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__以江苏省为例

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__以江苏省为例[20200101191201]
21世纪以来,中国加大力度发展经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外资与环境问题是否符合国际学术界讨论的污染藏纳场假设,研究这个问题对中国更好地利用外资和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效应的几个假说谈起,接着阐述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机制效应,并详细说明了近些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环境质量的影响,以江苏各年份的数据作参考,通过数字、图表说明以及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此来验证污染藏纳场假设在江苏是否成立,并对结果提出一些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目 录
1 引言1
2 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效应的理论概述1
2.1 含有环境负效应的“污染避难所”假说1
2.2 含有污染正效应的“污染光环”假说2
2.3 涉及到经济与环境效应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3
3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效应分析4
3.1 技术效应4
3.2 规模效应5
3.3 结构效应6
3.4 管制效应7
4 江苏FDI发展状况与环境污染现状8
4.1 江苏外商直接投资状况8
4.2 江苏外商直接投资的污染产业结构9
4.3 江苏环境污染现状10
5 江苏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的实证分析12
5.1 模型建立12
5.2 变量和数据说明12
5.3 面板数据估计和结果13
5.4 初步结论14
6 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效应的政策与建议15
6.1 调整吸收外商投资的策略,积极引进清洁投资16
6.2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环保技术产品的比重16
6.3 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保力度16
6.4 加强环保意识,借鉴国外环保经验17
结 论18
致 谢19
参 考 文 献20
图1 FDI和环境的相互作用4
图2 我国1997-2012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工业增加值表5
图 3 2008-2010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6
图 4 江苏2012年三大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构成7
图5 江苏外商直接投资情况8
图 6 江苏1997-2012工业三废和SO2排放情况11
表1江苏2003-2012年的FDI污染行业结构9
表2面板数据描述13
表3 STATA软件分析结果1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FDI在我国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外资的大量引入,带给我国很多的发展机遇。首先,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其次,外商投资带来的开发项目和方案,推动了国内新兴产业的崛起;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使得我国国内就业矛盾暂缓,外企增加了我国国内的就业率,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并且缓解了就业压力,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内的社会稳定;而且外商投资还能降低我国本国通过自身投资而带来的风险;同时提供了国内人员与外国技术人员交流的平台,以便我国企业学习新的管理和技术。我们不能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外商直接投资解决了我国的很多问题,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其中环境污染就是最大的危害之一。随着我国的环境污染加剧,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如何协调FDI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被重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发达国家提高了自身的环境标准,跨国公司在本国的环境成本提高,因此很多跨国公司就会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将污染比较密集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全球的环境状况出现两种情况。发达国家的环境经过先污染,后治理以及向境外转移污染等手段,环境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而此时发展中国家却逐步陷入环境污染这一重大问题中。在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逐步全球化的趋势下,很多发达国家将污染较重、耗能较高的产业以对外投资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江苏作为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环境保护强度远低于发达国家,那么在江苏的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具有污染转移偏好,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江苏环境质量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江苏的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导致了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这是本文将用计量方法验证的一个问题。
2 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效应的理论概述
2.1 含有环境负效应的“污染避难所”假说
“污染避难所”(Pollution Haven)假说,认为FDI 将会刺激经济的增长,从而导致更多的环境退化和工业污染,并且跨国公司会把污染型的企业或产业向环境标准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转移,使其成为“污染避难所”。 在这一方面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Walter 和Ugelow(1972)。随后Baumol 和Oates(1998)从理论上对“污染避难所假说”进行了系统证明,认为发展中国家将会成为世界污染的集中地。Mani(1997)对1960-1995 年间欧洲、日本、北美、拉丁美洲、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东亚发展中国家的贵金属、钢铁、工业化学产品、纸张及纸浆、非金属矿物产品5个严重污染部门的进出口比率进行分析后发现,这种“污染避难所”的阴影——污染产业转移的确存在过。
污染避难所假说的理论基础最早可追溯到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经典理论,那就是H-O理论[1]。污染避难所中的污染H-O理论假设,把环境也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该理论中来考虑,那么,环境保护强度低的国家的环境要素就较为丰富,相反,环境保护强度高的国家相应的环境要素就很匮乏。有了这个假设基础,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会密集地使用这些资源,因而这些国家的环境质量就会下降。这就表示,污染大、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就会转移到那些资本相对便宜而且环境资源丰富的国家。
污染避难所假设H-O理论将环境当作一种生产要素来考虑,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高于发展中国家,那么发达国家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即FDI,污染密集产业必然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使得污染避难所理论成立。另一方面,该理论也解释了发达国家通过跨国投资等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废弃污染物[2]。
2.2 含有环境正效应的“污染光环”假说
该假说认为FDI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采用新技术的动力和机遇,促进他们实现清洁或绿色生产,进而提高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全球环境质量。Eskeland 和Harrison(2003)是这方面代表性的学者,他们认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 FDI企业将会采取环境友好型的治污技术和生产,它们也比内资企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Jeffrey(2003)也认为环境保护与FDI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FDI有利于全球整体资源环境质量的提高。然而Mielinik(2002)认为跨国公司通过更发达的技术提高了当地的能源效率和生产力,从而给环境带来了有利的效应。Wang 和 Jin(2002)在对我国
1000多个三资企业污染排放物进行研究后发现,外资企业的污染较少是因为它们使用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并且在能源使用上更有效。
当然,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不仅可以通过技术对环境造成良好的影响,而且也会把其在其母国(发达国家)形成的良好绿色管理体制带入,从而对东道国的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Blackman 和 Wu(1998)对在中国电力工业中FDI企业的环境业绩进行研究后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发电和环境管理体制提高了中国的电力工业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废物的排放量。 OECE(1999)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随着外商直接投资一起流入的还有高效率的管理技术,可以使外国投资公司比本地公司更好的遵守东道国的环境标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环境基本上是正效应的。 Christmann 和 Tayor (2001)认为,由于跨国公司的母国来源(发达国家)和向发达国家的出口增强了跨国公司的环境行为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其资本的流入为中国带来了积极环境效应。 徐惠明(2006)从环保理念、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三个方面分析了环境溢出效应,认为FDI对昆山的环境具有晕轮效应(正的溢出效应)。 李惠茹(2007)认为,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带来了更为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特别是在合资、合作项目中,为我国企业提供了相关信息和指导,或进行企业环保管理与培训,对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正面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0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