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苏北吸收FDI差异化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综述 1
2.1 垄断优势理论 2
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
2.3 内部化理论 3
2.4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3
3 苏南苏北利用FDI比较分析 4
3.1 苏南苏北利用FDI总额比较 4
3.2 苏南苏北FDI产业分布比较 5
4 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概况 6
4.1 苏南经济发展情况 6
4.2 苏北经济发展情况 7
4.3 苏南苏北经济增长不平衡性特征 8
5 FDI吸收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10
5.1 数据收集 11
5.2 模型设定 11
5.3 回归分析 12
5.4 模型的检验与结论 14
6 苏南苏北吸收FDI差异化的原因 15
6.1 基期经济的差距 15
6.2 人力资源与教育 16
6.3 投资环境的差异 17
7 政策建议探讨 18
7.1 大力发展苏北,缩小南北差距 18
7.2 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19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图1 10
图2 10
图3 12 图4 12
图5 13
图6 13
表1 5
表2 7
表3 8
表4 9
表5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表6 14
表7 16
1 引言
从上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了各个地区乃至国家之间经济活动的重要联系纽带。显而易见,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有积极显著的影响,已经成为如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经济交流最重要、最常见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为东道国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主要包括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技术转移、产业升级、劳动就业、人力资本开发等等。外商直接投资还可以缓解发展中国家资本的不足的问题,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也深受其益,1970年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总额不断增大。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从2000年的64.24亿美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281.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和中国日益增加的经济实力,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分不开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已经成为目前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研究吸收利用FDI的情况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选取江苏省为分析研究对象,是因为江苏省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情况上还是吸引利用FDI的数量规模上,江苏省的排名在中国各省区中都是占有领先地位的,其经济发展模式对周围邻近的省区甚至可以说对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示范作用。FDI与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存在不可分割的正向非均衡关系,FDI促进中国区域发展也加剧了区域间非均衡发展[1]。本文收集了2005-2014年间的相关经济数据,通过比较江苏南北不同区域之间每年吸收FDI的情况以及GDP等相关经济数据的变动,从而进一步分析江苏各区域吸收能力的情况与形成差异的原因。
2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综述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改变,二战结束后迎来的久违的和平也帮助经济实现了不断的稳步上升,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在这时候也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趋势。西方经济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开始对这一突然崛起的领域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都开始进行大量理论上的学习和研究,并且最终得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莱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
2.1 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最早是于1960年由美国学者海默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由金德尔伯格以及约翰逊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从而开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并最终构成了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一个出发点,这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和部门垄断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必须放弃传统国际资本移动理论中完全竞争的这一假设,假设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这里所谓的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政府税收以及技术垄断等一些限制性措施使得完全竞争不能够成立。正是这些垄断优势构成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但垄断优势理论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没有解释为何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进行对外投资的原因;二是不能解释跨国企业在直接投资活动中如何进行区位选择;三是只能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却不能解释由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情况。这些缺陷也最终导致了一些学者开始寻求另外的角度去研究国际直接投资[2]。
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1966年)提出的,它表明一项新的产品从它进人市场开始,就会依次历经三个不同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当产品在第一阶段时,由于是使用新的技术生产的新产品,在产品刚上市的时候,产品的价格弹性是很低的,此时,最为有利的就是在国内安排生产并且在国内消费。当产品处于阶段二时,产品已经开始趋于成熟。这时,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完全掌握,其特性也已稳定,模仿者和竞争者们渐渐开始出现,那么势必会导致该物品价格下降,从而公司要努力使生产成本下降。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创新公司会把产品放到国外劳动力廉价的地方进行产品生产,甚至直接在海外进行新市场的开拓。当产品走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即产品标准化阶段,在这时,由于生产技术的普及,国外也出现了一样的或者相似的产品,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对该产品的大量需求,那么,原本的技术创新优势就完全丧失了,要想在市场上继续发展,价格竞争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有利可图,唯有在海外劳动力成本相对低下的地方投资建厂,企业都开始向低收入国转移,产品返销母公司或者开拓新的海外市场[3]。从整个周期来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会受到企业的区位选择、出口与国外生产决策的影响。从投资角度来看,对外直接投资首先取决于投资国的某些特定优势,其次取决于接受国的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就是将这两组要素结合起来的过程。
观察表1数据可以直观地发现,近十年来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在不断升高,且每年升高的幅度在加大,从2004年的9571亿元到2013年的36385亿元,十年增长了快三倍。从比重上来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都占江苏省总生
产总值的六至七成。这就说明,苏南对江苏整体经济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苏南五市的发展超过了苏北加上苏中地区的八市,可见其生产能力之高,经济发展之好。而且平稳的数据表示,近十年都是苏南稳稳的占着主导经济的优势。
1 引言 1
2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综述 1
2.1 垄断优势理论 2
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
2.3 内部化理论 3
2.4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3
3 苏南苏北利用FDI比较分析 4
3.1 苏南苏北利用FDI总额比较 4
3.2 苏南苏北FDI产业分布比较 5
4 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概况 6
4.1 苏南经济发展情况 6
4.2 苏北经济发展情况 7
4.3 苏南苏北经济增长不平衡性特征 8
5 FDI吸收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10
5.1 数据收集 11
5.2 模型设定 11
5.3 回归分析 12
5.4 模型的检验与结论 14
6 苏南苏北吸收FDI差异化的原因 15
6.1 基期经济的差距 15
6.2 人力资源与教育 16
6.3 投资环境的差异 17
7 政策建议探讨 18
7.1 大力发展苏北,缩小南北差距 18
7.2 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19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图1 10
图2 10
图3 12 图4 12
图5 13
图6 13
表1 5
表2 7
表3 8
表4 9
表5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表6 14
表7 16
1 引言
从上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了各个地区乃至国家之间经济活动的重要联系纽带。显而易见,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有积极显著的影响,已经成为如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经济交流最重要、最常见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为东道国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主要包括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技术转移、产业升级、劳动就业、人力资本开发等等。外商直接投资还可以缓解发展中国家资本的不足的问题,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也深受其益,1970年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总额不断增大。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从2000年的64.24亿美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281.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和中国日益增加的经济实力,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分不开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已经成为目前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研究吸收利用FDI的情况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选取江苏省为分析研究对象,是因为江苏省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情况上还是吸引利用FDI的数量规模上,江苏省的排名在中国各省区中都是占有领先地位的,其经济发展模式对周围邻近的省区甚至可以说对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示范作用。FDI与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存在不可分割的正向非均衡关系,FDI促进中国区域发展也加剧了区域间非均衡发展[1]。本文收集了2005-2014年间的相关经济数据,通过比较江苏南北不同区域之间每年吸收FDI的情况以及GDP等相关经济数据的变动,从而进一步分析江苏各区域吸收能力的情况与形成差异的原因。
2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综述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改变,二战结束后迎来的久违的和平也帮助经济实现了不断的稳步上升,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在这时候也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趋势。西方经济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开始对这一突然崛起的领域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都开始进行大量理论上的学习和研究,并且最终得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莱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
2.1 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最早是于1960年由美国学者海默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由金德尔伯格以及约翰逊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从而开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并最终构成了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一个出发点,这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和部门垄断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必须放弃传统国际资本移动理论中完全竞争的这一假设,假设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这里所谓的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政府税收以及技术垄断等一些限制性措施使得完全竞争不能够成立。正是这些垄断优势构成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但垄断优势理论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没有解释为何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进行对外投资的原因;二是不能解释跨国企业在直接投资活动中如何进行区位选择;三是只能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却不能解释由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情况。这些缺陷也最终导致了一些学者开始寻求另外的角度去研究国际直接投资[2]。
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1966年)提出的,它表明一项新的产品从它进人市场开始,就会依次历经三个不同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当产品在第一阶段时,由于是使用新的技术生产的新产品,在产品刚上市的时候,产品的价格弹性是很低的,此时,最为有利的就是在国内安排生产并且在国内消费。当产品处于阶段二时,产品已经开始趋于成熟。这时,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完全掌握,其特性也已稳定,模仿者和竞争者们渐渐开始出现,那么势必会导致该物品价格下降,从而公司要努力使生产成本下降。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创新公司会把产品放到国外劳动力廉价的地方进行产品生产,甚至直接在海外进行新市场的开拓。当产品走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即产品标准化阶段,在这时,由于生产技术的普及,国外也出现了一样的或者相似的产品,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对该产品的大量需求,那么,原本的技术创新优势就完全丧失了,要想在市场上继续发展,价格竞争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有利可图,唯有在海外劳动力成本相对低下的地方投资建厂,企业都开始向低收入国转移,产品返销母公司或者开拓新的海外市场[3]。从整个周期来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会受到企业的区位选择、出口与国外生产决策的影响。从投资角度来看,对外直接投资首先取决于投资国的某些特定优势,其次取决于接受国的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就是将这两组要素结合起来的过程。
观察表1数据可以直观地发现,近十年来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在不断升高,且每年升高的幅度在加大,从2004年的9571亿元到2013年的36385亿元,十年增长了快三倍。从比重上来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都占江苏省总生
产总值的六至七成。这就说明,苏南对江苏整体经济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苏南五市的发展超过了苏北加上苏中地区的八市,可见其生产能力之高,经济发展之好。而且平稳的数据表示,近十年都是苏南稳稳的占着主导经济的优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