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研究供应链融资视角

本文选择深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8-2013年财务报告等相关资料,运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对供应链融资是否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命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深受融资约束的困境,而随着供应链融资发展,中小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显著降低。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原因综述 2
1. 国有银行垄断及其贷款偏好 2
2. 我国中小金融机构体系非完善 2
3. 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2
(二)供应链融资与中小企业融资 2
1. 供应链融资的概念 2
2. 供应链融资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优势 3
(三)供应链融资条件下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测度 3
三、供应链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理论依据 4
(一) 信息不对称理论 4
(二)交易成本理论 4
四、中国供应链融资运行模式分析 5
(一)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6
(二)存货类融资模式 6
(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6
五、供应链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实证分析 6
(一)模型选择与研究假设 6
1、模型选择 6
2、研究假设 7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7
1、样本选择 7
2、数据来源 7
(三)实证模型及变量定义 7
1、实证模型 7
2、变量定义 7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8
1.描述性统计 8
2.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9
3.多元回归分析 10
六、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研究——基于供应链融资视角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深化,大量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成长起来。有报告指出,2011年,占全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国58.5%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68.3%的出口总额、50.2%的税收和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这些数字表明,其他大中型企业已无法替代我国中小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展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因此中小企业想要发展,就必然对融资有需求,但是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其资本少、信息不透明等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融资难问题。有研究机构通过对大量中小企业调研发现,我国中小企业有约70%存在扩大资本的需求,虽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已脱离了只有银行贷款这一渠道,如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但出于传统、稳定、安全、成本的角度,约85%的中小企业仍然选择银行贷款渠道。虽然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受到有关部门重点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已经明显改善,但是依旧存在由于其财报不透明,管理水平低引发的高不良贷款率等问题,这样的融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针对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等融资阻碍,近年来,一种主要应用于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方式在我国初露端倪,那就是供应链融资。我国供应链金融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是2005年深发展银行的创新业务——将“自偿式贸易融资”理念和“1+N”供应链融资系列产品提升为供应链融资服务。随后,广发、浦发等股份制银行以及国有银行都开始展开该项业务,2013年,苏宁宣布将苏宁供应链金融业务面向中小微企业全面开放。电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加入,标志着我国供应链融资市场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但从整体上来说,国内企业采用供应链融资服务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比例较小。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随着供应链融资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逐步缓解。以2008—2013年深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模型实证检验供应链融资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期望为我国积极开展供应链融资的必要性提供证据。
二、文献综述
(一)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原因综述
1. 国有银行垄断及其贷款偏好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至今,四大国有银行已经全部完成上市。虽然中、农、工、建已经上市,但是依旧具有强烈的“国有”色彩。这一色彩使得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意义上的债权债务关系,而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等私人经济则是信贷行为,风险将由银行承担(肖顺武,2010)。基于风险和考虑,国有银行更愿意向大企业或是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形成“抓大放小”的倾向,对众多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 我国中小金融机构体系非完善
林毅夫,李永军(2001)提出一种观点:相比于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上具有信息优势。这是因为中小金融机构一般属于地方型金融机构,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这些企业的经营信息从而能够激励中小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是中小金融机构不具备国家信用,使得资金来源不足,地方政府的控制使得中小银行市场上累计了大量不良资产。中小金融机构这种“先天不足”和“后天抑制”的特点抑制了自身的发展,降低了它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能力(鲁丹,2008)。
3. 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抵押物少、经营规模小的特点,虽然商业银行有信用贷款这一类别,但是这主要向信用风险较小的大型企业发放。因此,抵押贷款是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的主要方式。李大武(2001)指出,中小企业普遍缺少固定资产、土地等有效抵押物,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抵押物要求,这阻碍了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
李志赟(2002)在一个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框架下发现,中小企业的非匀质性(heterogeneity)、贷款抵押和交易成本是影响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三个主要因素。其中交易成本涉及的就是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林毅夫,孙希芳(2005)将中小企业信息分为“硬信息”和“软信息”,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遇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源于中小企业“硬信息”的缺少。这就会加大银行贷款前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审核的难度(李大武,2001)。商业银行为了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和中小企业贷款违约风险,在成本收益法下,商业银行必然会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转而进行利润率更高的项目。
综上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成因的研究,既涉及了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但究其根本,无论什么原因,都脱离不了信息不对称的框架。而供应链融资这一新兴方式就是同时从内外角度改善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缓建其融资约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3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