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进口车倾销策略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美国进口车倾销策略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20191212132657]
摘 要
在全球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和欧盟经济持续低迷,一直无法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给其带来的影响,而中国经济却迅猛增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美国和欧盟对中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致使中国频频遭受反倾销。不少美国汽车企业都把中国市场作为他们的救生板,以保证其全年销量目标的顺利实现。从2009年11月起,几大跨国品牌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5升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存在倾销和补贴,对中国国内汽车产业构成实质性损害。本文就美国进口车倾销策略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及我国如何反击倾销案做出探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倾销汽车行业美国进口车双反政策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一 倾销的概述 1
1.1倾销的概念 1
1.2 倾销的构成要素 1
1.3倾销的种类 2
1.4倾销的特征 2
二、我国遭受美国进口车倾销背景 3
2.1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关系恶化 3
2.2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形势 3
三、我国遭受美国进口车倾销的现状和影响 4
3.1倾销的现状 4
3.2 倾销带来的影响 6
四、我国汽车行业发展面临的威胁和问题 6
4.1.低价政策带来的副作用 6
4.2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 7
4.3壁垒森严 7
4.4知识产权纠纷 8
4.5人民币汇率升值 8
4.6自主品牌综合竞争力较弱 8
4.7汽车产业总体发展战略不够清晰 8
4.8法制化管理滞后 9
五、应对美国汽车倾销策略的措施 9
5.1 政府方面 10
5.2 企业方面···················································11
结束语12
参考文献 13
引言
在全球经济的影响下,随着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来往日益频繁,关税非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已成为各国心照不宣的贸易手段,由于这种贸易方式的盛行,以低价倾销为手段的国家,不用为自己国家出口的商品会发生回流的情况,也正因为如此,以低价倾销为依托的非公平贸易方式越来越猖獗,各国之间激烈的贸易竞争为这种不良之风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美国一直以所谓的霸主地位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政治上的干预和冲击,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利用低价倾销的手段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的相关产业造成毁灭性的冲击,也对我国的市场经济造成相对的负影响,美国正在试图以这种手段,大量占领中国这块资源丰厚的市场。一系列的倾销策略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造成破坏,甚至会导致相关产业的严重缩水,企业经营利润下降,失业人口的增加等相关社会问题的出现。
一 倾销的概述
1.1倾销的概念
倾销(Dumping)是指某国将其产品以低于正常水平的价格挤入另一国市场进行竞销的方法,是一种价格歧视。国际倾销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经营者以低于国内市场正常或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其产品抛售到另一国市场的行为。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协议规定,在正常的贸易过程中,一项产品如果被一国以低于其本国其他相同产品消费水平的出口价格抛售到另一国,也就是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渠道,那么该产品将被认为是倾销。
1.2倾销的构成要素
1.2.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
1.2.2这种低于正常价格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行为会给其进口国产业带来损害,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
1.2.3低价销售的行为与其所带来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3倾销的种类
1.3.1突发性倾销
  突发性倾销(Sporadic dumping),又被称为短期倾销(Short-run dumping),指某一商品的生产商在短期内大量向海外市场以低于正常水平的价格对该商品进行抛售,从而防止该商品的大量积压,避免对国内的价格结构造成威胁。Viner认为,突发性倾销给进口国工业带来的“损害”是暂时的,但是可以给进口国的消费者带来低价消费的好处,因而是无可厚非的。
1.3.2间歇性倾销
  间歇性倾销(Intermittent dumping),又被称为掠夺性倾销,指某一商品的生产商以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向海外某市场进行商品的抛售,从而在该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当竞争对手被驱逐出该市场后,生产商再实行垄断高价。Viner认为,间歇性倾销对进口国工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虽然也会给进口国消费者带来部分好处,但是远不如造成的损害大,这种行为具有掠夺性意图,应当受到反倾销法的抵制。
1.3.3持续性倾销
  持续性倾销(Persistent dumping),又被称为长期倾销(Long-run dumping),指某一商品的生产商为扩大其规模经济效益,进行大规模地生产,与此同时,又将部分商品以低于正常水平的价格向海外市场进行长期销售,从而维持国内价格结构的行为。Viner认为,持续性倾销在被迫转产之时会对进口国工业的“损害”带来一次危害,但是仅此一次,而给进口国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却是不断累积的,因此也不应受到反倾销法的抵制。
1.4倾销的特点
1.4.1倾销是一种人为产生的低价销售行为。出口商根据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以低于出口国市场水平的价格对某一商品进行差价销售。?
1.4.2倾销有多种多样的动机和目的,诸如销售过剩产品,争夺国外市场,扩大出口等。但只要是满足了倾销的构成要素,对进口国工业的建立发展造成了危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实质性阻碍,就会受到反倾销措施的惩罚。
1.4.3倾销是一种不公平竞争行为。在政府奖励出口的政策下,生产者为获得政府出口补贴,往往以低廉价格销售产品;同时,生产者将产品以倾销的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从而获得在另一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并进而消灭竞争对手,再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
1.4.4倾销的结果往往给进口方的经济或生产者的利益造成损害,特别是掠夺性倾销扰乱了进口方的市场经济秩序,给进口方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
二 我国遭受美国进口车倾销背景
2.1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关系恶化
中美两国在国际贸易中互为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出口市场的第二大市场国,美国亦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出口大国,自2002年以来,中国一直以飞快的增长速度,成为了美国主要的贸易出口国家。在各国都在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无疑成为了美国称霸国际市场的巨大威胁,强大的竞争对手,迫使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阻碍中国的对外贸易。继世界范围的经济紧张局势的出现,各国就各国之间的贸易问题进行多次协商会谈,一致就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进行了分析,美国却一意孤行,凭借霸主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地位,丝毫不理会中国政府的不瞒和中国汽车行业的强烈呼声,多次对我国的汽车行业发起倾销,倾销调查等一系列不公平贸易策略,试图以倾销,补贴等手段,进入我国的市场并垄断我国的汽车行业,冲击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相关的贸易事件此起彼伏,09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轮胎扰乱美国的汽车市场进行首次调查,于9月奥巴马于2009年批准了对从中国进口的小型轿车和轻型卡车车轮胎实施征收三年的关税。这次的调查结果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汽车轮胎产业的强烈反对,中美双方也进行了多次磋商,但美方执意坚持对我国汽车轮胎采取特殊保障措施。美方的这一举动不仅破坏了我国的经济利益,也破坏了中美双方在世界贸易方面的友好合作。
2.2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形势
世界汽车的进出口贸易在全球商品进出口商品中的比重越来越突出,汽车的出口已成为各国出口市场的重要标志商品。与中国汽车行业相比,美国汽车产业面临一些问题,据美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9月,美国汽车总销量为113万辆,同比上年下降11%,1~9月销量同比下降7.2%。预计全年销量下滑幅度高达10%。今年10月份,美国汽车市场仍然没有出现回温现象,而相比美国汽车市场的萧条之象,中国的汽车市场虽然也有少许低落,但仍然出现了小波动的增长。目前北京多家豪华车型都发起了优惠政策,以此带动汽车市场的销售量,但这样的措施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关数据统计,从年初开始,近19个进口品牌的车型的销售额和销售量都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从36.6%下滑至23.2%,9月之后累计增速下滑。 鉴于此,美国汽车企业开始加大向中国出口,以减少市场库存压力。美国不断向中国实施进口车倾销,为我国的汽车行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汽车产业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在2005年,世界汽车产品的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额比重的12.5%,总额高达9140亿美元。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9.0%。中国2005年的汽车产品出口金额为99.6亿美元,占全球汽车贸易总额的1.1%,居世界第8位,增势迅猛。根据2011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1~10月,我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1572.01万辆和1570.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6%和3.56%。美系进口车在国内市场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截止2011年10月,在我国进口车市场中,美国进口车占领我国进口车市场份额的8.3%,远远低于欧系,日系进口车的市场份额。相比于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增长,美国的汽车行业出现了低潮,于是美国处心积虑通过进口车的价格倾销妄图在我国的汽车市场中获取利润,以缓解其汽车行业的萧条之象。
三 我国遭受美国进口车倾销的现状和影响
"通用、克莱斯勒、奔驰、宝马和本田向中国汽车市场实施倾销。"历时一年多的双反调查,我国商务部在近日作出公告,公布了对于美国进口车倾销案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自2009年起,产自美国的几大跨国汽车品牌的大排量进口轿车和越野车对我国都存在倾销和补贴的问题。但是本次调查裁定并未对几大汽车品牌进行实质上的处罚,只是限期几大品牌进行价格整改。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裁定反倾销有两种处罚措施,一种是征收反倾销关税,包含启动临时性关税和反倾销关税,另一种是价格承诺。
  3.1倾销现状
3.1.1倾销幅度高
这次双反调查涉及的汽车企业包括有通用、克莱斯勒、梅赛德斯-奔驰美国国际公司、宝马美国斯帕坦堡工厂、美国本田制造有限公司及美国本田有限公司等,其倾销幅度分别高达8.9%、8.8%、2.7%、2.0%和4.1%,而价格补贴只包含美国两家本土车企——通用和克莱斯勒,价格补贴率分别为12.9%和6.2%。
根据统计,在调查期间,2010年,原产于美国排气量在2.5升以上的进口车,特别是以大排量为主的奔驰和宝马等品牌,在中国市场实现了超过100%的惊人增长。
3.1.2倾销车型报关价格低报
2008年之前,中国进口车市场"水货车"泛滥,进口车渠道相对比较混乱,一些国外汽车品牌因此采取低报报关价格的手段向中国市场进行倾销。特别是2008年9月份,中国开始对进口车征收高消费税政策,排量在3.0升以上至4.0升(含4.0升)的乘用车,税率由15%上调至25%,排量在4.0升以上的乘用车,税率也由20%上调至40%。消费税的上涨对进口车企业的市场销售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避免市场销售额的下降,一些企业试图采取各种方面报低进口车的报关价格。 倾销形式越来越严重,我国商务部于2009年发布公告,决定对排量在2.0及2.0升以上的原产于美国的轿车和越野车进行双反调查。但是由于2.5升排量以上车型问题最为突出,商务部把调查重点放在对2.5升及2.5升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车型上。
  一年多时间,商务部进行了大量的美国本土数据采集工作,并结合对比进口到中国的车型价格,最终作出"双反"调查裁定。实际上,反倾销调查是个高成本高工作量的调查,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是调查过程也是极为复杂。这次的双反调查,对于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作用力远远大于其实质性作用,此次调查是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来第一次正面的迎击国外的倾销措施,这无疑对各国的世界贸易活动起到警示作用。
3.1.3进口车总量庞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整理的由海关总署提供的汽车商品进口数据显示,2012年,按汽车整车进口来源国统计,前十位国家依次是:德国、日本、美国、英国、韩国、斯洛伐克、墨西哥、比利时、法国和葡萄牙,进口量分别为32.90万辆、23.30万辆、16.87万辆、9.55万辆、8.78万辆、4.56万辆、4.19万辆、3.53万辆、2.40万辆和2.33万辆。2012年,我国从上述十国共进口汽车总量为108.41万辆,占汽车进口总量的95.74%。新的统计显示,2011年前4个月,虽然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幅度出现大幅回温,但是进口车仍然独领风骚,增长势头迅猛。仅今年3月份,汽车进口量高达9.79万辆,同比上月增长了71.01%,同比去年增长了14.68%。进口汽车爆发性的增长给国内汽车产业构成实质性损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3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