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食品安全关注度对进口食品消费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日常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爆发导致涉事国内食品品牌纷纷陷入信任危机,而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也日益递增,于是进口食品成为消费者某些日常食品的重要来源。本文结合2017年3月的消费者调研数据,以消费者对近几年国内10项食品安全事件的了解程度表示其食品安全关注度,探究其对消费者进口食品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食品安全关注度对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的行为存在一定影响,食品安全关注度越高的消费者过去一个月中购买过进口食品的概率越大,过去一年平均每月花费在进口食品上的费用也越高。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文献回顾 4
(一)食品安全感知与消费者行为 4
(二)产品与品牌危机 4
(三)食品安全关注度 4
二、数据及模型 5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5
(二)实证模型 5
三、结果与分析 6
(一)描述性分析 6
1.消费者食品安全关注度 6
2.进口食品消费 6
(二)实证结果 7
四、结论与讨论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1
消费者食品安全关注度对进口食品消费的影响
引言
引言:食品安全是我国消费者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13](周洁红2004;何坪华等2007;钟甫宁,易小兰2010),它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如:三聚氰胺、瘦肉精、镉大米、塑化剂事件等。由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担忧使得消费者对涉事品牌和涉事食品愈发不信任,而涉事食品大多为日常消费品,甚至是生活必需品,这导致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转而寻找国内涉事食品的替代品,比如自家生产的“绿色”食品、营养成分与涉事产品相似但并未涉事的国内其他食品、与涉事产品属于同类产品或相似产品的进口食品。柳思维和朱艳春(2013)指出严峻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导致品牌危机,使得原来存在竞争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国产品牌被进口品牌所替代[4],进口食品一定程度上将给国产品牌带来冲击。本文主要关注的是“涉事产品替代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口食品。现有的文献大多关注了进口食品的监管和竞争力等问题,或者从理论分析角度描述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对消费者进口食品购买决策的影响,鲜有文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将结合2017年3月的消费者调研数据探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感知对其家庭进口食品消费决策的影响。那么,食品安全事件爆发之后消费者是否会通过购买进口食品来替代国内涉事产品?影响他们进口食品消费决策的因素又是什么?本文通过询问消费者对福喜公司过期肉事件等10项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了解程度来刻画其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感知,即食品安全关注度,并试图探究食品安全关注度对消费者是否购买、购买多少进口食品的影响。
本文剩余部分将如下安排:第一部分对已有的关于食品安全和进口食品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二部分介绍数据来源和本文所使用的实证模型,第三部分分析结果,第四部分简单总结并对消费者进口食品的购买给出建议。
一、文献回顾
(一)食品安全感知与消费者行为
Nelson(1970)提出,消费者不可能获得商品质量的完全信息[5]。他将商品分为搜寻品(search goods)和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两类,前者的质量信息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是完全对称的,即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已经知道;后者的质量信息存在不对称性,即消费者只有在消费之后才能知道。Darby and Karni(1973)继而提出了信任品(credence goods)的概念,即在消费之后也很难知道其质量的商品[6]。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食品即使在消费之后也很难判断其是否存在食品添加剂超标、使用非食品用化学物质等安全问题,因此食品属于信任品。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了解或感知大多只能是来自于媒体的报道。关于对食品安全的感知,相关研究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被视作风险,而消费者对它的反应则取决于他们的风险知觉以及风险偏好。比如,Pratt(1964)和Arrow(1971)认为消费者对风险的应对行为取决于他们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感知[78],Pennings(2002)进一步提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反应也受到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9]。Kealesitse和Kabama(2012)研究了发现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两个概念的感知[10],他们发现,消费者认为感知质量和安全之间是相关的。风险感知与风险偏好思想在中国也得到了验证:程培堽和殷志扬(2012)研究了“瘦肉精”事件对猪肉消费的影响,他们发现风险回避度越高的个人猪肉消费下降越大[11];范春梅等(2012)发现风险感知越高,人们采取风险降低行为(比如减少购买奶粉或寻找奶粉的替代品)的可能性越高[12];周应恒等(2014)重新检验了“风险感知与消费者行为存在一致性”的假设,证明了消费者对三聚氰胺事件了解程度越低,风险感知和恢复购买行为出现不一致的可能性越大[13]。
(二)产品与品牌危机
食品安全问题对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着颠覆性影响。例如,在2008年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过后,我国乳业陷入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在此后的一年多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一直在持续,中高端市场被进口品牌牢牢掌握[14](刘建丽等,2010)。他们发现,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在三聚氰胺事件过后一年内仍然处于减少或中断对乳制品的消费状态,对中青年群体的影响尤为明显。李玉峰等(2015)也通过实证分析指出,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消费者负面情绪和对该食品的个体态度是影响其购买意向变动的两个关键因素。食品安全事件导致品牌危机,使得原来存在竞争力的国产品牌很可能被进口品牌所替代[15]。柳思维和朱艳春(2013)通过构建需求函数理论模型证实,国内产品安全问题的爆发会对总消费需求产生挤出效应,使得消费者对涉事国内产品的消费被进口产品所结构性替代[4]。郑义等(2015)通过博弈理论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对国产和进口食品的购买行为,他们发现原来具有竞争优势的国产食品在事件发生后如若转为劣势,且监管力度较弱,则事件后消费者会逐渐倾向于购买进口食品直至进口食品完全占领国内市场[16]。金晓彤和张晓路(2010)研究发现,产品危机发生后,进口品牌在社会象征价值上具有显著优势[17]。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文献回顾 4
(一)食品安全感知与消费者行为 4
(二)产品与品牌危机 4
(三)食品安全关注度 4
二、数据及模型 5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5
(二)实证模型 5
三、结果与分析 6
(一)描述性分析 6
1.消费者食品安全关注度 6
2.进口食品消费 6
(二)实证结果 7
四、结论与讨论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1
消费者食品安全关注度对进口食品消费的影响
引言
引言:食品安全是我国消费者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13](周洁红2004;何坪华等2007;钟甫宁,易小兰2010),它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如:三聚氰胺、瘦肉精、镉大米、塑化剂事件等。由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担忧使得消费者对涉事品牌和涉事食品愈发不信任,而涉事食品大多为日常消费品,甚至是生活必需品,这导致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转而寻找国内涉事食品的替代品,比如自家生产的“绿色”食品、营养成分与涉事产品相似但并未涉事的国内其他食品、与涉事产品属于同类产品或相似产品的进口食品。柳思维和朱艳春(2013)指出严峻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导致品牌危机,使得原来存在竞争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国产品牌被进口品牌所替代[4],进口食品一定程度上将给国产品牌带来冲击。本文主要关注的是“涉事产品替代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口食品。现有的文献大多关注了进口食品的监管和竞争力等问题,或者从理论分析角度描述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对消费者进口食品购买决策的影响,鲜有文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将结合2017年3月的消费者调研数据探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感知对其家庭进口食品消费决策的影响。那么,食品安全事件爆发之后消费者是否会通过购买进口食品来替代国内涉事产品?影响他们进口食品消费决策的因素又是什么?本文通过询问消费者对福喜公司过期肉事件等10项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了解程度来刻画其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感知,即食品安全关注度,并试图探究食品安全关注度对消费者是否购买、购买多少进口食品的影响。
本文剩余部分将如下安排:第一部分对已有的关于食品安全和进口食品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二部分介绍数据来源和本文所使用的实证模型,第三部分分析结果,第四部分简单总结并对消费者进口食品的购买给出建议。
一、文献回顾
(一)食品安全感知与消费者行为
Nelson(1970)提出,消费者不可能获得商品质量的完全信息[5]。他将商品分为搜寻品(search goods)和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两类,前者的质量信息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是完全对称的,即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已经知道;后者的质量信息存在不对称性,即消费者只有在消费之后才能知道。Darby and Karni(1973)继而提出了信任品(credence goods)的概念,即在消费之后也很难知道其质量的商品[6]。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食品即使在消费之后也很难判断其是否存在食品添加剂超标、使用非食品用化学物质等安全问题,因此食品属于信任品。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了解或感知大多只能是来自于媒体的报道。关于对食品安全的感知,相关研究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被视作风险,而消费者对它的反应则取决于他们的风险知觉以及风险偏好。比如,Pratt(1964)和Arrow(1971)认为消费者对风险的应对行为取决于他们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感知[78],Pennings(2002)进一步提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反应也受到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9]。Kealesitse和Kabama(2012)研究了发现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两个概念的感知[10],他们发现,消费者认为感知质量和安全之间是相关的。风险感知与风险偏好思想在中国也得到了验证:程培堽和殷志扬(2012)研究了“瘦肉精”事件对猪肉消费的影响,他们发现风险回避度越高的个人猪肉消费下降越大[11];范春梅等(2012)发现风险感知越高,人们采取风险降低行为(比如减少购买奶粉或寻找奶粉的替代品)的可能性越高[12];周应恒等(2014)重新检验了“风险感知与消费者行为存在一致性”的假设,证明了消费者对三聚氰胺事件了解程度越低,风险感知和恢复购买行为出现不一致的可能性越大[13]。
(二)产品与品牌危机
食品安全问题对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着颠覆性影响。例如,在2008年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过后,我国乳业陷入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在此后的一年多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一直在持续,中高端市场被进口品牌牢牢掌握[14](刘建丽等,2010)。他们发现,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在三聚氰胺事件过后一年内仍然处于减少或中断对乳制品的消费状态,对中青年群体的影响尤为明显。李玉峰等(2015)也通过实证分析指出,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消费者负面情绪和对该食品的个体态度是影响其购买意向变动的两个关键因素。食品安全事件导致品牌危机,使得原来存在竞争力的国产品牌很可能被进口品牌所替代[15]。柳思维和朱艳春(2013)通过构建需求函数理论模型证实,国内产品安全问题的爆发会对总消费需求产生挤出效应,使得消费者对涉事国内产品的消费被进口产品所结构性替代[4]。郑义等(2015)通过博弈理论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对国产和进口食品的购买行为,他们发现原来具有竞争优势的国产食品在事件发生后如若转为劣势,且监管力度较弱,则事件后消费者会逐渐倾向于购买进口食品直至进口食品完全占领国内市场[16]。金晓彤和张晓路(2010)研究发现,产品危机发生后,进口品牌在社会象征价值上具有显著优势[1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