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业上公司股权融资效率研究
摘要:影视产业是文化传播重要的载体,我国影视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因政府严格管控而受到限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影视行业放松管制,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选择上市来募集资金。但是上市后的公司对募集资金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出现资金闲置,随意变更投资方向以及资金使用效率低的现象。因此,研究重点应从融资数量向融资效率转变。本文通过对影市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和效率评价方法相关文献的回顾,以及对 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学习,建立股权融资效率的 DEA 模型。选取股权融资净总额、股权集中度、资产负债率作为输入指标,以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作为输出指标,通过DEAP软件得出14家影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结果,并进行规模报酬分析、综合效率分析和差量分析,最后对提高我国影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效率提出相应对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对影视上市公司的研究 2
(二)对融资效率的研究 2
(三)对融资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 3
三、研究设计 3
(一)影视上市公司DEA模型构建 3
1.模型 3
2.模型 4
3.DEA有效性判定 4
(二)指标选取 5
1.输入指标 5
2.输出指标 5
(三)样本选取 5
1.样本选取方法 5
2.样本公司特征分析 5
四、影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 7
(一)实证结果和描述统计 7
(二)影响股权融资效率的因素分析 9
1.融资成本 9
2.股权集中度 9
3.资本结构 9
(三) 提高股权融资效率的途径 10
五、结论及研究展望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研究
引言
引言
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中国影视行业按照计划经济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行政机关模式运行,改革开放以后,影视行业开始推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但影视业作为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单凭自身积累已无法满足其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影视企业被推向资本市场势在必行。2009 年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影视上市融资。随后民营电影代表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成功登陆影视,标志着中国影视产业成功进军资本市场。这种股权融资形式效率如何,与通过银行贷款等债权融资获得资金的效率相比又如何,是否适合我国影视公司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目前影视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影视资本运营已经有了初步尝试,几家影视巨头通过多种方式上市募集了大量的长期发展资金,提高了公司综合实力。A股市场对影视行业越来越追捧,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影视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因此,分析我国上市影视公司股权融资成本、股权结构和股权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深入了解我国影视公司股权融资效率情况和存在问题,以及帮助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学习理论研究以及 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影市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模型,对14家影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并进行规模报酬分析、综合效率分析和差量分析,最后对提高我国影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效率提出相应对策。
二、文献综述
(一)对上市影视公司的研究
在西方,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上,对于影视企业资本运作的研究都已经较为成熟了。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 “文化工业理论”(即Cultural Industry Theory)这个概念,他们指出“一切大众影视均为具有同样商业目的和经济逻辑的企业体系”,这说明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影视具备商业及文化事业的双重属性,而且从其本质来讲是商业。
虽然目前国内对于影视行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国内影视行业中的影视产业发展较晚,2009年才出现第一家在国内上市的影视公司—华谊兄弟,因此国内对上市影视公司的研究比较局限。
骆正林(2006)将影视企业上市模式归类为六种:1.借壳上市型:首先购买已经上市的公司,然后注入影视企业的业务。2.直接上市型:整合媒体资本,从而实现整体上市。3.上市上市型:将其他产业上市,募集上市资金。4.外资收购型:首先收购处于边缘的媒体,然后等待扩张的机会。5.剥离上市型:剥离经营资产,从而实现边缘上市。6.依附上市型:依附于已经上市的公司,通过合作来实现融资。而对于国有影视企业而言,高燕(2002)认为,进入资本市场无外乎两种途径,一种是影视重组后直接上市,一种是购并企业——买壳上市,并对这二种方式的利弊进行详细分析。
在分析影视企业上市带来的利弊效应方面,张敏(2014)从营业收入、净利润、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投资者分红情况对影视公司上市后的业绩表现进行分析,认为上市提升了影视公司的盈利水平、扩大了资产规模以及增强了品牌知名度。喻国明教授(2008)则指出我国国有影视企业上市的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信息公开化风险、高额的融资成本、机制缺陷风险。
对于影视公司上市存在的问题,李松林(2005)在参考了美国影视上市公司治理模式后,总结出国内影视上市公司应该通过年薪制、管理层持股和股票期权等方式进行激励。陆地(2013)认为国家广电管理部门应在促进影视公司上市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提出打破行业区域壁垒实现资源整合,以及加强版权保护执法力度等政策建议。
(二)对融资效率的研究
效率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人们通常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对“效率”的涵义作相应的扩展。托马斯.G罗斯基(1993)将经济效率划分为三种效率,包括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动态效率,同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说明。
在国内研究企业融资效率的学者中,曾康霖(1993)教授较早提出了“融资效率”的概念,并分析了影响融资成本和效率的七个因素。宋文兵(1997)认为融资效率包括两个方面:配置效率和交易效率,前者是指以较少投入获得高产出的能力,后者是指以较低融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资金的能力。卢福才(2000)则将融资效率定义为“将投资者手中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实现过程中企业融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功效”。综上对融资效率的界定,基本上都倾向于认为融资效率是指企业能否以较低的成本募集所需资金,和企业所募集资金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随着统计方法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对融资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如宋增基(2003)和曹晓军(2007)分别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和描述性统计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筹资效率和配置效率均比较低的结论。王玉荣(2005) 分析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特征:股权融资髙于债权融资和内源融资是上市公司的普遍存在的现象,资产负债率与营业利润大致呈现负相关关系,影视和文化传播产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陈慧莉(2011)通过对生物医药行业股权融资效率进行研究,认为股权集中度过高和非流通性股票过多是制约股权融资效率的因素之一。毛洪安(2012)根据影视公司的年度报告等财务数据,认为影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而股权流通比例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关系。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对影视上市公司的研究 2
(二)对融资效率的研究 2
(三)对融资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 3
三、研究设计 3
(一)影视上市公司DEA模型构建 3
1.模型 3
2.模型 4
3.DEA有效性判定 4
(二)指标选取 5
1.输入指标 5
2.输出指标 5
(三)样本选取 5
1.样本选取方法 5
2.样本公司特征分析 5
四、影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 7
(一)实证结果和描述统计 7
(二)影响股权融资效率的因素分析 9
1.融资成本 9
2.股权集中度 9
3.资本结构 9
(三) 提高股权融资效率的途径 10
五、结论及研究展望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研究
引言
引言
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中国影视行业按照计划经济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行政机关模式运行,改革开放以后,影视行业开始推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但影视业作为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单凭自身积累已无法满足其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影视企业被推向资本市场势在必行。2009 年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影视上市融资。随后民营电影代表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成功登陆影视,标志着中国影视产业成功进军资本市场。这种股权融资形式效率如何,与通过银行贷款等债权融资获得资金的效率相比又如何,是否适合我国影视公司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目前影视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影视资本运营已经有了初步尝试,几家影视巨头通过多种方式上市募集了大量的长期发展资金,提高了公司综合实力。A股市场对影视行业越来越追捧,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影视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因此,分析我国上市影视公司股权融资成本、股权结构和股权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深入了解我国影视公司股权融资效率情况和存在问题,以及帮助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学习理论研究以及 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影市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模型,对14家影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并进行规模报酬分析、综合效率分析和差量分析,最后对提高我国影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效率提出相应对策。
二、文献综述
(一)对上市影视公司的研究
在西方,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上,对于影视企业资本运作的研究都已经较为成熟了。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 “文化工业理论”(即Cultural Industry Theory)这个概念,他们指出“一切大众影视均为具有同样商业目的和经济逻辑的企业体系”,这说明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影视具备商业及文化事业的双重属性,而且从其本质来讲是商业。
虽然目前国内对于影视行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国内影视行业中的影视产业发展较晚,2009年才出现第一家在国内上市的影视公司—华谊兄弟,因此国内对上市影视公司的研究比较局限。
骆正林(2006)将影视企业上市模式归类为六种:1.借壳上市型:首先购买已经上市的公司,然后注入影视企业的业务。2.直接上市型:整合媒体资本,从而实现整体上市。3.上市上市型:将其他产业上市,募集上市资金。4.外资收购型:首先收购处于边缘的媒体,然后等待扩张的机会。5.剥离上市型:剥离经营资产,从而实现边缘上市。6.依附上市型:依附于已经上市的公司,通过合作来实现融资。而对于国有影视企业而言,高燕(2002)认为,进入资本市场无外乎两种途径,一种是影视重组后直接上市,一种是购并企业——买壳上市,并对这二种方式的利弊进行详细分析。
在分析影视企业上市带来的利弊效应方面,张敏(2014)从营业收入、净利润、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投资者分红情况对影视公司上市后的业绩表现进行分析,认为上市提升了影视公司的盈利水平、扩大了资产规模以及增强了品牌知名度。喻国明教授(2008)则指出我国国有影视企业上市的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信息公开化风险、高额的融资成本、机制缺陷风险。
对于影视公司上市存在的问题,李松林(2005)在参考了美国影视上市公司治理模式后,总结出国内影视上市公司应该通过年薪制、管理层持股和股票期权等方式进行激励。陆地(2013)认为国家广电管理部门应在促进影视公司上市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提出打破行业区域壁垒实现资源整合,以及加强版权保护执法力度等政策建议。
(二)对融资效率的研究
效率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人们通常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对“效率”的涵义作相应的扩展。托马斯.G罗斯基(1993)将经济效率划分为三种效率,包括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动态效率,同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说明。
在国内研究企业融资效率的学者中,曾康霖(1993)教授较早提出了“融资效率”的概念,并分析了影响融资成本和效率的七个因素。宋文兵(1997)认为融资效率包括两个方面:配置效率和交易效率,前者是指以较少投入获得高产出的能力,后者是指以较低融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资金的能力。卢福才(2000)则将融资效率定义为“将投资者手中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实现过程中企业融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功效”。综上对融资效率的界定,基本上都倾向于认为融资效率是指企业能否以较低的成本募集所需资金,和企业所募集资金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随着统计方法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对融资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如宋增基(2003)和曹晓军(2007)分别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和描述性统计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筹资效率和配置效率均比较低的结论。王玉荣(2005) 分析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特征:股权融资髙于债权融资和内源融资是上市公司的普遍存在的现象,资产负债率与营业利润大致呈现负相关关系,影视和文化传播产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陈慧莉(2011)通过对生物医药行业股权融资效率进行研究,认为股权集中度过高和非流通性股票过多是制约股权融资效率的因素之一。毛洪安(2012)根据影视公司的年度报告等财务数据,认为影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而股权流通比例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关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