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改革对改革的启示
摘 要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1955年-1973年是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在这近二十年里,日本从战败中站起,创造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被称为“日本神话”。而近几年安倍政府虽然也有各项经济政策接连出台,但不论日本国内还是国际上其他国家,对其都是褒贬不一。本论文利用相关理论,将日本经济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利用国际贸易,经济指数等相关数据与我国经济改革进行对比。从日本经济改革的启示与经验中发现我国经济改革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经济对策。Ⅰ
目 录
ABSTRACTⅡ
第一章 导论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第二章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3
2.1改革产生背景 3
2.2日本战后经济改革现状 3
2.2.1经济缓慢增长时期 3
2.2.2高速增长时期 4
2.2.3经济低速增长时期 4
2.2.4经济停滞阶段 6
2.3安倍经济学 7
第三章 日本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启示9
3.1中国目前经济形势9
3.2中国现行宏观财政政策10
3.3中日经济比较及吸取的经验教训10
第四章 中国经济改革策略12
4.1宏观经济策略12
4.2结合12
结束语14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第一章 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1955年1973年是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在这近二十年里,日本从战败中站起,创造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被称为“日本神话”,这些都离不开当时日本政府的各项宏观调控。虽然这些政策在当时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在上世纪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然而在众多政策的实施下,日本政府有时忽略了现时的经济发展对后来日本会有怎样的影响。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的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至今没有恢复往昔的风采。经历了几届首相的更迭,他们的措施并没有对日本经济的再次崛起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然而,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与之前的日本有相似之处,所以不论是战后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创造出了奇迹,还是近三十年缓慢的进展,我们都能够提炼出能为我国所用的相关信息。本文基于通过日本几次经济改革利弊,观察我国经济,如今的现状和欠缺,得出启示,对我国经济改革提出政策性意见。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日本高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后来的发展不足,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提出的原因有几十种。胥敏(2002)提出了日本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贾琴(2015)、刘毅、兰剑(2008)对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探析,日本经济发展的观念、形式、政策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从这些改变中,他们看到了可为我国所用的方面。
我国国内的学者们也从不同方面研究了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及发展的原因。蔡建波(1995)从日本战后初期的通货膨胀的治理为我国经济做出启示。王春雷(1998)在研究日本战后经济中,对政策性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近几年安倍政府虽然也有各项经济政策接连出台,但不论日本国内还是国际上其他国家,对其都是褒贬不一。高海红、陈思翀(2013)阐述了安倍经济学经济增长战略的目标、内容和评论,陈刚(2015)用日本财政政策视角分析安倍经济学的逻辑和前景。然而,从这些或褒或贬的言论中,我们都可以提取出可以为我国所用的有用价值。
周阳(2011)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分析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与此同时又处在一个后国际金融危机的时期,对此,周阳提出了对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的意见。白永秀、任保平、吴振磊(2009)则提出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十个滞后”问题,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则必须积极克服这些之后问题。毛小红(2008)对我国经济改革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杨宏杰(2010)认为渐进性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
李晓、张虎、丁一兵(2014)三人则从“安倍经济学”的前景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们认为虽然安倍经济学试图通过超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措施予以清算,但日本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诸多因素若得不到解决,实施的措施也是于事无补。
许多的国外研究者也对日本经济改革进行了各种探究。Prestowitz Clyde V(2010)从美国的角度展现日本经济改革的成果并将其与中国进行比较他认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并非偶然,而是来源于“战略性产业”投资补贴计划,发展钢铁、机械、电子业等,并专注于利用出口来振兴经济,同时着重于自主研发的科技。现在的中国正在追求出口主导的发展策略,但同时美国政府并不认为其用来打击日本的自由市场政策会对中国产生效果。News,VOA(2011)则客观报道了日本在经历福岛核泄漏之后的经济损失给日本财政带来威胁,以及基础设施被破坏,导致制造业供应链打破等一系列使得日本经济遭受打击的因素及后果。
第二章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
2.1改革产生的背景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华战争失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国内自明治维新时期创造的财富由于遭到了空袭的破坏,满目疮痍。单单是被破坏的建筑物以当时的币值计算已经高达4967000亿日元,大致占日本国家财富总额的42%。而工业部门的灾害则更加严重,全日本56种产业的生产设备,仅水力发电等五种还具备生产能力外,其他的产业全都被破坏。由于丧失了旧殖民地,其殖民地经济体系崩溃,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无法获取,国内经济受到巨大打击。就连国民的粮食也没有办法取得,因为日本国内的大米供应20%是从殖民地国家掠夺来的,在战争结束后,这种粮食供应的体系被打破,再加上国内灾荒和歉收,粮食严重供应不足。
通货膨胀是当时影响日本国民生活的最主要因素。半年内日银券的发行量由303亿日元增长到615亿日元。在发行量增长的同时,日本的物价也毫无意外的上涨。如果将日本1940年的货币指数设定为1,那么1946年的物价指数是9.9,1947年是29.3,1948年是78,1949则为127.3。此外,1955年日本物价指数为209.1,1960年为214.7。从前面的这组数字来看,日本在战后的通货膨胀来势凶猛,尤其是最初的四年,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目 录
ABSTRACTⅡ
第一章 导论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第二章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3
2.1改革产生背景 3
2.2日本战后经济改革现状 3
2.2.1经济缓慢增长时期 3
2.2.2高速增长时期 4
2.2.3经济低速增长时期 4
2.2.4经济停滞阶段 6
2.3安倍经济学 7
第三章 日本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启示9
3.1中国目前经济形势9
3.2中国现行宏观财政政策10
3.3中日经济比较及吸取的经验教训10
第四章 中国经济改革策略12
4.1宏观经济策略12
4.2结合12
结束语14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第一章 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1955年1973年是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在这近二十年里,日本从战败中站起,创造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被称为“日本神话”,这些都离不开当时日本政府的各项宏观调控。虽然这些政策在当时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在上世纪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然而在众多政策的实施下,日本政府有时忽略了现时的经济发展对后来日本会有怎样的影响。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的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至今没有恢复往昔的风采。经历了几届首相的更迭,他们的措施并没有对日本经济的再次崛起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然而,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与之前的日本有相似之处,所以不论是战后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创造出了奇迹,还是近三十年缓慢的进展,我们都能够提炼出能为我国所用的相关信息。本文基于通过日本几次经济改革利弊,观察我国经济,如今的现状和欠缺,得出启示,对我国经济改革提出政策性意见。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日本高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后来的发展不足,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提出的原因有几十种。胥敏(2002)提出了日本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贾琴(2015)、刘毅、兰剑(2008)对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探析,日本经济发展的观念、形式、政策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从这些改变中,他们看到了可为我国所用的方面。
我国国内的学者们也从不同方面研究了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及发展的原因。蔡建波(1995)从日本战后初期的通货膨胀的治理为我国经济做出启示。王春雷(1998)在研究日本战后经济中,对政策性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近几年安倍政府虽然也有各项经济政策接连出台,但不论日本国内还是国际上其他国家,对其都是褒贬不一。高海红、陈思翀(2013)阐述了安倍经济学经济增长战略的目标、内容和评论,陈刚(2015)用日本财政政策视角分析安倍经济学的逻辑和前景。然而,从这些或褒或贬的言论中,我们都可以提取出可以为我国所用的有用价值。
周阳(2011)对我国经济现状的分析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与此同时又处在一个后国际金融危机的时期,对此,周阳提出了对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的意见。白永秀、任保平、吴振磊(2009)则提出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十个滞后”问题,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则必须积极克服这些之后问题。毛小红(2008)对我国经济改革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杨宏杰(2010)认为渐进性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
李晓、张虎、丁一兵(2014)三人则从“安倍经济学”的前景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们认为虽然安倍经济学试图通过超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措施予以清算,但日本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诸多因素若得不到解决,实施的措施也是于事无补。
许多的国外研究者也对日本经济改革进行了各种探究。Prestowitz Clyde V(2010)从美国的角度展现日本经济改革的成果并将其与中国进行比较他认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并非偶然,而是来源于“战略性产业”投资补贴计划,发展钢铁、机械、电子业等,并专注于利用出口来振兴经济,同时着重于自主研发的科技。现在的中国正在追求出口主导的发展策略,但同时美国政府并不认为其用来打击日本的自由市场政策会对中国产生效果。News,VOA(2011)则客观报道了日本在经历福岛核泄漏之后的经济损失给日本财政带来威胁,以及基础设施被破坏,导致制造业供应链打破等一系列使得日本经济遭受打击的因素及后果。
第二章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
2.1改革产生的背景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华战争失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国内自明治维新时期创造的财富由于遭到了空袭的破坏,满目疮痍。单单是被破坏的建筑物以当时的币值计算已经高达4967000亿日元,大致占日本国家财富总额的42%。而工业部门的灾害则更加严重,全日本56种产业的生产设备,仅水力发电等五种还具备生产能力外,其他的产业全都被破坏。由于丧失了旧殖民地,其殖民地经济体系崩溃,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无法获取,国内经济受到巨大打击。就连国民的粮食也没有办法取得,因为日本国内的大米供应20%是从殖民地国家掠夺来的,在战争结束后,这种粮食供应的体系被打破,再加上国内灾荒和歉收,粮食严重供应不足。
通货膨胀是当时影响日本国民生活的最主要因素。半年内日银券的发行量由303亿日元增长到615亿日元。在发行量增长的同时,日本的物价也毫无意外的上涨。如果将日本1940年的货币指数设定为1,那么1946年的物价指数是9.9,1947年是29.3,1948年是78,1949则为127.3。此外,1955年日本物价指数为209.1,1960年为214.7。从前面的这组数字来看,日本在战后的通货膨胀来势凶猛,尤其是最初的四年,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