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
江苏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20191212142721]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经济交流不断深化,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国内企业与国际接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江苏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各项经济指标均名列前茅,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也走在全国前列,影响江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有哪些,促进江苏对外直接投资又有哪些策略,成了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影响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入手进行研究,试图探寻出切实可行并且适合江苏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以供实际运用。
首先,对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对直接投资经典理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理论以及新兴的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整理。
其次,从近年来江苏对外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中总结其现状和特点,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投资母国和东道国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江苏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最后,根据对江苏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影响江苏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得出促进江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因素;策略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第1章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2
1.1传统理论的直接投资理论 2
1.1.1垄断优势理论 2
1.1.2内部化理论 2
1.1.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3
1.2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理论 3
1.2.1边际产业扩张论 3
1.2.2小规模技术理论 4
1.2.3适应性技术理论 4
1.3新兴的直接投资理论 5
1.3.1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5
1.3.2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5
第2章 江苏省对外投资的现状及问题 5
2.1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5
2.1.1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多样 5
2.1.2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来源于苏南地区 6
2.1.3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广泛,亚洲市场份额较大 6
2.1.4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广泛,制造业份额较大 7
2.1.5对外投资直接总额稳步增长 8
2.2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9
2.2.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滞后于经济发展 9
2.2.2投资区域过于集中,产业结构不够完善 10
2.2.3兼并收购的投资方式运用较少 10
2.2.4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和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10
第3章 影响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分析 10
3.1与投资母国相关因素的分析 10
3.1.1投资母国的GDP 10
3.1.2投资母国的工资水平和就业率 10
3.1.3投资母国外汇储备 11
3.1.4投资母国的汇率变动和进出口贸易 11
3.1.5投资母国的企业利润率 11
3.1.6投资母国的相关政策 11
3.2与东道国相关因素的分析 12
3.2.1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和市场潜力 12
3.2.2东道国的工资水平 12
3.2.3东道国的资源状况及技术水平 12
3.2.4东道国的政治及政策 12
3.2.5地理、经济文化因素 12
第4章 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13
4.1优势因素 13
4.2劣势因素 14
4.3面临的机会 14
4.4存在的威胁 15
4.5 SWOT矩阵 16
第5章 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分析 16
5.1政府角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分析 16
5.1.1建立高效、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 16
5.1.2建立对外直接投资公共服务系统,促成企业间组织成立 17
5.1.3设立对外直接投资基金,加强初期资金补助 17
5.1.4提供全方位的政府保险 17
5.2企业角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分析 18
5.2.1科学地选择对外投资区位 18
5.2.2合理地选择投资方式 18
5.2.3加强自身学习,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19
结束语 19
参考文献 2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也在不断攀升。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各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其中就包括引进外资,这就给“对外直接投资”这棵正在成长的树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国在经融危机之后,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国与其他经济大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日趋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意识到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性。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拓展海外市场、促进对外投资以转移国内过剩的产能是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
2002年至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实现了自数据发布以来连续11年的增长,2012年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了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11年来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4.6%。与此同时,江苏对外直接投资也保持着高速增长,2003年至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从0.67亿美元增长到21.8亿美元,年增长率为73.19%。但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额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10年,江苏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28%,进出口额占全国的15.67%,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26.96%,但江苏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相对较低,仅占全国的3.69%,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说明江苏对外直接投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大力发展江苏对外直接投资,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应该作出的正确选择。
本文试图通过对江苏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特征的分析与总结,找出影响因素与存在问题,力图为江苏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找到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第1章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1.1 传统理论的直接投资理论
1.1.1 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Stephan Hymer)于1960年提出的,该理论是最早的对外投资理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数量急剧增长,海默通过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的研究发现当时盛行的利润差异论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发现市场的不完全性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根本原因,而具有垄断优势则是一个跨国公司可以在和其他国家同类公司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获取利润的根本条件[1]。海默认为这些垄断优势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管理、员工技能等无形的知识优势;另一类是基于较大的企业规模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由海默的导师,麻省理工的金德贝勒教授进行了补充。金德贝勒主要具体地研究当时美国的跨国公司具有哪些方面的垄断优势,最后他把这些垄断优势分为五类:规模优势,也就是通过横纵向一体化提高公司在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上的效率;市场优势,专利、技术、商标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生产优势,出色的管理水平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其在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政策优势,美国的外贸限制政策会给他们的跨国公司带来一定优势;经济优势,美国的跨国公司大多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这就使其获得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垄断优势理论开创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先河,使国际直接投资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最大贡献在于摆脱了利润差异论之类的贸易理论的束缚,突出了知识、技术优势在跨国投资中的作用。但是,该理论是以当时的美国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指导意义,如果说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根本原因,那么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持续增长又作何解释呢?
1.1.2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于1976年提出的。该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或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2]。该理论是建立在市场不完全和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两个假设之上的。内部化理论认为国际分工合作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因此跨国公司宁可在企业内部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避免知识产权、产品信息的外流,又比国际分工更有效率,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就可以把产品生产、产品出口环节转化到企业内部进行,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和降低成本。市场最终能否内部化取决于产业特定因素、区位特定因素、国家特定因素和公司特定因素这四个因素,它们也决定了跨国公司到底是应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出口产品[3]。
1.1.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J·H·Dunning)于1977年提出的,最初该理论主要回答了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方式,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所不同的问题。之后由他自己于1981年进行了补充,这次他吸收了大量先前对外投资理论的精华,提出了决定跨国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三个要素: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区位优势(Location)以及市场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也就是所谓的OLI模型。所有权优势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部分相似,是指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企业规模、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市场内部化从而具有的优势,这类优势在内部化理论中也已经有了详细阐述。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投资环境的优势,也就是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有利因素。邓宁对于这三种优势也提出了选择方案:
表1.1 邓宁投资方式选择方案
方式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式) √ √ √
出口(贸易式) √ √ ×
无形资产转让(契约式) √ × ×
注:“√”代表具有或应用某种优势;“×”代表缺乏或丧失某种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最全面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理论的集大成者[4]。
1.2 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理论
1.2.1 边际产业扩张论
边际产业扩张论是由日本教授小岛清(Kiyoshi Kojim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小岛清以上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为研究对象,总结出了这套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理论。该理论否定了垄断优势理论中所提及的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依靠垄断优势的核心思想,认为投资国应该按照比较成本的原则,从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并且中小企业为好,因为中小企业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构。小岛清认为选择边际产业进行对外投资应起到“教师作用”,给当地企业带来积极的波动,普及相关产业的技术,盈利的同时促进东道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小岛清的理论虽然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但是他所认为的投资国在东道国普及相关产业技术帮助东道国企业掌握技术之后就可以退出东道国市场的想法让笔者觉得难以理解,这不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点。
1.2.2 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威尔斯(Louis J.Wells)于1977年提出的,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专门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量身打造的对外投资理论。威尔士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生产技术、独特的名族产品以及产品低价营销战略[5]。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产品的需求和要求并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广泛,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会比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生产技术更加适应这种小市场,同时,廉价劳动力与小规模的生产技术造就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产品物美价廉的特性,也使之具有了竞争优势。不过威尔士的理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如果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一直致力于利用这种小规模的技术来创造利润无异于堵死了技术创新的道路,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这些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永远处于边缘地带。
1.2.3 适应性技术理论
技术本地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拉奥(Lall)于1983年提出的,拉奥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进行了研究,其分析角度与威尔士类似,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生产出的产品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是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特有优势”,但是拉奥威尔士更进一步,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想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依赖技术创新,根据东道国的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带来新的竞争优势[6]。
1.3 新兴的直接投资理论
1.3.1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经济交流不断深化,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国内企业与国际接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江苏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各项经济指标均名列前茅,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也走在全国前列,影响江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有哪些,促进江苏对外直接投资又有哪些策略,成了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影响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入手进行研究,试图探寻出切实可行并且适合江苏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以供实际运用。
首先,对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对直接投资经典理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理论以及新兴的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整理。
其次,从近年来江苏对外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中总结其现状和特点,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投资母国和东道国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江苏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最后,根据对江苏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影响江苏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得出促进江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因素;策略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第1章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2
1.1传统理论的直接投资理论 2
1.1.1垄断优势理论 2
1.1.2内部化理论 2
1.1.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3
1.2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理论 3
1.2.1边际产业扩张论 3
1.2.2小规模技术理论 4
1.2.3适应性技术理论 4
1.3新兴的直接投资理论 5
1.3.1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5
1.3.2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5
第2章 江苏省对外投资的现状及问题 5
2.1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5
2.1.1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多样 5
2.1.2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来源于苏南地区 6
2.1.3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广泛,亚洲市场份额较大 6
2.1.4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广泛,制造业份额较大 7
2.1.5对外投资直接总额稳步增长 8
2.2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9
2.2.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滞后于经济发展 9
2.2.2投资区域过于集中,产业结构不够完善 10
2.2.3兼并收购的投资方式运用较少 10
2.2.4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和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10
第3章 影响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分析 10
3.1与投资母国相关因素的分析 10
3.1.1投资母国的GDP 10
3.1.2投资母国的工资水平和就业率 10
3.1.3投资母国外汇储备 11
3.1.4投资母国的汇率变动和进出口贸易 11
3.1.5投资母国的企业利润率 11
3.1.6投资母国的相关政策 11
3.2与东道国相关因素的分析 12
3.2.1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和市场潜力 12
3.2.2东道国的工资水平 12
3.2.3东道国的资源状况及技术水平 12
3.2.4东道国的政治及政策 12
3.2.5地理、经济文化因素 12
第4章 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13
4.1优势因素 13
4.2劣势因素 14
4.3面临的机会 14
4.4存在的威胁 15
4.5 SWOT矩阵 16
第5章 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分析 16
5.1政府角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分析 16
5.1.1建立高效、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 16
5.1.2建立对外直接投资公共服务系统,促成企业间组织成立 17
5.1.3设立对外直接投资基金,加强初期资金补助 17
5.1.4提供全方位的政府保险 17
5.2企业角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分析 18
5.2.1科学地选择对外投资区位 18
5.2.2合理地选择投资方式 18
5.2.3加强自身学习,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19
结束语 19
参考文献 2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也在不断攀升。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各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其中就包括引进外资,这就给“对外直接投资”这棵正在成长的树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国在经融危机之后,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国与其他经济大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日趋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意识到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性。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拓展海外市场、促进对外投资以转移国内过剩的产能是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
2002年至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实现了自数据发布以来连续11年的增长,2012年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了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11年来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4.6%。与此同时,江苏对外直接投资也保持着高速增长,2003年至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从0.67亿美元增长到21.8亿美元,年增长率为73.19%。但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额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10年,江苏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28%,进出口额占全国的15.67%,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26.96%,但江苏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相对较低,仅占全国的3.69%,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说明江苏对外直接投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大力发展江苏对外直接投资,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应该作出的正确选择。
本文试图通过对江苏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特征的分析与总结,找出影响因素与存在问题,力图为江苏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找到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第1章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1.1 传统理论的直接投资理论
1.1.1 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Stephan Hymer)于1960年提出的,该理论是最早的对外投资理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数量急剧增长,海默通过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的研究发现当时盛行的利润差异论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发现市场的不完全性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根本原因,而具有垄断优势则是一个跨国公司可以在和其他国家同类公司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获取利润的根本条件[1]。海默认为这些垄断优势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管理、员工技能等无形的知识优势;另一类是基于较大的企业规模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由海默的导师,麻省理工的金德贝勒教授进行了补充。金德贝勒主要具体地研究当时美国的跨国公司具有哪些方面的垄断优势,最后他把这些垄断优势分为五类:规模优势,也就是通过横纵向一体化提高公司在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上的效率;市场优势,专利、技术、商标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生产优势,出色的管理水平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其在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政策优势,美国的外贸限制政策会给他们的跨国公司带来一定优势;经济优势,美国的跨国公司大多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这就使其获得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垄断优势理论开创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先河,使国际直接投资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最大贡献在于摆脱了利润差异论之类的贸易理论的束缚,突出了知识、技术优势在跨国投资中的作用。但是,该理论是以当时的美国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指导意义,如果说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根本原因,那么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持续增长又作何解释呢?
1.1.2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于1976年提出的。该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或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2]。该理论是建立在市场不完全和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两个假设之上的。内部化理论认为国际分工合作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因此跨国公司宁可在企业内部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避免知识产权、产品信息的外流,又比国际分工更有效率,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就可以把产品生产、产品出口环节转化到企业内部进行,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和降低成本。市场最终能否内部化取决于产业特定因素、区位特定因素、国家特定因素和公司特定因素这四个因素,它们也决定了跨国公司到底是应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出口产品[3]。
1.1.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J·H·Dunning)于1977年提出的,最初该理论主要回答了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方式,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所不同的问题。之后由他自己于1981年进行了补充,这次他吸收了大量先前对外投资理论的精华,提出了决定跨国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三个要素: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区位优势(Location)以及市场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也就是所谓的OLI模型。所有权优势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部分相似,是指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企业规模、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市场内部化从而具有的优势,这类优势在内部化理论中也已经有了详细阐述。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投资环境的优势,也就是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有利因素。邓宁对于这三种优势也提出了选择方案:
表1.1 邓宁投资方式选择方案
方式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式) √ √ √
出口(贸易式) √ √ ×
无形资产转让(契约式) √ × ×
注:“√”代表具有或应用某种优势;“×”代表缺乏或丧失某种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最全面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理论的集大成者[4]。
1.2 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理论
1.2.1 边际产业扩张论
边际产业扩张论是由日本教授小岛清(Kiyoshi Kojima
1.2.2 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威尔斯(Louis J.Wells)于1977年提出的,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专门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量身打造的对外投资理论。威尔士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生产技术、独特的名族产品以及产品低价营销战略[5]。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产品的需求和要求并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广泛,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会比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生产技术更加适应这种小市场,同时,廉价劳动力与小规模的生产技术造就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产品物美价廉的特性,也使之具有了竞争优势。不过威尔士的理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如果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一直致力于利用这种小规模的技术来创造利润无异于堵死了技术创新的道路,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这些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永远处于边缘地带。
1.2.3 适应性技术理论
技术本地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拉奥(Lall)于1983年提出的,拉奥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进行了研究,其分析角度与威尔士类似,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生产出的产品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是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特有优势”,但是拉奥威尔士更进一步,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想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依赖技术创新,根据东道国的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带来新的竞争优势[6]。
1.3 新兴的直接投资理论
1.3.1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