业意向是影响该校毕业大学生的直接因素。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就业资本、就业观念、就业能力、自身能力以及国家的就业政策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本文的创新点(1)现有的研究成果是从企业、政府和高校毕业生自身出发多角度的探寻高校毕业生不同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差异。(2)基于研究方法,客观统计资料和数据分析相结合,再进一步结合现状得出结论,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但由于作者学术能力和调查数据有限,对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生就业意向及趋势分析可能不够全面,接下来会继续提升知识储备以及收集调查数据,完善调查分析报告。 2
目 录
1.绪论 6
1.1.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6
1.1.1研究的目的 6
1.1.2研究意义 7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7
1.2.1 国外研究现状 7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8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8
1.3.1 文献分析法 8
1.3.2 问卷调查法 9
1.3.3 访谈法 9
2. 就业现状的基本概述 9
2.1 就业的概念 9
2.2 就业的发展过程 9
2.3 就业现状 10
2.4 就业的特点及趋势 10
3. 就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1
3.1 高就业率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11
3.2 低就业率的消极影响 11
4. 陕西商贸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2
4.1陕西商贸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12
4.2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3
5.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14
6提高陕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商贸学院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及建议 14
6.1 如何改变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14
6.2 如何让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生更早的明确职业目标 15
6.2.1培养职业感觉、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 15
6.2.2注重专业感觉,迅速投入工作 16
6.3 如何高效率地提高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生的职业精神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20
1.绪论
1.1.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人口红利的形式逐渐减弱,高中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鉴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直接影响到其就业行为,要了解并分析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趋势,就必须明确影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因素,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就业的不利因素提出合理的建议,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提高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既是对社会普遍关注热点的就业的回应,也是把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推向市场的有效途径。
根据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本次共对259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是20132017年毕业生,学校自1997年成立以来,已经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3.86万余名。根据调查统计,就2013年调查人数的就业率为100%,2014年就业率为97%,较2013年下降3%,2015年相对2014年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同比增长1%,2016年和2017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5%和87%,是一个持续下滑的阶段。由此可见,“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高等教育使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大学生在就业紧张的大形势下就业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当然,不仅只有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此,其他高校也有这种情况。本文将立足于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大学生就业意向及趋势的研究分析,归纳毕业大学生就业特点,总结其中问题,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通过所分析,拿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及策略。另外,本文通过分析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归纳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在培养人才就业意向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对优化人才就业意向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1.2研究意义
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根据对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以及就业趋势的研究,寻找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途径,对学校和大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业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看清就业事实,寻找对策。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能力,多方面获得就业信息,保证自己顺利就业。当然,大学生要有时刻进入工作的准备,为面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紧跟国家改革方向,密切结合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抓住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标准和就业方向这一关键因素,为高校毕业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针对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毕业生就业建立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工作。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满足自己就业机会,就是投资教育的重要动机之一。美国是最先提出职业指导理论的国家,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研究,雇主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比新进员工要优秀,对高职的毕业生感到满意,但是在那这后,研究结果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变化,雇主开始认为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比较低,不能很好的胜任工作岗位。另外,雇主与毕业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雇主认为员工的职业责任感大幅下降。关于这一点,研究者认为,必须要改变高等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毕业生摆脱就业困难的局面,为此,一方面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从社会需求出发,加强课改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可需要人才。金兹伯格认为影响求职者就业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职业价值观,应聘者的职业价值观会受到其学历水平、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就业市场活跃度与社会稳定度的影响Kuntlong(1967)指出求职者的学历水平与就业意向、观念之间具有联系,专业差异及教育程度的加深均会带来求职者就业意向的转变,并且这种影响呈非线性关系即求职者就业意向的改变程度会随着其教育程度的增长而不同。鲍丁和施加等人创立的心理动力理论指出求职者的主观感受、心理满足度足以影响到其就业意向,即就业选择的第一要义是符合主观心理满足度。同样是心理需求理论,但罗伊的观点却和鲍丁等人不同,罗伊指出家庭生长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影响求职者就业意向的重要因素。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基本上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者心理学的地方着手,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分析的成果不多。赖胜德等从经济学角度,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提出我国就业市场的制度特征显著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我国就业市场客观上被分成主要就业市场和次要就业市场,主次就业市场在待遇、福利水平和就业机会等问题上均存在差异,并且受制度因素影响下较高劳动成本的约束,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意向基本上会选择主要就业市场。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中,游红伟就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结果显示,大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人才供需平衡、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大学生的社会定位不正确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同时,他也在此次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了更多的就业方向,为充分就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46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