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附件)【字数:12908】

摘 要江苏区域的经济总量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区域内部的巨大经济差异一直在威胁着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并且已经影响了江苏总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制约各区域协调发展、制约江苏全面小康进程不容回避的问题。鉴于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关系到江苏省本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本文主要通过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13个地级市)2016年的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明确看出各地区间的差异及差距,最后得出江苏省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水平极不平衡,由南自北呈梯度下降趋势的结论。最后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完善江苏省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Ⅰ
目 录
ABSTRACTⅡ
第一章 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意义1
1.3文献综述2
第二章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情况5
2.1江苏总体经济发展情况5
2.2江苏省区域GDP情况6
2.3江苏省区域房地产情况7
2.4江苏省就业情况8
第三章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综合比较分析10
3.1模型建立与数据选取10
3.2适应性检验11
3.3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分析11
3.4结论17
第四章 结论与对策18
4.1调整优化区域产业政策,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18
4.2加速城市化步伐,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18
4.3打破地方壁垒推进企业合作发展19
4.4整合区域政策优化区域互动发展的政策软环境19
结束语20
致谢21
参考文献22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为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崛起,政府做出了很多的经济政策。比如优先发展沿海城市,有潜力的城市。那时候苏南和苏北之间就已经有了被选择的差距。苏南优先发展,而且经过这些年的经济基础和底蕴的累积,到今天苏南对于其他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都是很难超越的。近些年由于大家慢慢的意识到苏北与苏南的差距已经不可忽视,而且成为江苏区域内部差异的主要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因。我国政府也提高了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注度,同时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及地理研究学者从不同侧重面,不同指标分析研究了我国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差异的大小变化及格局演变。
江苏省作为国内GDP贡献大省之一,其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年均增长速度都比其他地区要快。早先在2003年,江苏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国贡献了10.7%,其中外贸出口总额和实际外商投资分别占了13.4%和19.8%。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江苏省南北发展不平衡趋势拉大。昆山市的人均GDP70184万/人,在当时约为上海市(46718元/人)的1.5倍,但灌云县的人均GDP仅为3748元/人,不到上海市的十分之一,与昆山市相差18.73倍,差距的不但拉大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2002“江苏经济形势报告”》中显示,江苏的区域差异不断拉大,甚至已经超过全国的东西差距,导致江苏的失业率不断加大,内需不足,增长缓慢,基尼系数升高,为社会的不稳定埋下了隐患。而到了2013年GDP总量5.9万亿,其中人均GDP最高的昆山市(17.79万/人)与人均GDP最低的丰县(2.97万/人)相差6倍。失业率在这十年内也在不断上升,至2012年底登记在册的失业人数就有917万人。(数据来源:欧向军.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理论、方法与实证以江苏省为例)
从以上数据来看,江苏省内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目前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来看,深入研究和解决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较大差距问题对于提升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总量都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为了科学严谨的研究江苏区域差异,本文大量翻阅区域经济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对各个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同时与中国实际的国情相结合。确定研究方法,合理准确的选定相关经济评价指标。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力求创新。以期为江苏区域或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性思路和理论框架。为促进江苏区域经济总量再增长提供建议。
本文将通过理论体系构建来给出江苏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然后采用实证分析深入剖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最后得出结论给出建议。这对于我国其他省份缩小地区差距,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较强的现实推动意义,对于其他地区同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研究
中国学者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剃度反剃度推移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心辐射理论。
剃度理论理论核心是让高剃度的东部先掌握使用先进技术,然后慢慢向中西部推进转移。如此可以缩小三大地带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相对均衡。但是由于中西部某些大城市也具备同样的发展条件,完全按照由东向西推移的话就会使得这些城市丧失发展机会。因此就有了后来的反剃度理论,即遵从提高社会效益的原则进行,强调中西部发展的可能性,补充完善了剃度理论。
如果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是由剃度理论奠定的,那么点轴开发理论就是又一个里程碑。为弥补剃度理论的缺陷,陆大道(1984)提出了点轴渐进式扩散的理论模式,核心是社会经济运行客体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具备有益发展条件的大区间,省区间以及城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若干个点予以重点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经济开发的侧重点则会越来越多的放在其他低级发展轴和中心点上。
厉以宁(1997)以人均收入水平为测度标准,把不同专区或市分成富裕、中等、贫穷三类。发现富裕区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贫穷区分布于省相接区,中等区分布于富裕与贫穷区之间。通过该理论较清楚地说明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而核心总结来说就是以富裕区为中心辐射,向边缘扩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9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