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学界和政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无疑为该问题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基于2010-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测算了全国31省市的普惠金融指数,并对其发展做出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了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出、城镇化率和经济开放程度四个控制变量后,发现一个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本文基于普惠金融视角对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普惠金融的起源与发展2
(二)普惠金融的测度3
(三)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相关理论3
1.直接影响机制 3
2.间接影响机制 3
(四)文献评述4
三、普惠金融指数的构建与比较4
(一)普惠金融指数(IFI)的构建4
1.普惠金融指数的评价指标选取 5
2.确定指标权重 5
3.各指标的计算5
4.计算普惠金融指数 6
(二)普惠金融指数的测算结果及分析6
1.数据说明 6
2.普惠金融指数测算结果及排名 6
四、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7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7
(二)变量定义与指标选取7
(三)变量的描述性分析8
(四)模型设定8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8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8(一)研究结论9(二)政策建议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引言
引言
从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排斥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导致金融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不利于经济发展。为此,普惠金融这一概念在2005年的国际小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信贷年上被正式提出,它的目的是为每一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包括那些被边缘化的人,使他们能够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得服务,从而获得更合理的生活和更好的收入。
考虑到普惠金融对人民生活水平和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多地将金融发展的包容性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使普惠金融成为其国家反贫困政策和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对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也给予了厚望。就当前国情来说,为一些被传统金融所排斥的弱势群体提供正规金融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金融服务包括经济实惠、安全、方便、适用的存款、贷款、保险、转账、和直接融资等。
在政策方面,自2005年以来中国出台、颁布了一系列惠及“三农”、小微企业等长期被正规金融边缘化群体的政策、文件。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加快金融结构改革的这一章明确强调了“普惠金融和多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文件指出,各类金融机构应支持农业,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今年两会期间,中央明确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明确指出,“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总的来说,中国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是为了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深度和广度)、可达性(各种需求的可用性)、客户满意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最终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根据已有文献,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会影响劳动力的质量机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钞小静、沈坤荣,2014)。所以,关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学术界也是政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综上所述,要实现强劲和可持续的增长,金融必须具有包容性。各个群体在获取市场和资源方面应该有平等的机会。金融包容性并不意味着为了获得准入而推动访问,当然也不意味着人人都要借贷。对于包容性的经济发展,普惠金融是一个必要的标准。故本论文通过金融发展“宽度”的视角,即普惠金融视角来进行研究。相较于以往学者更关注金融发展“深度”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为顺应两会报告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金融发展“质”的要求,本文研究了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对我国近年的普惠金融发展情况作总结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普惠金融的起源与发展
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研究普惠金融的起源与发展,探讨发展普惠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学者焦瑾璞(2010)认为,由于很大一部分潜在客户,包括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等被排斥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故这些群体要想获得所需金融服务职能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而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将这些被边缘化群体纳入金融服务范围,这对其摆脱贫困、增加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王修华和邱兆祥(2011)也认为农村普惠制金融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减少农村地区金融排斥问题。通过使更多的弱势群体获得更公平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王睿等(2008)认为小额信贷机构作为一种金融组织创新,能够将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性目标和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原则有机结,是普惠金融体系重要的实现形式。夏园园(2010)认为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与小额信贷一脉相承,将穷人和低收入群体作为服务拓展对象,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实现机构和客户的共赢。石宝峰,王静等(2017)创造性地基于风险等级匹配和普惠金融双重约束的商户小额贷款信用等级划分模型,强调银行应在小额信贷发展的实践中推广普惠金融的理念。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如李明贤、叶慧敏(2012)认为普惠金融和小额信贷存在明显差别。而这个差别主要体现在目标服务群体上。小额信贷的主要服务群体是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弱势群体。而这几个群体只是普惠金融目标服务群体的一部分。相比较而言,普惠金融体系更注重金融服务的全方位性和有效性,其目标群体是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内学者认为普惠金融起源于小额信贷,是对它的继承与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8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