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1995-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消费模式变化等多方面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近20年的变化,从而得出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特点。随后,本文运用Eviews软件进行了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线性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或多或少的会起一定的作用,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才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直接因素。且分地区来看,消费价格指数对消费支出作用并不显著。最后,本文从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角度对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三、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分析3
(一)从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角度进行分析3
(二)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角度进行分析4
(三)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进行分析5
(四)农村居民消费模式角度进行分析6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7
数据来源及建立模型7
估计参数7
经济意义检验8
多重共线性检验8
异方差检验8
区域性差异分析9
结论与建议10
增加农民农业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10
增加农民居民非农业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引言
随着经济市场改革和的推进,我国经济问题逐渐依赖于出口和投资的问题逐渐突出,消费对于GDP贡献不足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受到极大的制约。尽管我国开始进行供给侧改革,但消费不足,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不足仍困扰着我们。而当前我国居民城镇增长正逐步放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极其有限,与之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合理引导农村居民消费、深度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成为了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虽然农村居民消费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实际进行中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现,农村居民消费市场与城市居民消费市场与城镇居民消费市场相比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对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
二、 文献综述
消费水平宏观上指的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平均享用的生活消费的产品(与劳务)的数量与质量,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达到的物质与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微观上则指单个消费者及其家庭在某一时期所获得的消费对象的数量与质量或某个时期的生活消费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国内外对消费水平的研究众多,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研究。
(一)国外研究概况
Caballero(1990)提出,当期的劳动收入发生变化时人们会预期未来劳动收入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增大,从而选择进行预防性储蓄以维持未来消费的稳定性,用当期消费的降低换取长期消费的“平滑”。Eguia(2004)在进行人口学特征与PIH/LCH特征的关系检验时发现家庭成员的平均年龄、家庭的规模大小、家庭孩子中的男女比例等人口学特征对消费模式存在显著影响。Ray Brooks和Steven Barnett(2010)在研究中尝试引入了政府视角,在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研究中发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财政支出的积极影响,从而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来刺激居民消费。
(二)国内研究概况
1.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角度分析农村消费问题
刘林,查伟雄(2007)、杜习华(2010)等人研究发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之所以较为缓慢是因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加上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户籍制度的“二元结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老年人没有生活保障的现状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魏君英(2015)在进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线性分析中发现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为反向变动关系。蔡跃洲(2009)在分解农村居民收入的基本构成时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受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国家财政农村救济费支出的显著影响。张亮(2007)对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和增长变动进行了有关研究探讨,发现农民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由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转为工资性收入为主,可以从各个来源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李冰(2010)详细分析了农民收入的各个来源,发现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所有收入来源中偏低的来源,且其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因此影响农民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是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马强(2004)将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做了对比,对比显示,相较我国经济增速来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较慢,更不用说持续在低水平徘徊的农村居民收入。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份额日益下滑,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较高。尹世杰等人(2001)发现如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低、农村消费环境差、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落后等诸多因素抑制了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刘旭辉、潘全金(2006)承认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较为强烈,且农村市场有较大的消费潜力,但与此同时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也受到了其较低的可支配收入、较为落后的消费观念和尚不完善的社保体系等问题的制约。
2.从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角度来分析农村消费问题
安毅(2007)认为农村市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且农村居民保守的消费观念对其消费需求产生局限。唐小刘(2010)则认为居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农村居民就业严重不足的状况导致农村居民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重,有钱不敢花,甚至倾向于改变当期的消费结构。杨汝岱和陈斌开(2009)发现高等教育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一定的影响,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居民消费,研究发现有大学生的家庭其边际消费倾向较没有大学生的家庭下降12%。昌寿(2004)提出,居民预期收入会受企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导致预期收入下降。而与此同时,如果住房、养老、医疗等制度发生变化,尤其是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位则会使人们预期未来支出增加,从而提高居民储蓄倾向、降低居民即期消费。藏旭恒和曲创(2002)表示,基础设施、公益产品等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一些私人物品消费供给的前提,因而有时公共物品的有限供给不能满足人民需求,既而会制约相关私人物品的消费支出。同时,他们指出,目前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不仅供给存在不足,而且供给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抑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贾小枚(2004)使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受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不健全的农村社保制度会抑制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李宗华等(2004)提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之所以受到抑制是因为农村产品和结构供需错配,现有的供给数量、供给结构、营销渠道等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限制了居民消费的增长。黎明(2006)等研究者认为现期农村居民的跨期消费可支付能力受到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缺陷和农村消费信贷的严重滞后的不利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制约。陈文玲、郭立仕(2007)等从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环境、消费条件和消费习俗等诸多方面入手,在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及行为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制约我国农村消费的七大因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68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