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研究
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研究[2020042808]
摘要:本文基于综合区位分析框架,以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产值、静态发展指数和动态发展指数为分析工具,刻画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发展的演变特征。结论是:近年来,化学品污染产业在我国农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且发展的速度快,但是部分产业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同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纺织业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生产能力较强,并且向着中西部农村地区转移。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化学品;污染产业;农村;发展;区位转移;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理论分析框架 2
(一)污染产业的界定 2
(二)理论分析框架:综合区位分析框架 3
三、研究范围、方法和数据来源 4
(一)研究范围 4
(二)研究方法 4
(三)数据来源 5
四、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演变特征 5
(一)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5
(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8
(三)医药制造业 10
(四)化学纤维制造业 12
(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5
(六)纺织业 17
五、小结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研究
市场营销101 滕瑶
引言
2013年1月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化学品导致的健康和环境风险与日俱增,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癌症村,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癌症村”首次出现在国家正式文件中,一方面说明其存在性已毋庸置疑,另一方面至少说明化学品污染产业对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已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凤凰周刊》(2009)以及孙月飞(2009)等研究表明“化学品污染产业导致的我国癌症村数量超过247个,涵盖中国大陆的27个省份”,该数据进一步昭示化学品污染产业对我国农村地区造成严重污染已具有相当普遍性。
农村化学品污染防控工作刻不容缓。癌症村及其数量表明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对农民福利所造成的损害已相当严重,如果任由其发展必将会引发较大社会问题。鉴于现有农村化学品污染排放数量和污染尚不清楚(环保部,2013)且勘查摸底工作量巨大,因此“摸清化学品污染产业在农村地区的演变特征并厘清其形成原因”就成为农村化学品污染防控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本文即以此为目的,以环保部规定的六大化学品污染重点防控产业为研究对象,以1993~2011年我国工业经济与乡镇企业统计数据为基础,以“综合区位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框架,刻画我国化学品污染产业在农村发展的演变路径,厘清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发展成因,为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防控工作奠定基础。
二、理论分析框架
(一)污染产业的界定
1.污染产业
污染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治理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的那些产业。其产业特征是:产出过程产生大量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及人类与生物的危害较大;生产运行过程对工人安全和健康产生威胁;处理和污染防治有一定难度且所需费用大;是环境管理政策和法规关注的重点(张红凤等,2009)。大部分文献按照污染强度大小界定污染产业。污染强度指标选择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采用减污资本支出(Pollution-abatement capital expenditure)或者减污成本(Pollution-abatement costs)(例如Copeland 和Taylor,2005;Levinson 和 Taylor,2008);第二种采用污染排放量(Emissions),两种方法排序结果相似(Hetttige et al.,1992)。基于数据可得性原因,关于中国污染产业界定的文献主要采用第二种方法(例如,张红凤等,2009;傅京燕等,2010)。
2.化学品污染产业
本文根据2013年1月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我国化学品污染重点防控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等六大行业以及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产业。新型煤化工产业因统计数据缺失,暂在列入本文研究范围。
(二)理论分析框架:综合区位分析框架
本文理论分析框架——综合区位分析框架(见图1)。其核心是:化学品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必然要在变化着的制度、技术、市场、区位资源禀赋的激励和约束下寻求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最低的经济活动及其地理区位,从而内生地决定了化学品产业的发展和区位布局。本文就综合区位分析框架中的宏观背景、区位因子、行业机制和行为对我国农村化学污染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表明主导中国农村化学品产业区位选择与发展的首要区位因素是农村制度及其市场化变迁。人民公社制度、城乡隔离制度以及经济体制渐进性的市场化变化为农村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地方政府“赶超GDP发展战略”内生出一系列扭曲要素价格的制度安排(林毅夫,1994),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特别是环境要素的价格扭曲是推动化学品产业在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化学品产业发展还得益于农村优秀的手工业传统,农村较小的企业规模、较大的生产弹性和劳动对资金的替代也促进了工业技术的溢出及其广泛运用。改革开放后农村市场(市场规模和开放度)扩大进一步为化学品产业在农村增长奠定了基础。农村特定的区位资源禀赋(资源)为农村化学品产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产要素。
综上,导致农村化学品产业的发生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制度、技术、市场与区位资源禀赋等(苗长虹等,2002)。由于污染产业的特殊性,还有学者将农村污染产业发展因素聚焦于农村较低的环境管制。长期以污染密集行业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推动污染转移农村的外部因素,而农村较低环境规制带来的污染天堂效应是加剧污染转移严峻态势的内在原因(胥留德,2010;周帮扬等,2010;王学渊、周翼翔,2012)。
农村污染产业虽然在短期之内提高农村工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而且会通过一系列的传递扩散机制,提高整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长远发展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它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可能要远远大于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废水、废渣、废气严重影响到农村的河流、地下水、土地、空气,对农村可持续发展产生致命影响(靳乐山,1997;魏后凯,2003;杨雄飞,2009;曾小溪、曾福生,2011)。癌症村的出现就是部分农村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的真实写照。
现今已有的关于农村污染产业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于讨论农村污染成因的定性分析方面,而少有关于农村污染产业演变特征刻画的定量分析;仅有张海鹏等以全国东、中、西部区域为研究对象,得出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工业中低污染行业和高污染行业增长均较快的结论(张海鹏等,2007),其中高中低污染行业划分标准参考了赵细康研究方法,其将医药制造业划为中等污染产业有待进一步商榷。同时,笔者认为仅以农村污染行业自身绝对增长速度为分析工具,从而忽视了其在全国污染产业增长速度的相对性并不能冠以农村污染产业发展全貌。基于此,本文将以环保部规定的六大化学品污染重点防控产业为研究范围,分别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与纺织业,构建我国农村化学产品污染产业的静态和动态发展指数,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和探讨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发展的演变特征。
三、研究范围、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范围
本文以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中规定的我国化学品污染重点防控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等六大行业作为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的发展的时空变化,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统计的污染数据不齐全,尤其是乡镇地区并没有相关的污染统计数据,所以本文只能从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的产值(消除价格因素)、以及基于区位商的静态发展指数和动态发展指数的变化等方面入手,刻画出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本文具体采用的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的静态发展指数和动态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1.静态发展指数
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静态发展指数——静态Hoover系数(区位商)。它最早由Hoover(1936)提出,是表示某行业在各区域的集聚程度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区位商 ,其中 表示化学品产业 在 省农村的产值, 表示全国范围内化学品产业 的产值, 表示 省农村工业总产值, 表示全国工业总产值。
2.动态发展指数Hoover系数
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动态发展指数——动态Hoover系数(区位商)。其计算方法是: ,其中 小于 , 和 分别是 期和 期的区位商。
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的静态发展指数和动态发展指数具有不同的意义。其中静态发展指数反映的是一种行业在某地区的现有生产能力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是衡量目前产品生产分布的存量指标;而动态发展指数则是反映一种行业在一定时间段内向某地区的集聚速度,体现了产品生产的区域转移方向和速度。综合考察静态发展指数和动态发展指数可以分析出我国农村化学品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转移和集聚趋势。
摘要:本文基于综合区位分析框架,以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产值、静态发展指数和动态发展指数为分析工具,刻画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发展的演变特征。结论是:近年来,化学品污染产业在我国农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且发展的速度快,但是部分产业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同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纺织业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生产能力较强,并且向着中西部农村地区转移。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化学品;污染产业;农村;发展;区位转移;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理论分析框架 2
(一)污染产业的界定 2
(二)理论分析框架:综合区位分析框架 3
三、研究范围、方法和数据来源 4
(一)研究范围 4
(二)研究方法 4
(三)数据来源 5
四、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演变特征 5
(一)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5
(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8
(三)医药制造业 10
(四)化学纤维制造业 12
(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5
(六)纺织业 17
五、小结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研究
市场营销101 滕瑶
引言
2013年1月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化学品导致的健康和环境风险与日俱增,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癌症村,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癌症村”首次出现在国家正式文件中,一方面说明其存在性已毋庸置疑,另一方面至少说明化学品污染产业对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已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凤凰周刊》(2009)以及孙月飞(2009)等研究表明“化学品污染产业导致的我国癌症村数量超过247个,涵盖中国大陆的27个省份”,该数据进一步昭示化学品污染产业对我国农村地区造成严重污染已具有相当普遍性。
农村化学品污染防控工作刻不容缓。癌症村及其数量表明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对农民福利所造成的损害已相当严重,如果任由其发展必将会引发较大社会问题。鉴于现有农村化学品污染排放数量和污染尚不清楚(环保部,2013)且勘查摸底工作量巨大,因此“摸清化学品污染产业在农村地区的演变特征并厘清其形成原因”就成为农村化学品污染防控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本文即以此为目的,以环保部规定的六大化学品污染重点防控产业为研究对象,以1993~2011年我国工业经济与乡镇企业统计数据为基础,以“综合区位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框架,刻画我国化学品污染产业在农村发展的演变路径,厘清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发展成因,为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防控工作奠定基础。
二、理论分析框架
(一)污染产业的界定
1.污染产业
污染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治理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的那些产业。其产业特征是:产出过程产生大量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及人类与生物的危害较大;生产运行过程对工人安全和健康产生威胁;处理和污染防治有一定难度且所需费用大;是环境管理政策和法规关注的重点(张红凤等,2009)。大部分文献按照污染强度大小界定污染产业。污染强度指标选择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采用减污资本支出(Pollution-abatement capital expenditure)或者减污成本(Pollution-abatement costs)(例如Copeland 和Taylor,2005;Levinson 和 Taylor,2008);第二种采用污染排放量(Emissions),两种方法排序结果相似(Hetttige et al.,1992)。基于数据可得性原因,关于中国污染产业界定的文献主要采用第二种方法(例如,张红凤等,2009;傅京燕等,2010)。
2.化学品污染产业
本文根据2013年1月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我国化学品污染重点防控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等六大行业以及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产业。新型煤化工产业因统计数据缺失,暂在列入本文研究范围。
(二)理论分析框架:综合区位分析框架
本文理论分析框架——综合区位分析框架(见图1)。其核心是:化学品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必然要在变化着的制度、技术、市场、区位资源禀赋的激励和约束下寻求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最低的经济活动及其地理区位,从而内生地决定了化学品产业的发展和区位布局。本文就综合区位分析框架中的宏观背景、区位因子、行业机制和行为对我国农村化学污染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表明主导中国农村化学品产业区位选择与发展的首要区位因素是农村制度及其市场化变迁。人民公社制度、城乡隔离制度以及经济体制渐进性的市场化变化为农村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地方政府“赶超GDP发展战略”内生出一系列扭曲要素价格的制度安排(林毅夫,1994),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特别是环境要素的价格扭曲是推动化学品产业在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化学品产业发展还得益于农村优秀的手工业传统,农村较小的企业规模、较大的生产弹性和劳动对资金的替代也促进了工业技术的溢出及其广泛运用。改革开放后农村市场(市场规模和开放度)扩大进一步为化学品产业在农村增长奠定了基础。农村特定的区位资源禀赋(资源)为农村化学品产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产要素。
综上,导致农村化学品产业的发生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制度、技术、市场与区位资源禀赋等(苗长虹等,2002)。由于污染产业的特殊性,还有学者将农村污染产业发展因素聚焦于农村较低的环境管制。长期以污染密集行业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推动污染转移农村的外部因素,而农村较低环境规制带来的污染天堂效应是加剧污染转移严峻态势的内在原因(胥留德,2010;周帮扬等,2010;王学渊、周翼翔,2012)。
农村污染产业虽然在短期之内提高农村工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而且会通过一系列的传递扩散机制,提高整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长远发展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它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可能要远远大于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废水、废渣、废气严重影响到农村的河流、地下水、土地、空气,对农村可持续发展产生致命影响(靳乐山,1997;魏后凯,2003;杨雄飞,2009;曾小溪、曾福生,2011)。癌症村的出现就是部分农村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的真实写照。
现今已有的关于农村污染产业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于讨论农村污染成因的定性分析方面,而少有关于农村污染产业演变特征刻画的定量分析;仅有张海鹏等以全国东、中、西部区域为研究对象,得出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工业中低污染行业和高污染行业增长均较快的结论(张海鹏等,2007),其中高中低污染行业划分标准参考了赵细康研究方法,其将医药制造业划为中等污染产业有待进一步商榷。同时,笔者认为仅以农村污染行业自身绝对增长速度为分析工具,从而忽视了其在全国污染产业增长速度的相对性并不能冠以农村污染产业发展全貌。基于此,本文将以环保部规定的六大化学品污染重点防控产业为研究范围,分别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与纺织业,构建我国农村化学产品污染产业的静态和动态发展指数,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和探讨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发展的演变特征。
三、研究范围、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范围
本文以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中规定的我国化学品污染重点防控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等六大行业作为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的发展的时空变化,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统计的污染数据不齐全,尤其是乡镇地区并没有相关的污染统计数据,所以本文只能从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的产值(消除价格因素)、以及基于区位商的静态发展指数和动态发展指数的变化等方面入手,刻画出我国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本文具体采用的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的静态发展指数和动态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1.静态发展指数
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静态发展指数——静态Hoover系数(区位商)。它最早由Hoover(1936)提出,是表示某行业在各区域的集聚程度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区位商 ,其中 表示化学品产业 在 省农村的产值, 表示全国范围内化学品产业 的产值, 表示 省农村工业总产值, 表示全国工业总产值。
2.动态发展指数Hoover系数
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动态发展指数——动态Hoover系数(区位商)。其计算方法是: ,其中 小于 , 和 分别是 期和 期的区位商。
农村化学品污染产业的静态发展指数和动态发展指数具有不同的意义。其中静态发展指数反映的是一种行业在某地区的现有生产能力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是衡量目前产品生产分布的存量指标;而动态发展指数则是反映一种行业在一定时间段内向某地区的集聚速度,体现了产品生产的区域转移方向和速度。综合考察静态发展指数和动态发展指数可以分析出我国农村化学品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转移和集聚趋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