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构成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

摘要:银行理财业务是一种新型的银行中间业务,在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和稳定银行经营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构成情况以及银行盈利情况,同时,本文并对银行理财产品构成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选择国内银行业2005-2014十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年报数据和国内十家上市银行财务年报数据,建立银行盈利能力与四种银行理财产品分类核心数据占比相关性模型,分析这四种分类核心数据占比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债券类产品占比呈正相关,与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比呈负相关,且相关关系显著。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构成情况及银行盈利能力情况2
(二)从消费者角度分析银行理财产品的构成2
(三)从风险角度分析银行理财产品的构成3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基本情况3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构成情况3
(二)我国各大银行盈利能力情况4
四、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构成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5
(一)数据来源5
(二)变量定义及描述统计5
1.因变量5
2.自变量6
(三)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6
1.建立模型6
2.多元回归分析6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7
致谢7
参考文献7
表1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情况4
表2净资产收益率情况5
表3变量描述性统计6
表4多元回归结果6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构成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
引言
引言
2004年2月, 光大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只外币结构性理财产品,这正式拉开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序幕;同年9月,光大银行又发行了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这是我国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至此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开起了它的序章。
银行理财业务是一种新型的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行中间业务,它给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带来了非常多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不仅如此,它还为商业银行带来很多高端客户,同时也对维护老高端客户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在这个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业经营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此大力发展银行理财产品非常有利于银行战略转型。我国理财产品市场不断的发展,在此之间经历了很多时期,在不断的试水、探索中前进,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我国不断多元化的富裕阶层,理财产品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自从理财产品市场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理财产品从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产品种类来看,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构成种类越来越丰富;从发行规模来看,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有了爆发性的增长,每年以超过40%的增长速度在增长。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行数量持续着高的增长速度,这年共有291家商业银行发行了银行理财产品,数量高达六万五千多款,更是在首次募集资金规模超过了一百万亿元人民币,产品数量和募集资金规模同比分别增加57.1%与49.7%。
由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行业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较与国外的理财产品行业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如何正确认识并把握各类理财产品占比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并合理的配置理财产品占比,以期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就成为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行业需要改进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从银行理财产品的品种构成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国内银行业20052014十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年报数据和国内十家银行财务年报数据,整理出十年来每季度的数据,然后通过对这些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优化理财产品结构,配置合理的理财产品占比的建议和方法。
二、文献综述
国外的理财产品发展相对于国内来说早了很多年比,现在银行理财业务已成为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相较于国内对理财产品的研究,西方国家对理财产品的研究更加周全和深切。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到2004年才正式的开启了这个业务,之后理财市场得到飞速的发展,随之涌现出大量关于理财产品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方面的研究。
(一)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构成情况及银行盈利能力情况
方先明,余丁洋,杨波(2015)认为近几年来,人民币理财产品快速的成长,它已经成为了我国理财产品市场的重要力量。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方式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所召募到的资金主要投向债券类产品,信托类产品以及结构类产品[3]。刘倩倩,杨立社(2011)认为我国近几年来外币理财市场份额锐减,人民币理财产品成为市场的主导[4]。陈静(2010)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设计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基础资产选择、市场时机和结构选择三方面的决策能力不足[5]。
杜平(2008)认为在投资方式方面,债券类产品和信托类产品的投资风险比较较低,新股申购类产品的投资风险要比前面两种产品高一点,而结构性产品和QDII产品的投资风险还是很高的。所以要扩大债券类产品和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市场占比[7]。沈晓龙(2010)认为与国外相比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较少,而且产品比较单一,主要发行的是与利率挂钩的保证收益类产品上,而对于那些拥有技术含量和创新价值的股票类和商品类产品,银行发行的还是很少,因此我国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缺乏多样性,发展也比较缓慢[10]。
郭锋(2009)认为理财产品业务设计,应当从币种、收益情况、投资方式、期限等多个方向建立一个健全的设计体系。从收益结构来说,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保本浮动、保本固定、不保本固定等不同结构产品的发行[11]。谭亦(2015)认为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促进商业银行转型,优化商业银行客户结构,提高银行资本运作效率[8]。综上所述我国在理财产品构成设计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陈晔(2013)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角度分析理财产品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得出理财产品的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增长,而且加快了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使得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大提高 [6]。从这个文献可以看出银行理财业务对银行盈利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二)从消费者角度分析银行理财产品的构成
Gloria Barczak.Pam Seholder E1len,Bruee.K.Pilling(1997)从银行服务的消费者动机类型的角度,通过大量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客户选择银行创新理财产品的原因和动机,从而来更好的创新银行理财产品[1]。Hersh Shefrin,Meir Statmann(1993)认为在银行理财产品设计方面,过去大多数研究都是从现金流这个因素进行分析,没有考虑消费者这个因素,所以他建议在银行理财产品设计时从消费者这个角度进行分析[2]。这两篇国外文献主要通过对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及购买情况分析来改变理财产品各种类产品构成的设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81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