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创新要素对创新能力的交互与中介传导作用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2 概念解析与相关研究 1
2.1 信息化 1
2.2 创新要素 4
2.3 创新能力 5
2.4 文献综述 7
3 检验方法和变量选择8
3.1 变量间作用机制分析方法 8
3.2 指标选择12
3.3 数据来源及分析13
4 信息化与创新要素对创新能力的实证检验 15
4.1 信息化及创新要素对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15
4.2 信息化及创新要素对创新能力的中介传导作用 17
5 政策建议 19
结论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22
表1:1963~2010年美国专利局对部分亚洲国家/地区专利授权情况12
表2:1998~2012相应指标数据14
图1: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981 ~2004)6
图2: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与互联网上网人数散点图15
图3: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与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散点图15
图4:信息化、创新要素对创新能力的回归模型16
图5:创新能力对信息化的回归模型16
图6:创新能力对创新要素的回归模型17
图7:信息化对创新能力的回归模型18
图8:信息化对创新要素的回归模型 18
1 引言
信息化使人类社会经历了一场社会大变革,对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所以使信息化产业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它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国际竞争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经济成长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010年,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47500亿元,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50284.9万户,长途光缆线路长度818.133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8781.1万个。从数据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1]。
在发展信息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那么,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局势中,我国的创新能力又处于何种地位呢?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显示,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9位,比上年提高1位,这表明,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正在逐步向好。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创新基础仍比较薄弱,提升创新能力仍需长期持续努力。
因此,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发挥信息化的强大作用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学会通过发现信息化与创新要素对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来共同提升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利用互联网上网人数、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以及已授权专利数量对创新能力与信息化及创新要素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根据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概念解析与相关研究
2.1 信息化
2.1.1 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最早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当时对信息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界定和阐述的。日本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第一次次给信息化下了定义,主要表明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信息产业获得了长期发展并且渐渐取得了支配地位的一种社会改革的历史过程。
20世纪70年代,德国、欧共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与国际组织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发展与应用的规划,这些规划都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最重要的一环。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通俗的讲就是“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它的重点是发展以 Internet 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促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利用。在其带动之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渐渐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随后,为说明社会经济阶段的变动过程,60年代后期日本又提出了信息化一词,并把社会信息化定义为: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社会阶段转变过程。
目前,国内对信息化的概念有多种理解和解释。首先,从产业层面来看,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为视角,认为信息化是信息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业结构中信息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结构中信息经济比重的提高,同时产品信息含量也会提高,产品成本中信息费用也在不断增大;其次,从知识层次来看,认为信息化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这是从知识生产和发展角度来理解,强调知识化、智能化。
最后,从宏观视角来看,信息化是国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经济增加值中信息产业的贡献显著,对经济的实际增长贡献更显著,就业人员中信息人员的比重更大了;从政府角度来看,信息化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信息化最终都会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上得到反映。信息化的重心是在于一个“化”,它是一个过程,从起点到终点,渐进地变化。因此,一般而言,信息化是指自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演进的动态过程。
2.1.2 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息化对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并且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以信息与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几乎渗入了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信息在当今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核心作用尤是突出,在信息化条件之下经济发展有了稳定的基础和发展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范畴和社会活动中,由于计算机的广为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和经济领域更多地依赖于各种信息系统,信息与知识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知识与信息创新本身仅是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而知识与信息创新的大规模应用才是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原因。
信息化的实质特征在于把知识与信息应用到知识生产与信息处理及沟通的设施上,并继而扩散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因此,信息化通过促使知识与信息的扩散和应用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信息化让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不单单是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也是知识和信息。经济的增长方式将渐渐依赖于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的生产要素。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是生产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信息作为知识的来源,在推动信息经济不断强大的同时,促进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共享,信息化的发展强化了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内生促进作用,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2) 以互联网上网人数Y,专利授权数量为自变量X,以X预测Y。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48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