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金融是现代金融的一种重要衍生形态,它代表了现代金融行业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利用16家上市银行2014-2017年16个季度数据构成面板数据模型,并以P2P为例,将网贷规模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设定P2P综合成交利率、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水平CPI、基础贷款利率和基础存款利率为控制变量,对前者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关系进行了影响机制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P2P行业交易规模增长率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规模增长率成负相关关系,且相关关系显著。针对实证结果,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开拓业务范围、创新产品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2
1.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关系的研究 2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3
(二)文献评述 4
三、互联网金融概述及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机理分析 5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特点 5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5
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5
(二)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方式 6
1.第三方支付 6
2.P2P网络贷款平台 6
3.大数据金融 6
4.众筹模式 7
5.互联网金融门户 7
(三)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理论分析 7
1.金融中介理论 7
2.金融功能理论 7
3.长尾理论 8
四、实证分析 8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8
(二)主要变量与模型设定 9
(三)实证分析 10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研究
引言
2012年4月,拍拍贷成为P2P网络借贷行业内第一家拿到金融信息服务资质的公司。也正是从那以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模式各异的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呈“井喷”式发展,生动地诠释了创新理论鼻祖熊彼特对技术创新影响效应的描述:“创新技术跟新产品主导着市场的改革,而价格竞争仅仅是其表现形式。” 特别是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远超各方预期。余额宝的推出激发了人们对货币基金的兴趣,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统计显示,货币基金在仅仅三年内增长了8倍以上。
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利率政策上逐渐放宽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区间,在市场利率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差变小,资源配置逐渐得到优化,由于中国银行业存贷利率差获利在收入结构中占比约80%,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会受到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银行本身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相应的,在这几年中互联网金融则凭借信息技术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缓解,降低了交易成本,逐渐的在普罗大众中得到普及,尤其是在移动支付、社交网络等技术方面的技术进步,加速了金融脱媒,自2013年起,在国内第三方支付以悬崖转石之势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至2017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增长规模已经连续三年超过100%。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挤压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挑战。经过几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已经趋于稳定,我们也能够通过更详实、更庞大的数据来研究其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尤其是贷款业务方面的影响,结合理论研究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1.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关系的研究
Economides(1993)认为,由于互联网在金融业的普及,使得整体市场扩大,交易成本降低,这将放大金融交易市场的外部性:流动性的提高使得金融交易网络具有正外部性;而当各种金融产品交易供需形成的均衡价格在市场竞争中被滥用时,金融交易网络具有负外部性。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整体市场规模得到扩大。发展到21世纪时,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弱化了居民在活期存款上的投资需求,金融脱媒进程加快。而早在1997年,Richard Werthamer & Susan Raymond(1997)就提出,电子金融的盛衰与商业银行的并购行为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形式为:前者的发展进程会使得后者的并购提前发生,两位学者认为这将阻碍整个金融业的持续性发展。
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学术界最后也没有统一的意见,除了单纯的竞争关系,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他们分析认为,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还难以动摇商业银行多年来的深厚根基,同时前者也不是完美无缺,因此更不会对后者产生阻碍作用,总而言之,这些学者认为两者关系不显著。
宋旺,钟正生(2010)指出我国目前高速金融脱媒的状态只是暂时性的,金融脱媒的进程自有其一套发展轨道。在研究我国相关指标后,两位学者认为我国金融脱媒的速度将减缓进入平台期。不能否认的是,在2014年后,市场经济发展使得金融脱媒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冲击较大,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预示着未来几年在政策上将会放宽利率限制,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保驾护航。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金融脱媒进程,利用其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冲击这一特点来促使经济进步。谢平等(2012)定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是以P2P融资为代表,这样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客户定位上与商业银行体系形成互补,是针对普通居民的个性化个人化的投融资渠道。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宫晓林(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具有深刻的影响:首先,在短期中,虽然互联网金融企业自出现以来呈现几何倍数增长趋势,但是相对于金融市场中具有霸主地位的商业银行来说,其两者的成交额不具可比性,所以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短时间内,不会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依靠物理网点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其次,从长远来看,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存在,融资需求会倾向于绕开商业银行媒介,直接或者间接通过网络得到满足,即金融非中介化现象将加剧,使商业银行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这必将影响商业银行的定价方式和经营模式。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2
1.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关系的研究 2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3
(二)文献评述 4
三、互联网金融概述及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机理分析 5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特点 5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5
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5
(二)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方式 6
1.第三方支付 6
2.P2P网络贷款平台 6
3.大数据金融 6
4.众筹模式 7
5.互联网金融门户 7
(三)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理论分析 7
1.金融中介理论 7
2.金融功能理论 7
3.长尾理论 8
四、实证分析 8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8
(二)主要变量与模型设定 9
(三)实证分析 10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研究
引言
2012年4月,拍拍贷成为P2P网络借贷行业内第一家拿到金融信息服务资质的公司。也正是从那以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模式各异的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呈“井喷”式发展,生动地诠释了创新理论鼻祖熊彼特对技术创新影响效应的描述:“创新技术跟新产品主导着市场的改革,而价格竞争仅仅是其表现形式。” 特别是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远超各方预期。余额宝的推出激发了人们对货币基金的兴趣,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统计显示,货币基金在仅仅三年内增长了8倍以上。
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利率政策上逐渐放宽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区间,在市场利率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差变小,资源配置逐渐得到优化,由于中国银行业存贷利率差获利在收入结构中占比约80%,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会受到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银行本身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相应的,在这几年中互联网金融则凭借信息技术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缓解,降低了交易成本,逐渐的在普罗大众中得到普及,尤其是在移动支付、社交网络等技术方面的技术进步,加速了金融脱媒,自2013年起,在国内第三方支付以悬崖转石之势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至2017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增长规模已经连续三年超过100%。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挤压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挑战。经过几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已经趋于稳定,我们也能够通过更详实、更庞大的数据来研究其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尤其是贷款业务方面的影响,结合理论研究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1.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关系的研究
Economides(1993)认为,由于互联网在金融业的普及,使得整体市场扩大,交易成本降低,这将放大金融交易市场的外部性:流动性的提高使得金融交易网络具有正外部性;而当各种金融产品交易供需形成的均衡价格在市场竞争中被滥用时,金融交易网络具有负外部性。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整体市场规模得到扩大。发展到21世纪时,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弱化了居民在活期存款上的投资需求,金融脱媒进程加快。而早在1997年,Richard Werthamer & Susan Raymond(1997)就提出,电子金融的盛衰与商业银行的并购行为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形式为:前者的发展进程会使得后者的并购提前发生,两位学者认为这将阻碍整个金融业的持续性发展。
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学术界最后也没有统一的意见,除了单纯的竞争关系,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他们分析认为,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还难以动摇商业银行多年来的深厚根基,同时前者也不是完美无缺,因此更不会对后者产生阻碍作用,总而言之,这些学者认为两者关系不显著。
宋旺,钟正生(2010)指出我国目前高速金融脱媒的状态只是暂时性的,金融脱媒的进程自有其一套发展轨道。在研究我国相关指标后,两位学者认为我国金融脱媒的速度将减缓进入平台期。不能否认的是,在2014年后,市场经济发展使得金融脱媒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冲击较大,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预示着未来几年在政策上将会放宽利率限制,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保驾护航。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金融脱媒进程,利用其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冲击这一特点来促使经济进步。谢平等(2012)定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是以P2P融资为代表,这样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客户定位上与商业银行体系形成互补,是针对普通居民的个性化个人化的投融资渠道。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宫晓林(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具有深刻的影响:首先,在短期中,虽然互联网金融企业自出现以来呈现几何倍数增长趋势,但是相对于金融市场中具有霸主地位的商业银行来说,其两者的成交额不具可比性,所以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短时间内,不会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依靠物理网点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其次,从长远来看,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存在,融资需求会倾向于绕开商业银行媒介,直接或者间接通过网络得到满足,即金融非中介化现象将加剧,使商业银行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这必将影响商业银行的定价方式和经营模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