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面板数据聚类分析
摘要:从2007年以后国家对农业保险进行财政补贴首次试点,之后国家在农业保险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逐步加大,农民参保意识的提高,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明显增多。同时粮食安全也是我国一直关注的重点,目前关于农业保险与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较少,所以进行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2007年至2014年全国31省市人均农险保费支出和粮食产量的面板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将31个省份分为七个区域。实证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其中吉林省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最高。因此,提出调整农业保险的结构、建立健全有关于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制度、将农业保险放到支农政策的统一框架下统筹安排各种制度的措施。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3
一、引言 4
二、文献综述 4
(一)国外文献综述 4
(二)国内文献综述 5
(三)文献评价 6
三、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农业风险及粮食生产的现状描述 6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6
1.我国农业保险整体发展情况描述 6
2.我国各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情况描述 7
(二)我国农业风险的现状描述 8
1.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灾害风险 8
2.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供给波动 10
(三)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状况 10
四、研究方法介绍 11
(一)聚类分析 11
(二)协方差检验 12
五、农业保险对我国粮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12
(一)数据来源和说明 12
1.数据来源 13
2.数据说明 13
(二) 模型设立 13
(三)聚类分析 14
(四)区域分类和确定模型类型 16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18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农业保险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聚类分析
引言
引言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农业一直是维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业保险的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农业保险固有的“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使它只能依靠国家及地方财政补贴来发展,走政策性道路而非商业化经营。从2004年随着国家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提高、投入的加大,农业保险发展迅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由于关于农业保险的研究多集中于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直接对粮食生产研究较少,且主要以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的支持,并且各地开始试点时间不一致、地方支持程度不一致等使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发展不均衡。因而本文决定基于20072014年农业保险与粮食产量的面板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打破以往按传统区域划分的固有模式,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更准确可信的研究结果,旨在为国家未来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更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现在,学术界关于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关系的国外文献综述;二是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关系的国内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对于国外的学者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考虑农业保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Orden(2001)通过对19982000年的农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农业保险对一些农作物影响的研究,即农业保险能够促进粮食生产,粮食产量提高的幅度在0.28%4.1%之间。
首先在投入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因为农业保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所承受的农业生产风险,所以农业保险会增加农民对风险提高投入要素的需求,减少对风险降低投入要素的需求。Soule(2000)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如果是一个躲避风险的农业生产者,购买农业保险会减少诸如化肥、农药等能降低生产风险的投入物的使用,众所周知这些投入物是增加粮食产量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农业保险会减低这些投入物的使用就等于减少了粮食产出。
其次是种植面积,C.Edwin(2001)认为农民因为购买作物保险而认为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因此会扩大种植面积从而增加粮食产量。Skees(2007)通过自己从试验田观测出的农作物的数据建立模型,分别进行了灾后救济对种植面积的影响和农险对种植面积的影响的实证分析,最后得出,农业保险参保率每增加1%,种植面积增加100万亩。Goodwin(2004)在建模的基础上,对玉米和大豆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是农业保险不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最后是从产量方面进行研究,多数理论研究认为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支农政策可以激励农民专注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出,例如Joseph、Keith(2002)等认为政府补贴农业保险影响了农民做出的生产决策,引发农民对被保农作物种植的增加,根据供需理论,供应量的增加导致农作物市场价格的下降,价格的下降抵消了投保农民从中的获利,因而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作为一种支农政策的效率。
Cai et al.(2009)的研究比较特别,他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母猪繁育保险,研究数据选取贵州480个村庄的数据,将数据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高激励合约,另一组为低激励合约,从而通过不同的激励拉开了两组数据在对母猪繁育保险进行投保的差距,最后使用DID法(即倍差法)得出母猪繁育保险对母猪饲养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其扩大饲养规模。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的研究则是理论为主、实证为辅,如张跃华(2007)认为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业保险,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从长期来看,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实际情况下还需要考虑诸如国家及地方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和补贴程度、是否有条件全国范围内长期推行农业保险以及农业保险的理赔范围和程度等现实因素,因而农业保险是否推动粮食生产具有不确定性。罗向明等(2011)从构建效用函数方面入手,基于激励和财富分配效应的理论知识,认为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的财政补贴是通过向富人征税得来的,通过鼓励农民投保将这部分财政补贴分发到收入较少的农民手中,实现了收入的再分配,最终得出农业保险可以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从而增加粮食产量,故农业保险对粮食产出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李军等(2003)认为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风险进行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有分散风险的作用,可以刺激农户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从而起到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钟甫宁等(2004)则是从农业保险可以稳定农户未来粮食收入的预期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保险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粮食产量随之增加。蔡超等(2014)通过对河北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农业产区进行格兰杰检验,得出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并无显著影响。曲胜杰(2014)通过研究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因素,认为农业保险可以促进粮食生产。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3
一、引言 4
二、文献综述 4
(一)国外文献综述 4
(二)国内文献综述 5
(三)文献评价 6
三、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农业风险及粮食生产的现状描述 6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6
1.我国农业保险整体发展情况描述 6
2.我国各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情况描述 7
(二)我国农业风险的现状描述 8
1.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灾害风险 8
2.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供给波动 10
(三)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状况 10
四、研究方法介绍 11
(一)聚类分析 11
(二)协方差检验 12
五、农业保险对我国粮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12
(一)数据来源和说明 12
1.数据来源 13
2.数据说明 13
(二) 模型设立 13
(三)聚类分析 14
(四)区域分类和确定模型类型 16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18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农业保险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聚类分析
引言
引言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农业一直是维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业保险的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农业保险固有的“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使它只能依靠国家及地方财政补贴来发展,走政策性道路而非商业化经营。从2004年随着国家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提高、投入的加大,农业保险发展迅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由于关于农业保险的研究多集中于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直接对粮食生产研究较少,且主要以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的支持,并且各地开始试点时间不一致、地方支持程度不一致等使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发展不均衡。因而本文决定基于20072014年农业保险与粮食产量的面板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打破以往按传统区域划分的固有模式,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更准确可信的研究结果,旨在为国家未来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更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现在,学术界关于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关系的国外文献综述;二是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关系的国内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对于国外的学者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考虑农业保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Orden(2001)通过对19982000年的农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农业保险对一些农作物影响的研究,即农业保险能够促进粮食生产,粮食产量提高的幅度在0.28%4.1%之间。
首先在投入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因为农业保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所承受的农业生产风险,所以农业保险会增加农民对风险提高投入要素的需求,减少对风险降低投入要素的需求。Soule(2000)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如果是一个躲避风险的农业生产者,购买农业保险会减少诸如化肥、农药等能降低生产风险的投入物的使用,众所周知这些投入物是增加粮食产量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农业保险会减低这些投入物的使用就等于减少了粮食产出。
其次是种植面积,C.Edwin(2001)认为农民因为购买作物保险而认为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因此会扩大种植面积从而增加粮食产量。Skees(2007)通过自己从试验田观测出的农作物的数据建立模型,分别进行了灾后救济对种植面积的影响和农险对种植面积的影响的实证分析,最后得出,农业保险参保率每增加1%,种植面积增加100万亩。Goodwin(2004)在建模的基础上,对玉米和大豆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是农业保险不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最后是从产量方面进行研究,多数理论研究认为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支农政策可以激励农民专注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出,例如Joseph、Keith(2002)等认为政府补贴农业保险影响了农民做出的生产决策,引发农民对被保农作物种植的增加,根据供需理论,供应量的增加导致农作物市场价格的下降,价格的下降抵消了投保农民从中的获利,因而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作为一种支农政策的效率。
Cai et al.(2009)的研究比较特别,他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母猪繁育保险,研究数据选取贵州480个村庄的数据,将数据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高激励合约,另一组为低激励合约,从而通过不同的激励拉开了两组数据在对母猪繁育保险进行投保的差距,最后使用DID法(即倍差法)得出母猪繁育保险对母猪饲养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其扩大饲养规模。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的研究则是理论为主、实证为辅,如张跃华(2007)认为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业保险,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从长期来看,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实际情况下还需要考虑诸如国家及地方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和补贴程度、是否有条件全国范围内长期推行农业保险以及农业保险的理赔范围和程度等现实因素,因而农业保险是否推动粮食生产具有不确定性。罗向明等(2011)从构建效用函数方面入手,基于激励和财富分配效应的理论知识,认为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的财政补贴是通过向富人征税得来的,通过鼓励农民投保将这部分财政补贴分发到收入较少的农民手中,实现了收入的再分配,最终得出农业保险可以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从而增加粮食产量,故农业保险对粮食产出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李军等(2003)认为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风险进行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有分散风险的作用,可以刺激农户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从而起到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钟甫宁等(2004)则是从农业保险可以稳定农户未来粮食收入的预期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保险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粮食产量随之增加。蔡超等(2014)通过对河北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农业产区进行格兰杰检验,得出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并无显著影响。曲胜杰(2014)通过研究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因素,认为农业保险可以促进粮食生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