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学习与通胀预期形成
通货膨胀预期形成具有机制,公众学习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公众的感性学习渠道,如央行信息披露和媒体披露都能够影响预期通胀的形成。本文对公众学习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介绍了公众学习的定义、分类及其性质,并基于适应性学习假定,利用模型证明了实际通胀率与公众判断及媒体披露有相关性,并进而给出政策及对央行的建议。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 4
(一)适应性学习与通胀预期形成 4
(二)公众学习、央行信息披露与预期引导 4
(三)公众学习、媒体披露与通胀预期形成 4
三、理论基础 5
(一) 公众学习的定义 5
1. 静态预期中的公众学习 5
2. 适应性预期中的公众学习 5
(二)适应性学习定义 6
(三)适应性学习的特征 6
四、理论可行性 7
(一)公众学习对通胀预期形成的作用 7
(二)我国通胀预期的衡量 7
五、数据及相关性分析 8
(一)通货膨胀率、居民预期、媒体预测数据 8
(二)相关性分析 8
(三)基于数据的实证分析 9
六、启示及建议 10
(一)政策建议 10
(二)中央银行如何有效管理通胀预期 11
七、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3
表1 8
表2 9
表3 9
公众学习与通胀预期形成
引言
引言
2009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之间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首次明确提出要“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明确了注意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意向。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等相关部门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继续为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改革寓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捋顺传导机制,通过增加供给和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仅仅依靠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不够,利率、准备金调整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因此央行和政府需要利用更加有效的经济、政策工具。现实生活中,公众对于当前物价水平的认知其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央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另一方面是媒体如《人民日报》所报道的关于物价的信息。
本文其余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公众学习对通胀预期形成影响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基于我国基础的通胀预期衡量的可行性;第五部分是利用SPSS分析实际通胀率与预期作用的相关性及分析;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文献综述
(一)适应性学习与通胀预期形成
适应性学习理论作为公众理性学习理论的代表,被广泛运用于对经济动态的分析。传统的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公众学习具有自我实现的机制,会充分利用信息不断地进行学习调整,并作出最优选择,但对于公众如何通过学习获得信息而做出最优选择,理性预期理论没有详细阐述。而最近十多年来逐步兴起的“适应性学习”理论在研究这一方面上具有重要的意义。Evans(2001)放松理性预期的假定,提出了适应性学习的概念,其认为经济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认知是有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的不断更新,他们会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纠正错误来修正这一时期的预期。
李成(2010)等在研究我国的通胀目标的过程中引入适应性学习,假定公众仅有有限的信息,但能“理性地”使用各种信息,借助于不断更新的数据信息和持续的学习,形成通胀预期的判断。谭旭东在解释通胀的持久性时用适应性学习假定来代替理性预期假定,这种解释采用了永久性学习方法,对过去的通胀数据来进行贴现,使得估计的模型对于经济结构的变化更为敏感。
(二)公众学习、央行信息披露与预期引导
对于少数具备宏观经济学知识的公众而言,他们通常会使用计量的学习方法形成预期。而对于大部分公众而言,更多的是通过外部的信息传播来形成预期。在这种信息传播途径中,央行对公众的预期与决策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央行能够通过相关措施,如信息披露制度,"货币政策规则"承诺机制等,影响公众的感性学习过程,引导公众通胀预期的形成。同时,央行的可信性及权威性越强,就越能够减少公众学习的时间和其他成本,也就越有利于公众预期向中央银行所引导的预期收敛。
彭芸(2007)认为正确的央行信息的披露能够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促进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李相栋(2011)从央行预期管理的角度来深入论证了央行信息披露的作用机制和披露兴起的内在原因,研究发现央行信息披露可以通过影响预期的方式调控经济。冀志斌、周先平(2011)认为央行信息披露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一种新工具,与传统工具的配合使用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李云峰(2012)采用2003~2009 年的月度数据,利用SVAR模型对中央银行信息披露及实际干预在稳定通胀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正的央行信息披露能有效降低通胀预期及实际通胀,而正的实际干预在短期内反而会抬升通胀预期和实际通胀。李云峰、李仲飞(2010)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的信息披露内容、披露方式、披露时机和披露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各国中央银行披露策略不一样, 但都取得了很好的沟通效果。陆蓓、胡海鸥(2009)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中央银行信息沟通的精确度和市场反应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其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可信度越高,对公共信息相对精度的要求越低,货币政策效果越好。
(三)公众学习、媒体披露与通胀预期形成
通胀预期的形成过程除了受客观因素影响之外,也会受到主流媒体、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的舆论引导。媒体信息报道对公众学习的影响可以解释为,当出现大量关于物价的新闻、电视和报纸时,一部分公众会感受通胀上升,影响通胀预期形成。因此媒体的报道大多被当作是对公众通胀预期形成的一种客观描述,但公众没有充分、主动的舆论话语权,媒体报道只是帮助塑造了公众预期的形成。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 4
(一)适应性学习与通胀预期形成 4
(二)公众学习、央行信息披露与预期引导 4
(三)公众学习、媒体披露与通胀预期形成 4
三、理论基础 5
(一) 公众学习的定义 5
1. 静态预期中的公众学习 5
2. 适应性预期中的公众学习 5
(二)适应性学习定义 6
(三)适应性学习的特征 6
四、理论可行性 7
(一)公众学习对通胀预期形成的作用 7
(二)我国通胀预期的衡量 7
五、数据及相关性分析 8
(一)通货膨胀率、居民预期、媒体预测数据 8
(二)相关性分析 8
(三)基于数据的实证分析 9
六、启示及建议 10
(一)政策建议 10
(二)中央银行如何有效管理通胀预期 11
七、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3
表1 8
表2 9
表3 9
公众学习与通胀预期形成
引言
引言
2009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之间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首次明确提出要“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明确了注意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意向。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等相关部门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继续为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改革寓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捋顺传导机制,通过增加供给和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仅仅依靠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不够,利率、准备金调整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因此央行和政府需要利用更加有效的经济、政策工具。现实生活中,公众对于当前物价水平的认知其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央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另一方面是媒体如《人民日报》所报道的关于物价的信息。
本文其余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公众学习对通胀预期形成影响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基于我国基础的通胀预期衡量的可行性;第五部分是利用SPSS分析实际通胀率与预期作用的相关性及分析;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文献综述
(一)适应性学习与通胀预期形成
适应性学习理论作为公众理性学习理论的代表,被广泛运用于对经济动态的分析。传统的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公众学习具有自我实现的机制,会充分利用信息不断地进行学习调整,并作出最优选择,但对于公众如何通过学习获得信息而做出最优选择,理性预期理论没有详细阐述。而最近十多年来逐步兴起的“适应性学习”理论在研究这一方面上具有重要的意义。Evans(2001)放松理性预期的假定,提出了适应性学习的概念,其认为经济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认知是有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的不断更新,他们会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纠正错误来修正这一时期的预期。
李成(2010)等在研究我国的通胀目标的过程中引入适应性学习,假定公众仅有有限的信息,但能“理性地”使用各种信息,借助于不断更新的数据信息和持续的学习,形成通胀预期的判断。谭旭东在解释通胀的持久性时用适应性学习假定来代替理性预期假定,这种解释采用了永久性学习方法,对过去的通胀数据来进行贴现,使得估计的模型对于经济结构的变化更为敏感。
(二)公众学习、央行信息披露与预期引导
对于少数具备宏观经济学知识的公众而言,他们通常会使用计量的学习方法形成预期。而对于大部分公众而言,更多的是通过外部的信息传播来形成预期。在这种信息传播途径中,央行对公众的预期与决策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央行能够通过相关措施,如信息披露制度,"货币政策规则"承诺机制等,影响公众的感性学习过程,引导公众通胀预期的形成。同时,央行的可信性及权威性越强,就越能够减少公众学习的时间和其他成本,也就越有利于公众预期向中央银行所引导的预期收敛。
彭芸(2007)认为正确的央行信息的披露能够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促进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李相栋(2011)从央行预期管理的角度来深入论证了央行信息披露的作用机制和披露兴起的内在原因,研究发现央行信息披露可以通过影响预期的方式调控经济。冀志斌、周先平(2011)认为央行信息披露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一种新工具,与传统工具的配合使用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李云峰(2012)采用2003~2009 年的月度数据,利用SVAR模型对中央银行信息披露及实际干预在稳定通胀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正的央行信息披露能有效降低通胀预期及实际通胀,而正的实际干预在短期内反而会抬升通胀预期和实际通胀。李云峰、李仲飞(2010)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的信息披露内容、披露方式、披露时机和披露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各国中央银行披露策略不一样, 但都取得了很好的沟通效果。陆蓓、胡海鸥(2009)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中央银行信息沟通的精确度和市场反应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其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可信度越高,对公共信息相对精度的要求越低,货币政策效果越好。
(三)公众学习、媒体披露与通胀预期形成
通胀预期的形成过程除了受客观因素影响之外,也会受到主流媒体、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的舆论引导。媒体信息报道对公众学习的影响可以解释为,当出现大量关于物价的新闻、电视和报纸时,一部分公众会感受通胀上升,影响通胀预期形成。因此媒体的报道大多被当作是对公众通胀预期形成的一种客观描述,但公众没有充分、主动的舆论话语权,媒体报道只是帮助塑造了公众预期的形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