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20191212140004]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方面,由于国际社会与环境有关的国际贸易争端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而且不利于全球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虽然有关专家和国际组织对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有些方面尚未得出明确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论证。因此,如何协调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中国是近年来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在一味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由于忽视了可持续发展问题,致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成为发展速度的代价。所以,如何协调国际贸易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也是摆在中国政府、企业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均衡发展;大力推行环境认证制度和质量标准制度、完善法律法规, 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掌握WTO规则;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作用;转变国际贸易增长方式,从环境输出走向生态修复。企业需要树立绿色理念和实现绿色营销,实行环境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工艺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的能力,在盈利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国际贸易发展;环境保护;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提出与发展 1
1.1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提出 1
1.2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 1
第2章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关性 2
2.1 国际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效应 2
2.2 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3
第3章 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5
3.1 环境成本内部化效应分析 5
3.2 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的影响 6
第4章 中国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问题现状 7
4.1 实证分析 7
4.2 进出口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 10
第5章 中国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问题对策研究 12
5.1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2
5.2 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4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6
第1章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提出与发展
1.1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提出
国际贸易是经济层面的概念,环境是社会生态层面的概念,二者看起来毫不相干。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问题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得到了重视,在这段时间,经济合理化被认为是合理的发展政策。目前,无论是联合国机构、其他国际组织,还是政府部门,学术界,只要与国际贸易或环境领域相联系,都投入到了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探讨与研究之中。国际贸易与环境这一热点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国际贸易与环境在当今的环境革命时代发展变化的结果。事实上,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矛盾从社会分工产生、生产交换活动产生就存在了,迄今为止,随着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和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导致矛盾日趋激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目。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对国际贸易增长的关注程度,这令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对环境的管制越来越严,各国政府采取的国际贸易政策日趋成为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目标的工具,为环境保护目的执行的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的国际贸易措施越来越多,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因此,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1.2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
在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各国政府的环境管制日益严厉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正在不断发展,这一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问题上与国际贸易的矛盾日趋尖锐。由环境保护问题引起的国际贸易纠纷已经成为双边或多边摩擦的焦点,环保包装标准、环境标志制度、环境管制措施等引起的双边或多边摩擦日趋增多。这些纠纷绝大多数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纠纷为主。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法规、政策、措施和标准、环境意识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一些发达国家过于苛刻的国际贸易标准与环境标准令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遇到困难,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更加尖锐复杂,令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地位进一步恶化。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问题发展还可以体现在:
绿色国际贸易壁垒将会更多的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并逐步得到强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绿色化”;绿色产业成为国际贸易竞争和市场营销的新热点;环境保护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辟了新的领域,环保合作与交流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
第2章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关性
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环境保护有利于一个国家和地区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GDP的增长,开拓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方向,使国际贸易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和环境之间又相互制约,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2.1 国际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效应
国际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一般归结于三种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是指国际贸易自由化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对环境构成的直接损害以及所带来的环境间接改善。国际贸易自由化扩大了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活动规模扩大要求增加对投入品的需求。如果销售过程或产出的实现仍然沿用原有的技术,在缺乏有效环境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放将增加,从而使环境质量恶化。规模效应对环境损害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规模的扩大使生态支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资源的恶化性开发和加速损耗成为可能;二是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加强,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直接结果是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政府越来越倾向于制定较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税收制度,并且投入更多的财力,通过这些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提高购买在较严环境标准下生产产品的意愿。 由此可见,规模效应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结构效应指国际贸易自由化使一国的产业结构更加与它的比较优势相适应,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结构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原来的产业结构与新的产业结构下各生产部门对环境总影响的差异。如果实行自由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后,新的产业结构中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的产出下降,则自由国际贸易有益于环境的改善,结构效应对环境的效应是正的。反之,国际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结构效应是负的。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际贸易自由化将导致其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越是向降低污染的方向发展,并加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服务业转移的力度。例如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比其他生产要素低,国际贸易自由化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效应是指技术因素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国际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市场,加强了专业化分工,为形成规模经济提供了条件。规模经济可以降低单位产出的要素投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污染量。另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国际商品流动的扩大,商品流动产生的技术溢出效果也非常显著。总之,国际贸易自由化对一国的收入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都产生重大影响,从而间接影响一国的污染水平。第一,国际贸易自由化使出口量增加、市场扩大,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将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水平,增加对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这就意味着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增加。与此同时,若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后,消费者提高环境质量的需求使得收入水平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第二,国际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会使生产者对环境资源的依赖性减少,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第三,国际贸易自由化改变世界生产格局,间接地影响污染。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也有影响。
2.2 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保护如何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由此影响两国的国际贸易结构,本文主要借助H—O的要素禀赋模型进行分析。H-O理论认为由于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一国应出口本国富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H-O模型中并未考虑环境要素,在环境要素越来越重要的当今,环境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被考虑进去。为了分析环境要素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本文对H-O模型修正后的前提假定为:两种要素即环境和劳动力;生产的两种商品即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和密集使用劳动力的低污染产品;其余的假定与H-O相同。
高污染产品X 高污染产品X
低污染产品Y 低污染产品Y
图2.1 图2.2
假设I国为环境富裕国家,II国为环境稀缺国家。显然,在封闭经济下,如图2.1,I国由于环境为富裕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高污染性产品X,在国内相对产品价格P(i)下,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为I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如图2.2,II国由于环境为稀缺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低污染性产品Y。在国内相对产价格P(ii)下,生产可能性边界个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为II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明显可以看出P(i)>P(ii)。在开放经济下,国际交换价格P(int)必定位于P(i)和P(ii)之间。可见,由于环境要素的不同,影响了两国产品的竞争力。I国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充裕(如环境保护标准低)获得比较优势,将扩大高污染产品的出口;II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稀缺(如环境保护标准高等)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
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环境标准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成本不同,环境要素在各国存在的差异十分明显,已经成为企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生产要素。理论分析表明环境要素充裕的国家,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将扩大对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环境要素稀缺的国家,高污染产品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对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由此环境要素通过改变比较优势来影响两国国际贸易结构。
第3章 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正常使用环境资源支付的成本,另一部分是污染环境所必须支付的外部成本。正常使用环境资源支付的成本的大小直接受到环境要素禀赋的影响,在环境要素丰裕的地区,成本通常比较低,而在环境要素稀缺的地区,成本通常比较高。外部成本的大小受环境政策的影响,在环境标准较宽松的国家,外部成本较低,在环境标准较严格的国家,外部成本较高。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将环境成本作为生产者成本的一部分计入产品的总成本。
3.1 环境成本内部化效应分析
以下是对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效应分析:
图3.1 图3.2 图3.3
如图(3.1),指不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无须政府的干预,市场力量就可获得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此时边际私人成本MPC等于边际私人收益MPB。其中Q。是均衡产量,Po是市场出清价格。如图(3.2),指存在边际外部成本MEC的情形。如果在消费和生产每单位该产品时,存在着相应的外部影响,那么曲线MPC就不能代表这个产品的实际社会成本。如果每单位该产品使得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必须承担ac美元的成本,那么,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每单位产出应当缴纳ac美元的销售税,就可以得到实际社会成本MSC,ac即为边际外部成本。在边际私人收益曲线和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SC的新交点处,Q1是有效产量,而P1则是相应的价格。因此,在征收污染税之后,污染产品的实际产出量就由原来的Q。降低到社会最优产量Ql。同时,对消费者收取的价格从Po上升到Pl,生产者接受的价格则从P0下降到P2。根据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对弹性,污染税的税负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图(3.2)的污染税ac中,消费者缴纳ab,生产者缴纳bc。同理,如果政府明确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则受到污染损害的第三方有权向生产者索取ac美元的赔偿。那么,MPC曲线向上移动到MSC,产量也降到社会最优水平Q1。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措施可以减少污染的数量,使之达到社会最优水平。如图(3.3),指在图(3.2)的基础上更符合现实的情形。当污染排放量处于很高的水平时,它就会使人体中毒或使环境遭到破坏,而当污染排放量处于低水平时,其每单位成本又可能微不足道。这是由于人体对大多数毒素具有某种耐受性,尽管这种能力会随着饮用水和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提高而迅速下降。同样,环境也具有某种吸收能力,它能够把大多数的污染物吸收掉一部分,即具有自净能力。然而,一旦超过临界值,污染物浓度就会迅速上升。图(3.3)所示的成本曲线更加符合现实。随着污染物浓度的提高(当总产量增加时),MSC曲线和MPC曲线之间的差距逐渐扩一大,即外部成本越来越大。而当总需求保持在低水平时,这种差距就会很小。然而,随着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需求曲线从D向外移动到Dl,这时,外部影响的重要性就增加。因此,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扩大的同时,还要重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问题。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方面,由于国际社会与环境有关的国际贸易争端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而且不利于全球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虽然有关专家和国际组织对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有些方面尚未得出明确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论证。因此,如何协调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中国是近年来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在一味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由于忽视了可持续发展问题,致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成为发展速度的代价。所以,如何协调国际贸易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也是摆在中国政府、企业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均衡发展;大力推行环境认证制度和质量标准制度、完善法律法规, 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掌握WTO规则;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作用;转变国际贸易增长方式,从环境输出走向生态修复。企业需要树立绿色理念和实现绿色营销,实行环境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工艺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的能力,在盈利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国际贸易发展;环境保护;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提出与发展 1
1.1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提出 1
1.2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 1
第2章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关性 2
2.1 国际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效应 2
2.2 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3
第3章 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5
3.1 环境成本内部化效应分析 5
3.2 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的影响 6
第4章 中国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问题现状 7
4.1 实证分析 7
4.2 进出口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 10
第5章 中国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问题对策研究 12
5.1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2
5.2 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4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6
第1章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提出与发展
1.1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提出
国际贸易是经济层面的概念,环境是社会生态层面的概念,二者看起来毫不相干。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问题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得到了重视,在这段时间,经济合理化被认为是合理的发展政策。目前,无论是联合国机构、其他国际组织,还是政府部门,学术界,只要与国际贸易或环境领域相联系,都投入到了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探讨与研究之中。国际贸易与环境这一热点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国际贸易与环境在当今的环境革命时代发展变化的结果。事实上,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矛盾从社会分工产生、生产交换活动产生就存在了,迄今为止,随着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和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导致矛盾日趋激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目。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对国际贸易增长的关注程度,这令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对环境的管制越来越严,各国政府采取的国际贸易政策日趋成为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目标的工具,为环境保护目的执行的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的国际贸易措施越来越多,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因此,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1.2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
在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各国政府的环境管制日益严厉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正在不断发展,这一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问题上与国际贸易的矛盾日趋尖锐。由环境保护问题引起的国际贸易纠纷已经成为双边或多边摩擦的焦点,环保包装标准、环境标志制度、环境管制措施等引起的双边或多边摩擦日趋增多。这些纠纷绝大多数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纠纷为主。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法规、政策、措施和标准、环境意识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一些发达国家过于苛刻的国际贸易标准与环境标准令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遇到困难,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更加尖锐复杂,令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地位进一步恶化。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问题发展还可以体现在:
绿色国际贸易壁垒将会更多的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并逐步得到强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绿色化”;绿色产业成为国际贸易竞争和市场营销的新热点;环境保护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辟了新的领域,环保合作与交流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
第2章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关性
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环境保护有利于一个国家和地区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GDP的增长,开拓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方向,使国际贸易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和环境之间又相互制约,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2.1 国际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效应
国际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一般归结于三种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是指国际贸易自由化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对环境构成的直接损害以及所带来的环境间接改善。国际贸易自由化扩大了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活动规模扩大要求增加对投入品的需求。如果销售过程或产出的实现仍然沿用原有的技术,在缺乏有效环境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放将增加,从而使环境质量恶化。规模效应对环境损害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规模的扩大使生态支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资源的恶化性开发和加速损耗成为可能;二是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加强,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直接结果是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政府越来越倾向于制定较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税收制度,并且投入更多的财力,通过这些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提高购买在较严环境标准下生产产品的意愿。 由此可见,规模效应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结构效应指国际贸易自由化使一国的产业结构更加与它的比较优势相适应,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结构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原来的产业结构与新的产业结构下各生产部门对环境总影响的差异。如果实行自由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后,新的产业结构中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的产出下降,则自由国际贸易有益于环境的改善,结构效应对环境的效应是正的。反之,国际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结构效应是负的。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际贸易自由化将导致其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越是向降低污染的方向发展,并加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服务业转移的力度。例如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比其他生产要素低,国际贸易自由化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效应是指技术因素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国际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市场,加强了专业化分工,为形成规模经济提供了条件。规模经济可以降低单位产出的要素投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污染量。另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国际商品流动的扩大,商品流动产生的技术溢出效果也非常显著。总之,国际贸易自由化对一国的收入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都产生重大影响,从而间接影响一国的污染水平。第一,国际贸易自由化使出口量增加、市场扩大,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将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水平,增加对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这就意味着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增加。与此同时,若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后,消费者提高环境质量的需求使得收入水平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第二,国际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会使生产者对环境资源的依赖性减少,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第三,国际贸易自由化改变世界生产格局,间接地影响污染。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也有影响。
2.2 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保护如何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由此影响两国的国际贸易结构,本文主要借助H—O的要素禀赋模型进行分析。H-O理论认为由于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一国应出口本国富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H-O模型中并未考虑环境要素,在环境要素越来越重要的当今,环境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被考虑进去。为了分析环境要素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本文对H-O模型修正后的前提假定为:两种要素即环境和劳动力;生产的两种商品即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和密集使用劳动力的低污染产品;其余的假定与H-O相同。
高污染产品X 高污染产品X
低污染产品Y 低污染产品Y
图2.1 图2.2
假设I国为环境富裕国家,II国为环境稀缺国家。显然,在封闭经济下,如图2.1,I国由于环境为富裕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高污染性产品X,在国内相对产品价格P(i)下,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为I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如图2.2,II国由于环境为稀缺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低污染性产品Y。在国内相对产价格P(ii)下,生产可能性边界个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为II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明显可以看出P(i)>P(ii)。在开放经济下,国际交换价格P(int)必定位于P(i)和P(ii)之间。可见,由于环境要素的不同,影响了两国产品的竞争力。I国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充裕(如环境保护标准低)获得比较优势,将扩大高污染产品的出口;II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稀缺(如环境保护标准高等)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
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环境标准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成本不同,环境要素在各国存在的差异十分明显,已经成为企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生产要素。理论分析表明环境要素充裕的国家,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将扩大对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环境要素稀缺的国家,高污染产品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对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由此环境要素通过改变比较优势来影响两国国际贸易结构。
第3章 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正常使用环境资源支付的成本,另一部分是污染环境所必须支付的外部成本。正常使用环境资源支付的成本的大小直接受到环境要素禀赋的影响,在环境要素丰裕的地区,成本通常比较低,而在环境要素稀缺的地区,成本通常比较高。外部成本的大小受环境政策的影响,在环境标准较宽松的国家,外部成本较低,在环境标准较严格的国家,外部成本较高。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将环境成本作为生产者成本的一部分计入产品的总成本。
3.1 环境成本内部化效应分析
以下是对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效应分析:
图3.1 图3.2 图3.3
如图(3.1),指不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无须政府的干预,市场力量就可获得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此时边际私人成本MPC等于边际私人收益MPB。其中Q。是均衡产量,Po是市场出清价格。如图(3.2),指存在边际外部成本MEC的情形。如果在消费和生产每单位该产品时,存在着相应的外部影响,那么曲线MPC就不能代表这个产品的实际社会成本。如果每单位该产品使得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必须承担ac美元的成本,那么,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每单位产出应当缴纳ac美元的销售税,就可以得到实际社会成本MSC,ac即为边际外部成本。在边际私人收益曲线和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SC的新交点处,Q1是有效产量,而P1则是相应的价格。因此,在征收污染税之后,污染产品的实际产出量就由原来的Q。降低到社会最优产量Ql。同时,对消费者收取的价格从Po上升到Pl,生产者接受的价格则从P0下降到P2。根据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对弹性,污染税的税负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图(3.2)的污染税ac中,消费者缴纳ab,生产者缴纳bc。同理,如果政府明确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则受到污染损害的第三方有权向生产者索取ac美元的赔偿。那么,MPC曲线向上移动到MSC,产量也降到社会最优水平Q1。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措施可以减少污染的数量,使之达到社会最优水平。如图(3.3),指在图(3.2)的基础上更符合现实的情形。当污染排放量处于很高的水平时,它就会使人体中毒或使环境遭到破坏,而当污染排放量处于低水平时,其每单位成本又可能微不足道。这是由于人体对大多数毒素具有某种耐受性,尽管这种能力会随着饮用水和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提高而迅速下降。同样,环境也具有某种吸收能力,它能够把大多数的污染物吸收掉一部分,即具有自净能力。然而,一旦超过临界值,污染物浓度就会迅速上升。图(3.3)所示的成本曲线更加符合现实。随着污染物浓度的提高(当总产量增加时),MSC曲线和MPC曲线之间的差距逐渐扩一大,即外部成本越来越大。而当总需求保持在低水平时,这种差距就会很小。然而,随着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需求曲线从D向外移动到Dl,这时,外部影响的重要性就增加。因此,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扩大的同时,还要重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