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研究
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研究[20191212140215]
摘 要
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然而自1994年直到2012年,中国贸易差额连续19年实现顺差,同时中国此阶段正处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导致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的时期。人口作为生产和消费行为的主体,其结构的变化必定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贸易差额的影响。本文选取1982 – 2012年总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贸易差额占GDP比重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少儿抚养系数和总抚养系数的下降均会引起贸易顺差,而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则会对贸易差额产生正向影响。但现今中国人口结构正处于各种抚养负担比例最低的时期,社会消费比例相比于人口结构成熟的国家较低。可见,现阶段中国的贸易顺差与中国的人口结构密切相关。未来人口老龄化将消耗贸易差额的盈余,带来赤字和资本稀缺,那么充分利用现在的贸易顺差额和充裕的资本进行跨国投资,对于应对未来的人口结构高度老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人口年龄结构;中国贸易顺差;向量自回归模型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1.1问题提出 1
1.2研究意义 1
第2章 人口年龄结构引起贸易失衡的理论基础 1
2.1 生命周期理论 2
2.2 新古典增长理论 2
2.3 比较优势理论 4
第3章 中国人口结构和贸易现状 5
3.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5
3.2 中国贸易现状及特征 5
3.3 人口年龄结构与对外贸易差额的联系 6
第4章人口结构转型对我国贸易差额影响的实证分析 6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 6
4.2 主要解释变量说明及处理 7
4.3 估计方法及结果分析 8
4.3.1 单位根检验 8
4.3.2 协整检验 9
4.3.3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10
4.4 研究结论 13
第5章 人口结构转型下的选择和对策 14
5.1 合理调整人口结构,提高国民素质 14
5.2 善于利用人口资源,提高劳动就业水平 15
5.3 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协调区域发展 15
5.4 转变出口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16
5.5 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6
第6章 结束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20
第1章 绪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伴随着这一变化而来的是中国社会的一系列的变化,人口结构的转变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在我国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1问题提出
我国当前的人口结构转变主要是指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人口结构的种种转变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现内外部失衡,包括国内投资和储蓄的内部失衡,持续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的外部失衡。至2012年,中国连续19年出现贸易顺差,并且顺差额在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24229.4亿元。巨大的贸易顺差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例如汇率、FDI、关税等等。但是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贸易失衡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人口因素出发,在生命周期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汇率、工业增加值等因素,探讨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
1.2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还未真正到达老龄化,为了减轻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冲击,我们应该尽早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准备。因此,从人口年龄角度解释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2章 人口年龄结构引起贸易失衡的理论基础
人口结构失衡问题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生命周期理论,新古典增长模型和比较优势理论。
2.1 生命周期理论
1954年,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和布兰博格提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储蓄是和收入、生命周期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做出最佳消费选择。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人们将对自己一生的消费做出计划,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大满足。
由于个人储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收入在人的一生中发生的系统的变动使得消费者能够平滑其一生中的收入。
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比之其他生命阶段充足,此时的消费支出会超过收入。则当一国或地区的少儿比例上升时,储蓄能力比较差,该国或地区会出现投资率大于储蓄率的情况,经常项目趋于形成逆差;当该国或地区的人口结构进入中年(15 - 64 岁)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开始逐渐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付年轻时因消费大于收入积下的债务,又可以为之后的老年生活做准备。即当该国或者地区转为成年型人口结构时,劳动人口总量大但增速放缓,储蓄量显著增加,投资需求放缓,经常项目由逆差转为顺差;该国国民在退休之后即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再次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即当一国或地区步入老龄化人口结构后,公共投资急剧增加,消费增加导致储蓄率降低,经常项目顺差不断减少,导致经常项目再次出现赤字。
因此,当一国的人口结构由少年型向老年型转变时,消费最终会超过收入,全社会的储蓄率普遍下降,导致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并且当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储蓄率持续下降,贸易收支也将继续恶化。
2.2 新古典增长理论
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新增长理论中,人口因素同时具有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经济体处于稳态的增长水平。影响经济体不同稳态水平的因素有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
根据图2.1,当一个国家由于要素替代情况的存在,nk保持不变,劳动人口比重增加时,储蓄率上升至s1,人均资本上升至k1,产出水平和投资水平分别上升到f1(k1)和s1f1(k1)。由此可以得出理论结论,人口转变的特定阶段的确通过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为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红利。
图2.1 索洛模型
2.3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得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在生产效率上都存在差距,即使一国在某一种产品上的生产效率是处于绝对劣势的,也依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出口那些相比其他国家生产效率差距较小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 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 ,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 贸易理论。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并未解释比较成本优势形成的原因,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比较成本优势主要来自各国拥有资源禀赋的状况及其要素价格差异。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个国家应当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产品,即出口用其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以相对缺乏的要素生产的产品。因此,人口结构确实会通过影响劳动力资源进而影响一国经济的对外竞争能力,也必然会对其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第3章 中国人口结构和贸易现状
3.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我国人口转变,劳动力抚养负担快速下降。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总抚养系数高达70%,此后数十年一直稳步下降,2010年进一步降至34.2%;1978年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为59.1%,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至74.53%。此时,我国的贸易差额也逐渐发生变化,从赤字转变为盈余。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只用了25年时间便从7%增长到17%,并且将在2025年上升至20%,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31%,增长率将稳定在每年3%左右。从人口的具体构成来看,0-14岁在2010年的数据比2000年相比下降了6.29%,而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则分别比2000年上升了3.36%和2.93%。到2020年,工作人口将转为负增长。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死亡率不断下降,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不断增长,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在1949年只有35岁,80年代初已经上升到65岁,在2010年已经超过73.5岁,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继续上升到85岁。图3.1显示了1990至2009年的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正加速迈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图3.1 中国人预期寿命 (单位:岁)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3.2 中国贸易现状及特征
储蓄率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我国的高储蓄率,这与我国的人口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自1988年起,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开始赶超固定资产投资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以年均22.67%的增速从1989年的5184.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26077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则在20.99%的增速下从1989年的4410.4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224845.6亿元。
储蓄与投资额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随着储蓄全面超过国内投资,我国的贸易收支也由逆差或基本平衡转为巨额顺差。在1952-1984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余额基本持平,年平均值为1.8亿人民币。1985-1993年,我国的贸易差额在顺差和逆差之间波动,而且逆差的相对幅度比较大。自1994年至今,我国的对外贸易余额都是顺差,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24229.4亿元,即使是金融危机也未对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上升趋势产生负面影响。1994-2009年,这十九年间,我国的贸易顺差均值为5040.28亿元,年均增长4.56%。
3.3 人口年龄结构与对外贸易差额的联系
中国的巨额的贸易顺差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严重低估和人民币汇率被中国政府操纵是导致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主因,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绝于耳。然而这些研究大都忽略了人口结构这一关键因素。
人口结构转变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等,同时我国巨大的对外贸易顺差也是一个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桎梏。我国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是相伴出现的。特别是1994年以后,这种外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持续增长的巨额贸易顺差。人口结构转型和巨额贸易顺差已经成为存在于我国引人关注的两大社会经济现象。如何实现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都是亟待处理的问题。而关于人口结构和贸易差额的关系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4章 人口结构转型对我国贸易差额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模型比之传统的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有显著优势,特别是考察多个相关经济指标的时候。VAR 模型的基本公式如(4.1)所示:
(4.1)
公式(4.1)中, 是N维内生变量向量,T是样本个数,N阶矩阵 , 是四维随机扰动向量。
本文将选取人口年龄结构因素、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实际有效汇率、对外直接投资占 GDP 比重等变量并考察它们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构建引入上述因素的VAR 模型并表示为(4.2):
(4.2)
三个模型的内生变量均为外商直接投资占 GDP 比重、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实际有效汇率以及人口结构衡量指标即抚养比,其中抚养比在三个模型中分别指总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
为使计算数据更平稳,外商直接投资占 GDP 比重、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实际有效汇率、中国贸易顺差额变量均已做取对数处理。
4.2 主要解释变量说明及处理
1.人口年龄结构
本文采用的人口结构的衡量指标为抚养比指标,即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以 AD、YAD 和 OAD 表示。少儿抚养比是指 0-14 岁人口占 15-64 岁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指的是 65 岁及 65 岁以上人口占 15-64 岁人口比重。总抚养比为二者之和。考虑到研究的严谨性,本文将少儿抚养负担和老年赡养负担分别进行分析。
摘 要
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然而自1994年直到2012年,中国贸易差额连续19年实现顺差,同时中国此阶段正处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导致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的时期。人口作为生产和消费行为的主体,其结构的变化必定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贸易差额的影响。本文选取1982 – 2012年总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贸易差额占GDP比重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少儿抚养系数和总抚养系数的下降均会引起贸易顺差,而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则会对贸易差额产生正向影响。但现今中国人口结构正处于各种抚养负担比例最低的时期,社会消费比例相比于人口结构成熟的国家较低。可见,现阶段中国的贸易顺差与中国的人口结构密切相关。未来人口老龄化将消耗贸易差额的盈余,带来赤字和资本稀缺,那么充分利用现在的贸易顺差额和充裕的资本进行跨国投资,对于应对未来的人口结构高度老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人口年龄结构;中国贸易顺差;向量自回归模型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1.1问题提出 1
1.2研究意义 1
第2章 人口年龄结构引起贸易失衡的理论基础 1
2.1 生命周期理论 2
2.2 新古典增长理论 2
2.3 比较优势理论 4
第3章 中国人口结构和贸易现状 5
3.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5
3.2 中国贸易现状及特征 5
3.3 人口年龄结构与对外贸易差额的联系 6
第4章人口结构转型对我国贸易差额影响的实证分析 6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 6
4.2 主要解释变量说明及处理 7
4.3 估计方法及结果分析 8
4.3.1 单位根检验 8
4.3.2 协整检验 9
4.3.3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10
4.4 研究结论 13
第5章 人口结构转型下的选择和对策 14
5.1 合理调整人口结构,提高国民素质 14
5.2 善于利用人口资源,提高劳动就业水平 15
5.3 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协调区域发展 15
5.4 转变出口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16
5.5 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6
第6章 结束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20
第1章 绪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伴随着这一变化而来的是中国社会的一系列的变化,人口结构的转变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在我国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1问题提出
我国当前的人口结构转变主要是指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人口结构的种种转变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现内外部失衡,包括国内投资和储蓄的内部失衡,持续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的外部失衡。至2012年,中国连续19年出现贸易顺差,并且顺差额在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24229.4亿元。巨大的贸易顺差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例如汇率、FDI、关税等等。但是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贸易失衡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人口因素出发,在生命周期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汇率、工业增加值等因素,探讨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
1.2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还未真正到达老龄化,为了减轻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冲击,我们应该尽早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准备。因此,从人口年龄角度解释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2章 人口年龄结构引起贸易失衡的理论基础
人口结构失衡问题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生命周期理论,新古典增长模型和比较优势理论。
2.1 生命周期理论
1954年,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和布兰博格提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储蓄是和收入、生命周期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做出最佳消费选择。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人们将对自己一生的消费做出计划,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大满足。
由于个人储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收入在人的一生中发生的系统的变动使得消费者能够平滑其一生中的收入。
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比之其他生命阶段充足,此时的消费支出会超过收入。则当一国或地区的少儿比例上升时,储蓄能力比较差,该国或地区会出现投资率大于储蓄率的情况,经常项目趋于形成逆差;当该国或地区的人口结构进入中年(15 - 64 岁)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开始逐渐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付年轻时因消费大于收入积下的债务,又可以为之后的老年生活做准备。即当该国或者地区转为成年型人口结构时,劳动人口总量大但增速放缓,储蓄量显著增加,投资需求放缓,经常项目由逆差转为顺差;该国国民在退休之后即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再次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
因此,当一国的人口结构由少年型向老年型转变时,消费最终会超过收入,全社会的储蓄率普遍下降,导致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并且当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储蓄率持续下降,贸易收支也将继续恶化。
2.2 新古典增长理论
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新增长理论中,人口因素同时具有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经济体处于稳态的增长水平。影响经济体不同稳态水平的因素有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
根据图2.1,当一个国家由于要素替代情况的存在,nk保持不变,劳动人口比重增加时,储蓄率上升至s1,人均资本上升至k1,产出水平和投资水平分别上升到f1(k1)和s1f1(k1)。由此可以得出理论结论,人口转变的特定阶段的确通过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为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红利。
图2.1 索洛模型
2.3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并未解释比较成本优势形成的原因,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比较成本优势主要来自各国拥有资源禀赋的状况及其要素价格差异。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个国家应当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产品,即出口用其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以相对缺乏的要素生产的产品。因此,人口结构确实会通过影响劳动力资源进而影响一国经济的对外竞争能力,也必然会对其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第3章 中国人口结构和贸易现状
3.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我国人口转变,劳动力抚养负担快速下降。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总抚养系数高达70%,此后数十年一直稳步下降,2010年进一步降至34.2%;1978年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为59.1%,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至74.53%。此时,我国的贸易差额也逐渐发生变化,从赤字转变为盈余。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只用了25年时间便从7%增长到17%,并且将在2025年上升至20%,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31%,增长率将稳定在每年3%左右。从人口的具体构成来看,0-14岁在2010年的数据比2000年相比下降了6.29%,而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则分别比2000年上升了3.36%和2.93%。到2020年,工作人口将转为负增长。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死亡率不断下降,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不断增长,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在1949年只有35岁,80年代初已经上升到65岁,在2010年已经超过73.5岁,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继续上升到85岁。图3.1显示了1990至2009年的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正加速迈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图3.1 中国人预期寿命 (单位:岁)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3.2 中国贸易现状及特征
储蓄率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我国的高储蓄率,这与我国的人口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自1988年起,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开始赶超固定资产投资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以年均22.67%的增速从1989年的5184.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26077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则在20.99%的增速下从1989年的4410.4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224845.6亿元。
储蓄与投资额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随着储蓄全面超过国内投资,我国的贸易收支也由逆差或基本平衡转为巨额顺差。在1952-1984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余额基本持平,年平均值为1.8亿人民币。1985-1993年,我国的贸易差额在顺差和逆差之间波动,而且逆差的相对幅度比较大。自1994年至今,我国的对外贸易余额都是顺差,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24229.4亿元,即使是金融危机也未对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上升趋势产生负面影响。1994-2009年,这十九年间,我国的贸易顺差均值为5040.28亿元,年均增长4.56%。
3.3 人口年龄结构与对外贸易差额的联系
中国的巨额的贸易顺差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严重低估和人民币汇率被中国政府操纵是导致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主因,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绝于耳。然而这些研究大都忽略了人口结构这一关键因素。
人口结构转变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等,同时我国巨大的对外贸易顺差也是一个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桎梏。我国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是相伴出现的。特别是1994年以后,这种外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持续增长的巨额贸易顺差。人口结构转型和巨额贸易顺差已经成为存在于我国引人关注的两大社会经济现象。如何实现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都是亟待处理的问题。而关于人口结构和贸易差额的关系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4章 人口结构转型对我国贸易差额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模型比之传统的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有显著优势,特别是考察多个相关经济指标的时候。VAR 模型的基本公式如(4.1)所示:
(4.1)
公式(4.1)中, 是N维内生变量向量,T是样本个数,N阶矩阵 , 是四维随机扰动向量。
本文将选取人口年龄结构因素、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实际有效汇率、对外直接投资占 GDP 比重等变量并考察它们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构建引入上述因素的VAR 模型并表示为(4.2):
(4.2)
三个模型的内生变量均为外商直接投资占 GDP 比重、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实际有效汇率以及人口结构衡量指标即抚养比,其中抚养比在三个模型中分别指总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
为使计算数据更平稳,外商直接投资占 GDP 比重、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实际有效汇率、中国贸易顺差额变量均已做取对数处理。
4.2 主要解释变量说明及处理
1.人口年龄结构
本文采用的人口结构的衡量指标为抚养比指标,即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以 AD、YAD 和 OAD 表示。少儿抚养比是指 0-14 岁人口占 15-64 岁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指的是 65 岁及 65 岁以上人口占 15-64 岁人口比重。总抚养比为二者之和。考虑到研究的严谨性,本文将少儿抚养负担和老年赡养负担分别进行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