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九五年至今,互联网金融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不断深化,在以其技术性、数字化的特征为客户提供便捷的同时 ,无法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盈利能力造成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选择了16家商业银行2012—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剖析,从而探求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来说究竟是一个有利的补充,还是会对其造成不利的削减。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会受到互联网金融的负面效应,然而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协调发展,实现共赢。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为两者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议与倡导。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国外研究现状 2
2.国内研究现状 2
(二)简评 3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现状及机制 3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及影响现状 3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比较 4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机制 4
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4
(一)积极影响 4
(二)消极影响 5
五、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5
(一)变量选取 5
1.被解释变量选取 5
2.解释变量选取 5
3.控制变量选取 5
(二)模型设定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6
(三)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7
(四)huasman检验 8
(五)回归结果分析 8
六、结论及建议 10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制度建设和研究立法,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则以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11
(二)商业银行自身的变革 11
(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金融市场改革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引言
引言
互联网金融,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赖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促进金融与便捷的互联网技术的协调统一,为金融机构及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并且伴随着相应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具有普惠性、信息化、碎片化等特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各方各面给人们带来便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互联网金融以传统金融为根基,力求突破,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降低成本,活跃了金融市场,同时冲击着商业银行业绩。
当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能够润滑金融交易、为金融市场带来繁荣,另一方面,会对传统金融模式造成冲击。在互联网金融的挤占下,可能造成商业银行利润增长速度减缓。探索互联网金融以何种途径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率,从而能够给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多有利参考,能够提供有关对策措施从而达到互联网金融及商业银行的协调发展,这对于金融市场进一步繁荣意义重大。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的互联网技术开始萌芽,并在之后取得较快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时间相较于国内比较提前,因此早期的研究成果较多。
Mishkin等(1999)提出了信息技术更新可以将交易成本降低,并且基本上能够改善信息不对称的观点,从规模经济理论出发,信息网络技术大范围普及,以致90年代的美国银行部门竞争逐渐激烈。立足于国家政策,Claessens等(2001)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国家不同,效应不同。Chris Anderson 首先推出Long Tail Effect的概念,由少部分人的需求聚集成的非主流市场,具有薄利润但多来源的特征,使其反而能够获取相当一部分收益,互联网金融依托长尾效应,开始了业务零售化的推广。DeYoung(2007)选取了大量银行在19992001 年间的数据,这些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都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业务发展,得出结论,互联网金融模式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正面效应。这也体现出中国与美国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受互联网金融影响存在着差异。
2.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兴起,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国内许多学者就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剖析与研究。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挤占,商业银行存款吸收能力减弱及存款成本提高,但商业银行首要利润的来源也包括贷款,但互联网金融压缩银行存贷款利息差,使得银行利润减少。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在90年代才初现端倪,国内的研究从2001年左右集中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而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系统讨论近几年才开始。
刘勤福等(2014)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的一系列特征,包括低交易成本、资源易获取、资源分配无中介,他们认为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相比较,互联网金融更优异。随着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负债、资产和其他非利息业务,明仪皓等(2014)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现实影响出发,指出银行业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垄断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而被终结,理财产品销售平台抢占银行代销的市场占比,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利润。这一阶段的研究,大都是定性的分析,单纯指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盈利能力有不利影响,没有较强的理论依据。
之后,很多学者开始积极探索,构建起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利润影响的指标。比如,王锦虹(2015)建立起资产类、负债类、中间业务收入类三方面的测度指标,并通过指标两两比较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分别对几类业务的影响。刘忠璐等(2016)从盈利能力和盈利结构两个角度出发,采用广义矩估计,得出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削减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的结论,但商业银行类型不同,冲击力度也不同,至于盈利结构方面,提高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的说法逐渐被广为接受。与他们的结论一致,申创等(2017)使用了国内一百多家商业银行近5年的相关数据,利用互联网金融指数设定面板模型,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负面影响,并且指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存在协调发展的可能。以16家在上交所成功上市的银行数据为基础,李雪净(2017)建立起PVER模型,得出互联网金融加剧贷款损失风险,分流银行的存款,以致于阻碍银行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得出的结论是较为全面的,同时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于盈利能力影响具备时间短、程度弱的特征。近几年的研究,则多偏向于实证分析,大都是选取银行相关数据定量分析,结论更加具体有力。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国外研究现状 2
2.国内研究现状 2
(二)简评 3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现状及机制 3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及影响现状 3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比较 4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机制 4
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4
(一)积极影响 4
(二)消极影响 5
五、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5
(一)变量选取 5
1.被解释变量选取 5
2.解释变量选取 5
3.控制变量选取 5
(二)模型设定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6
(三)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7
(四)huasman检验 8
(五)回归结果分析 8
六、结论及建议 10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制度建设和研究立法,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则以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11
(二)商业银行自身的变革 11
(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金融市场改革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引言
引言
互联网金融,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赖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促进金融与便捷的互联网技术的协调统一,为金融机构及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并且伴随着相应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具有普惠性、信息化、碎片化等特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各方各面给人们带来便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互联网金融以传统金融为根基,力求突破,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降低成本,活跃了金融市场,同时冲击着商业银行业绩。
当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能够润滑金融交易、为金融市场带来繁荣,另一方面,会对传统金融模式造成冲击。在互联网金融的挤占下,可能造成商业银行利润增长速度减缓。探索互联网金融以何种途径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率,从而能够给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多有利参考,能够提供有关对策措施从而达到互联网金融及商业银行的协调发展,这对于金融市场进一步繁荣意义重大。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的互联网技术开始萌芽,并在之后取得较快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时间相较于国内比较提前,因此早期的研究成果较多。
Mishkin等(1999)提出了信息技术更新可以将交易成本降低,并且基本上能够改善信息不对称的观点,从规模经济理论出发,信息网络技术大范围普及,以致90年代的美国银行部门竞争逐渐激烈。立足于国家政策,Claessens等(2001)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国家不同,效应不同。Chris Anderson 首先推出Long Tail Effect的概念,由少部分人的需求聚集成的非主流市场,具有薄利润但多来源的特征,使其反而能够获取相当一部分收益,互联网金融依托长尾效应,开始了业务零售化的推广。DeYoung(2007)选取了大量银行在19992001 年间的数据,这些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都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业务发展,得出结论,互联网金融模式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正面效应。这也体现出中国与美国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受互联网金融影响存在着差异。
2.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兴起,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国内许多学者就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剖析与研究。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挤占,商业银行存款吸收能力减弱及存款成本提高,但商业银行首要利润的来源也包括贷款,但互联网金融压缩银行存贷款利息差,使得银行利润减少。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在90年代才初现端倪,国内的研究从2001年左右集中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而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系统讨论近几年才开始。
刘勤福等(2014)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的一系列特征,包括低交易成本、资源易获取、资源分配无中介,他们认为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相比较,互联网金融更优异。随着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负债、资产和其他非利息业务,明仪皓等(2014)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现实影响出发,指出银行业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垄断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而被终结,理财产品销售平台抢占银行代销的市场占比,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利润。这一阶段的研究,大都是定性的分析,单纯指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盈利能力有不利影响,没有较强的理论依据。
之后,很多学者开始积极探索,构建起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利润影响的指标。比如,王锦虹(2015)建立起资产类、负债类、中间业务收入类三方面的测度指标,并通过指标两两比较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分别对几类业务的影响。刘忠璐等(2016)从盈利能力和盈利结构两个角度出发,采用广义矩估计,得出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削减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的结论,但商业银行类型不同,冲击力度也不同,至于盈利结构方面,提高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的说法逐渐被广为接受。与他们的结论一致,申创等(2017)使用了国内一百多家商业银行近5年的相关数据,利用互联网金融指数设定面板模型,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负面影响,并且指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存在协调发展的可能。以16家在上交所成功上市的银行数据为基础,李雪净(2017)建立起PVER模型,得出互联网金融加剧贷款损失风险,分流银行的存款,以致于阻碍银行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得出的结论是较为全面的,同时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于盈利能力影响具备时间短、程度弱的特征。近几年的研究,则多偏向于实证分析,大都是选取银行相关数据定量分析,结论更加具体有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