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500强空间分布及其演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2 研究内容1
1.3 研究方法1
2 文献综述 2
3 相关概念与理论 3
3.1 制造业的相关知识3
3.2 经济增长理论5
4 研究设计与方法 6
4.1 变量选取6
4.2 模型设定7
4.3 数据来源8
5 中国制造业500强空间分布及其演化8
5.1 空间分布特征8
5.2 空间分布演化10
6 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11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11
6.2 计量结果与分析13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图1 中国制造业500强数量分布图10
图2 比重变化图 10
图3:中国制造业500强销售收入分布图11
表1 制造业2位代码分类 4
表2 变量名称、含义及其定义7
表3:各地区制造业500强个数9
表4:中国制造业500强各地区销售收入(亿元)10
表5:地区生产总值11
表6:增长率11
表7:销售收入12
表8:各省份制造业500强个数12
表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
表10:进出口总额12
表11:人力资本13
表12:GDP随机效应模型1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13:GR随机效应模型 14
表14:GDP固定效应模型15
表15:GR固定效应模型15
表16:Hausman检验结果1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的制造业经过三十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再经过三十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俨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 的基础。它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中国制造业现在的分布情况是三足鼎立,形成了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世界级的制造中心。2008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各项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制造业逐步进入高成本时代。由于制造业相对于农业、采掘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而言,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因此,对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的变化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1]。从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看,结论大致相同,即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前,中国的制造业地理分布呈分散状态,而在20世纪90年代,则呈集聚之势,且强度超过早期的分散。
通过对制造业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探讨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其次,通过探索空间分布的区域经济效应,可以发现影响空间分布的因素,这对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体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时间跨度是2004年到2012年,2013年的制造业500强名单要到2014年下半年才能公布,所以暂不考虑。本文通过对制造业500强企业的分析来研究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从而分析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次阐述了制造业以及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知识,收集并整理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资料,并且利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解各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1.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都是科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一般来说, 规范分析侧重于对研究对象的理性判断, 而实证分析则多侧重于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本文以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相关理论为指导, 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现状、存在问题的进行了规范分析。进一步以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和经济增长关系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利用Stata软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并对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数理分析。
本文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文献资料的搜集主要来自馆藏资源和网上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维普咨讯)库、万方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和Google网等。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查阅、甄别和整理,以此为研究的基础和论证的依据。
2 文献综述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各国对制造业的研究仍很重视。Johannes fedderke a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nd Alexandra Wollnik(2007)研究了南非制造业的区域专业化和产业集中化以及在1970年到1996年的变化,并评估行业的位置,可能的决定因素[17]。
Abiodun and Aguda(1987)研究了尼日利亚的夸拉州的制造业的空间特征,研究显示,制造业在该国显示某种程度的集聚化。此外,区位因素很大程度上由原材料的可用性决定的。
魏博通(2009)使用Brulhart和Traeger采用过的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法来描述中国改革以来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变动状况。结果表明,改革以来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差异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过程,缩小的过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由于沿海内部制造业分布差异缩小造成的,扩大的过程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沿海与内地制造业发展的差异造成的。但制造业在沿海与内地的分布差异始终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改革以来制造业向沿海的集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2]。
吴三忙、李善同(2010)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动方向看, 1980 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南下东进”的特点, 但2003 年后, 我国部分制造业呈现出“北上西进”的特征;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区域来看,目前大部分制造业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从区域分布的制造业属性看,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为明显,相比之下,对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及中西部地区[1]。
姜海宁,谷人旭,李广斌(2011)运用Arc GIS 9.2软件并基于点和面两个方面对2004~2008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基于点层面,其公司总部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洲区域,尤其是前两个地方更密集;基于面的层面全局空间集聚程度较低,其中热点区布局较稳定,并以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主,而珠三角洲有日益衰退趋势,而其增长格局呈现出极强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3]。
陕西 5 5 5 4 5 5 5 5 4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2 研究内容1
1.3 研究方法1
2 文献综述 2
3 相关概念与理论 3
3.1 制造业的相关知识3
3.2 经济增长理论5
4 研究设计与方法 6
4.1 变量选取6
4.2 模型设定7
4.3 数据来源8
5 中国制造业500强空间分布及其演化8
5.1 空间分布特征8
5.2 空间分布演化10
6 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11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11
6.2 计量结果与分析13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图1 中国制造业500强数量分布图10
图2 比重变化图 10
图3:中国制造业500强销售收入分布图11
表1 制造业2位代码分类 4
表2 变量名称、含义及其定义7
表3:各地区制造业500强个数9
表4:中国制造业500强各地区销售收入(亿元)10
表5:地区生产总值11
表6:增长率11
表7:销售收入12
表8:各省份制造业500强个数12
表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
表10:进出口总额12
表11:人力资本13
表12:GDP随机效应模型1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13:GR随机效应模型 14
表14:GDP固定效应模型15
表15:GR固定效应模型15
表16:Hausman检验结果1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的制造业经过三十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再经过三十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俨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
通过对制造业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探讨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其次,通过探索空间分布的区域经济效应,可以发现影响空间分布的因素,这对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体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时间跨度是2004年到2012年,2013年的制造业500强名单要到2014年下半年才能公布,所以暂不考虑。本文通过对制造业500强企业的分析来研究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从而分析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次阐述了制造业以及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知识,收集并整理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资料,并且利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解各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1.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都是科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一般来说, 规范分析侧重于对研究对象的理性判断, 而实证分析则多侧重于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本文以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相关理论为指导, 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现状、存在问题的进行了规范分析。进一步以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和经济增长关系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利用Stata软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并对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数理分析。
本文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文献资料的搜集主要来自馆藏资源和网上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维普咨讯)库、万方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和Google网等。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查阅、甄别和整理,以此为研究的基础和论证的依据。
2 文献综述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各国对制造业的研究仍很重视。Johannes fedderke a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nd Alexandra Wollnik(2007)研究了南非制造业的区域专业化和产业集中化以及在1970年到1996年的变化,并评估行业的位置,可能的决定因素[17]。
Abiodun and Aguda(1987)研究了尼日利亚的夸拉州的制造业的空间特征,研究显示,制造业在该国显示某种程度的集聚化。此外,区位因素很大程度上由原材料的可用性决定的。
魏博通(2009)使用Brulhart和Traeger采用过的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法来描述中国改革以来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变动状况。结果表明,改革以来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差异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过程,缩小的过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由于沿海内部制造业分布差异缩小造成的,扩大的过程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沿海与内地制造业发展的差异造成的。但制造业在沿海与内地的分布差异始终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改革以来制造业向沿海的集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2]。
吴三忙、李善同(2010)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动方向看, 1980 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南下东进”的特点, 但2003 年后, 我国部分制造业呈现出“北上西进”的特征;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区域来看,目前大部分制造业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从区域分布的制造业属性看,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为明显,相比之下,对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及中西部地区[1]。
姜海宁,谷人旭,李广斌(2011)运用Arc GIS 9.2软件并基于点和面两个方面对2004~2008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基于点层面,其公司总部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洲区域,尤其是前两个地方更密集;基于面的层面全局空间集聚程度较低,其中热点区布局较稳定,并以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主,而珠三角洲有日益衰退趋势,而其增长格局呈现出极强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3]。
陕西 5 5 5 4 5 5 5 5 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