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
摘要: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一般性政策工具,通过改变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对国民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多半发达国家一直认为其是经济宏观调控的一剂“猛药”,有的国家甚至直接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在一个处于转型期的新兴市场,例如中国,调整法定准备金的影响不显著,也没有带来较大的动荡。本文选择2008年至2015年为样本期间,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探究我国货币政策,特别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得出的结论是: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货币供应量、汇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及价格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这些中介指标的作用,其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确实做出了贡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国外研究 2
(二)国内研究 2
三、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理论分析 3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 3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4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理 4
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有效性分析框架 5
四、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5
(一)实证研究方法 5
(二)指标与数据说明 6
(三)实证检验 7
(四)实证结论及分析 8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9
(一)结论 9
(一)政策建议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中国存款准备金有效性分析
引言
引言
中国的金融体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是同步进行的,以往的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特点的金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货币政策传导方面来说,1984年后,随着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得比重不断减少,货币政策逐渐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人民银行为了提高货币政策运用的时效性,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总规模控制,以此来革新货币传导机制,逐渐地、稳定地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央银行逐步实现了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传导过程如下所示: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收缩→货币乘数降低→货币供给量减少→市场利率提高→投资、消费支出减少。
2015年4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各存款类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调低1个百分点,除此之外,还逐渐重视定向调整的作用。这一措施将意味着某些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比率将为18.5%。这是继2月以来的又一次降准。自2006年以来,我国频繁调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在西方国家,其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宏观调控的一剂“猛药”,有的国家甚至直接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负面影响,使其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国外大多学者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一把“巨斧”,不应当经常用于经济调控中,会带来经济的巨大波动。例如在美国,由于其猛烈的“巨斧效应”和“准备金税”等特点,只作为辅助性的政策出现,并不经常使用。国外学者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这一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不同的见解。
Friedman(1968)对存款准备金持否定观点,认为准备金率所带来的动荡,对于经济大环境和社会都是负面的,同时,这对商业银行也带来影响。他还在Permanent income 的理论支持下,主张央行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从某一方面影响了70~90年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Richard T.Froyen 和 Kenneth J.Kopecky(1983)肯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在短期的有效性,法定存款准备金使人们对于货币价值的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管理金融市场。但米什金(1991)对于存款准备金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担任货币政策的传导媒介有待考验,这使得人们不得不怀疑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的有效性。Weiner.Stuart E(1992)通过对各国货币政策的研究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的传导媒介是行之有效的,在对货币供应以及利率水平的调整方面,其应用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效果。Kevin Clinton (1997)归纳总结准备金工具的各种供弊端,尤其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准备金的计提范围越发难以辨别,同时,准备金政策的使用也会带来通胀的后果,这种政策操作模式正在被世界各国逐步扬弃。
由于随机因素的不可预测性,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带来巨大波动,这也是其不被国际上其他国家经常使用的主要原因。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认为,由于大多数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很少,如果提高法定准备金率,银行首先以超额准备金率作为补充,但如果仍不能达到规定的比例,则需要以减少资金流动性作为代价,来达到提高准备金率的要求,所以该政策并没有太大优势。Stephen G. Katie也在《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2007)中赞同上述观点,反对经常变动存款准备金率来进行宏观调整。Gordon H Sellon Jr 和 Stuart E Weiner(1997)也通过对加拿大等国短期市场利率波动的研究,证实在这些零准备金率的国家中,其短期利率的变动并没有受到影响,从而间接地说明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无效性。
(二)国内研究
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大相径庭的是,我国对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则十分依赖。我国对于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总体上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仅从定量分析来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简单的线性回归,90年代中期以后,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21世纪初大量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采用了高等计量模型,并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一些学者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适合于我国国情,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调整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认为其作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值得肯定的。如余明(2009)证明了其在经济过热时,信贷紧缩效应的存在,这种效果在不同的金融机构间也存在差异,并且提出研究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新思路。李占风等(2010)运用与余明同样实证研究方法,得出了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的肯定结论,其对于中介目标的调整效果是显著的;中介指标的变动对CPI的影响较明显,但存在滞后性,大体为一至五个季度不等。赵峰和赵洋 (2012)也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的滞后效应有所研究,他指出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的比例对于准备金率变动的反应,大约要滞后四个月。人民银行2010至2011年间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例,这一措施对于银行资金流动性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贷款规模与存款准备金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关系。
徐宁(2011)通过对不同背景下的,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分析,认为这种政策措施在不同经济背景下产生效果不同。在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其效果较为温和,但“高频率、小幅度”的调整方法对流动性过剩的对冲效果非常显著,能够降低货币信贷,并且成本较低。但在经济紧缩时期,其作用效果非常大,对于释放流动性、缓解货币供给的作用很显著。朱恩涛(2007)界定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在含义,并全面解读了其运行机制。他们根据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的经济现状,认为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并没有完全实现,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受到较大的约束限制,选择存款准备金政策有一定的必要性。韩晓亚和吴嫒丽(2012)否定了这一研究方法,因为基础货币并不是由法定存款准备金所决定的,它只会改变货币乘数。因此考察其是否有效,应当将基础货币这一因素排除在外,只关注货币乘数。他们指出,央行单独一次增加的0.5个百分点不足以显著影响货币乘数。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国外研究 2
(二)国内研究 2
三、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理论分析 3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 3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4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理 4
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有效性分析框架 5
四、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5
(一)实证研究方法 5
(二)指标与数据说明 6
(三)实证检验 7
(四)实证结论及分析 8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9
(一)结论 9
(一)政策建议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中国存款准备金有效性分析
引言
引言
中国的金融体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是同步进行的,以往的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特点的金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货币政策传导方面来说,1984年后,随着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得比重不断减少,货币政策逐渐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人民银行为了提高货币政策运用的时效性,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总规模控制,以此来革新货币传导机制,逐渐地、稳定地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央银行逐步实现了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传导过程如下所示: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收缩→货币乘数降低→货币供给量减少→市场利率提高→投资、消费支出减少。
2015年4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各存款类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调低1个百分点,除此之外,还逐渐重视定向调整的作用。这一措施将意味着某些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比率将为18.5%。这是继2月以来的又一次降准。自2006年以来,我国频繁调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在西方国家,其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宏观调控的一剂“猛药”,有的国家甚至直接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负面影响,使其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国外大多学者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一把“巨斧”,不应当经常用于经济调控中,会带来经济的巨大波动。例如在美国,由于其猛烈的“巨斧效应”和“准备金税”等特点,只作为辅助性的政策出现,并不经常使用。国外学者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这一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不同的见解。
Friedman(1968)对存款准备金持否定观点,认为准备金率所带来的动荡,对于经济大环境和社会都是负面的,同时,这对商业银行也带来影响。他还在Permanent income 的理论支持下,主张央行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从某一方面影响了70~90年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Richard T.Froyen 和 Kenneth J.Kopecky(1983)肯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在短期的有效性,法定存款准备金使人们对于货币价值的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管理金融市场。但米什金(1991)对于存款准备金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担任货币政策的传导媒介有待考验,这使得人们不得不怀疑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的有效性。Weiner.Stuart E(1992)通过对各国货币政策的研究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的传导媒介是行之有效的,在对货币供应以及利率水平的调整方面,其应用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效果。Kevin Clinton (1997)归纳总结准备金工具的各种供弊端,尤其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准备金的计提范围越发难以辨别,同时,准备金政策的使用也会带来通胀的后果,这种政策操作模式正在被世界各国逐步扬弃。
由于随机因素的不可预测性,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带来巨大波动,这也是其不被国际上其他国家经常使用的主要原因。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认为,由于大多数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很少,如果提高法定准备金率,银行首先以超额准备金率作为补充,但如果仍不能达到规定的比例,则需要以减少资金流动性作为代价,来达到提高准备金率的要求,所以该政策并没有太大优势。Stephen G. Katie也在《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2007)中赞同上述观点,反对经常变动存款准备金率来进行宏观调整。Gordon H Sellon Jr 和 Stuart E Weiner(1997)也通过对加拿大等国短期市场利率波动的研究,证实在这些零准备金率的国家中,其短期利率的变动并没有受到影响,从而间接地说明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无效性。
(二)国内研究
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大相径庭的是,我国对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则十分依赖。我国对于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总体上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仅从定量分析来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简单的线性回归,90年代中期以后,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21世纪初大量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采用了高等计量模型,并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一些学者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适合于我国国情,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调整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认为其作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值得肯定的。如余明(2009)证明了其在经济过热时,信贷紧缩效应的存在,这种效果在不同的金融机构间也存在差异,并且提出研究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新思路。李占风等(2010)运用与余明同样实证研究方法,得出了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的肯定结论,其对于中介目标的调整效果是显著的;中介指标的变动对CPI的影响较明显,但存在滞后性,大体为一至五个季度不等。赵峰和赵洋 (2012)也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的滞后效应有所研究,他指出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的比例对于准备金率变动的反应,大约要滞后四个月。人民银行2010至2011年间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例,这一措施对于银行资金流动性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贷款规模与存款准备金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关系。
徐宁(2011)通过对不同背景下的,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分析,认为这种政策措施在不同经济背景下产生效果不同。在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其效果较为温和,但“高频率、小幅度”的调整方法对流动性过剩的对冲效果非常显著,能够降低货币信贷,并且成本较低。但在经济紧缩时期,其作用效果非常大,对于释放流动性、缓解货币供给的作用很显著。朱恩涛(2007)界定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在含义,并全面解读了其运行机制。他们根据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的经济现状,认为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并没有完全实现,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受到较大的约束限制,选择存款准备金政策有一定的必要性。韩晓亚和吴嫒丽(2012)否定了这一研究方法,因为基础货币并不是由法定存款准备金所决定的,它只会改变货币乘数。因此考察其是否有效,应当将基础货币这一因素排除在外,只关注货币乘数。他们指出,央行单独一次增加的0.5个百分点不足以显著影响货币乘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