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借贷需求影响因素研究以市高淳区为例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农户对金融的需求。文中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深入调研分析了高淳区农户借贷行为。对高淳区的农户借贷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主要分析了高淳区农户的基本特征如年龄、收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借贷资金来源、资金规模、借贷利率等,进而在分析高淳区借贷行为的基础上,指出高淳区农户借贷存在的主要特点为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覆盖率较低,农户借贷来源首选民间借贷,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小额贷款业务认知程度对农户信贷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年龄对农户的信贷需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以问题为导向,指出解决高淳区农户借贷行为的对策,完善正规贷款渠道,降低贷款难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户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加强政策性金融,提高农户收入,增加农村金融覆盖面;鼓励和支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农村地区。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能解决南京市高淳区农户借贷存在的问题,也为其他区县解决当前农户接借贷困难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2
目录
引言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农村农户独立经济主体地位,农户经营制度的确立,使得传统的农户与生产部门,农村金融部门的关系得以改变。自此以后,我国农村农户借贷关系开始缓慢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开始快速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随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使得农户经营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也更加强烈。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的格局,使得农村金融服务处于缺失现象,这就导致我国农户的资金需求很难通过正规商业银行得到信贷支持。特别是,我国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使得很多国有大型银行开始收缩业务范围,将业务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市,大量的区县以下的金融机构开始撤销合并,其主要业务也针对城市的优质客户。正是由于大量的金融机构开始退出农村市场,而新的金融机构尚未进驻农村市场,导致农村资金的供求关系受到破坏,很多农户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农业发展的形势发生较大改变,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农村农户借贷行为也更加频繁。然而,由于我国实行金融管制政策,使得很多农户借贷需求受到抑制,农户很难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
南京市高淳区辖区面积802.8平方千米,常驻人口约43.9万,高淳区位于南京市南端,被誉为南京的后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园和南大门,是世界慢城联盟授予的中国首个“国际慢城”、国际慢城联盟中国总部所在地,华东地区特色现代都市农业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也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服务枢纽和高端制造业配套基地,同时也是南京四大副城之一。分析高淳区农户借贷行为,能够为解决南京市其他周边区县农户借贷提供一定的借鉴。文中以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农户借贷行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的方法,对高淳区农户借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指出高淳区农户借贷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旨在通过研究农户借贷的影响因素来解决农户借贷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
1.信息不对称理论
包括两大基础理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于逆向选择来说,主要是指双方所拥有的信息存在不对称的情况,对于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来说倾向于做出错误选择,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当前我国农户借贷的立项选择主要体现在资金的需求之上,比如,农户在进行借贷时,对自己的信用情况借贷情况和资产能力都非常清楚,然而银行并不掌握这种情况,银行仅仅能够通过农户提供的信息对其作出大致了解,此时就构成了信息不对称。
2.理性说与非理性说
理性说与非理性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其在1964年出版了《改造传统农业》著作,这一著作中主要研究上个世纪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农户,从而提出了以该类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盈利为目的的自给自足经济系统。作者基于当时的情况,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进行了深入论述,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因此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波普金在其著作《理性的小农》阐述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小农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指出这两个阶级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互溶性,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实际上就是经过接近演化转变成小农阶级,然后为了对各自利益进行平衡,农民就变成了做出农业生产部分的理性人群。很多学者在对这些问题研究时,都将理性作为研究必要前提,认为农户在进行发展和选择时,一直处于正确理性的判断之中。
3.不完全契约理论
不完全契约理论是由哈特、格罗斯曼和莫尔等提出的。这一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就是注重契约的公平性,要求在合约中必须产权配置合理,在充分利用相关信息的前提下,使得双方利益能够达到最大化。契约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第一,完备类型;第二,不完备类型。所谓的完备型,就是指各大经济主体的义务和权利得到明确,使得契约能够得到切实维护和执行。对于不完备型契约来说,就是指契约在未来时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进行准确描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根据目前所拥有的信息,很可能作出错误决定,从而使得契约的后期维护造成困难。对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来说,由于资金的走向存在不可控性,风险预测也不完善,所以农户之间的借贷行为实际上就属于一种不完备契约。
(二)文献综述
1.农户借贷存在的问题和特点研究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户经营制度的确立,使得传统的农户与生产部门,农村金融部门的关系得以改变。自此以后,我国农村农户借贷关系开始缓慢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开始快速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1)农户借贷存在的问题研究
夏永祥(2013)在研究后提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资金需求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资金需求激增(2)资金需求结构复杂化(3)投资风险增大。而借贷则是农户的重要融资手段,因此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丰俊杰(2014)对于农村金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当前我国农村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1)正规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弱化 (2)民间借贷无法进一步发展 (3)民间借贷影响国家调控 (4)非法金融破坏金融秩序和稳定。
Pischke、Adams、Donald(1987)在对发展中国家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能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非常少,在亚洲只有15%左右。
(2)农户借贷行为的特点研究
李靖红(2016)以甘肃省 M 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农户交流的形式,了解了当前M 县农户的借贷现状,在分析了农户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融通资金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制约农户借贷的影响因素后,得到以下特点(1)借贷规模以小额借贷为主(2)借贷渠道多样化(3)非正规金融机构占优势 (4)借贷期限以一年期为主(5)借贷需求差异化表现明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78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