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对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附件)

贸易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地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进实现贸易与环境效率的共同增长。本文使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贸易与环境效率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国际贸易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对国际贸易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提出国际贸易主要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收入效应和技术效应等途径影响环境效率。然后结合我国贸易与环境污染的现状,运用我国的具体数据对国际影响环境效率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准确估计出其影响方面。并提出贸易与环境效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关键词 国际贸易,环境效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面板数据目 录
1 引言 1
2 国际贸易和环境效率的理论研究 1
2.1 国际贸易发展 1
2.2 环境效率界定 2
2.3 国际贸易对环境效率影响的理论研究 2
3 国际贸易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 4
3.1 国际贸易对环境效率的直接影响 4
3.2 国际贸易对环境效率的间接影响 4
3.3 国际贸易对环境效率的总体影响 4
4 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6
4.1 环境效率测度 6
4.2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11
5 政策建议 15
5.1 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加强环保力度 15
5.2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15
5.3 增加研发投入,培养科技人才,强化技术创新 16
5.4 加强东、中、西部区域间合作 16
结 论 17
致 谢 18
参 考 文 献 19
表1 各类变量名称及单位7
表2 2004-2013年我国28个省市环境效率值7
表3 2004-2013年平均环境效率区域分布10
表4 各变量统计分析12
表5 环境效率的模型检验结果13
图1 2002-201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趋势 9
图2 2002-201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趋势 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1 各类变量名称及单位7
表2 2004-2013年我国28个省市环境效率值7
表3 2004-2013年平均环境效率区域分布10
表4 各变量统计分析12
表5 环境效率的模型检验结果13
图1 2002-201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趋势 9
图2 2002-201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趋势 10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发展迅猛,关于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处理慢慢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生产专业化,提高收入水平,加强技术革新,为环境投资创造更多的援助基础措施,提高环境水平。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也会致使环境的恶化,对于低发展阶段的国家,造成的伤害往往比高发展阶段的国家要大。当然,也可能使一个国家一味地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集中发展资源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的行业,造成环境问题更加恶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国际贸易也变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但总体来看,我国对外贸易依然存在不全面、不平衡的严重问题。这一问题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污染,使经济发展背负着沉重负担。这与我国的社会目标要求相违背。我国人口众多,即使在别的国家不起眼的小问题在我国也有可能成为不可忽视的严重影响。环境问题关系到13亿人口的生存问题,所以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经济形态是社会进步首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国际贸易规模仍不断扩大,各国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生产和消费的增长远超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越加凸显,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呈负相关的关系,环境资源配置效率问题也逐渐成为国际话题讨论的议题。环境效率是衡量经济发展所付出环境代价大小的一个指标。因此各国政府呼吁环境保护,旨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效率。可以看出,对待环境问题方面上,国际合作显得特别重要,任何单方面的行动不仅容易引起相关方面的冲突,其结果也是无效率的。目前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国际贸易对环境及环境效率的影响是正是负并没有具体的教科书定理。因此,本文以国际贸易对环境效率产生的影响为对象,来研究发展贸易与提高环境效率是否能够同时实现。
2 国际贸易和环境效率的理论研究
2.1 国际贸易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表现的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国际贸易初期,我国开创性的实施了改革开放。当时,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当时中国企业生产不了的技术产品以及技术专利使用权。于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开放了更多出口便利政策,同时也将对外贸易私有化,鼓励国民自主经营创业,当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商品大王”。90年代,我国进入以进出口公司为主导的国际贸易,对外之门进一步打开,因为中国的制造企业需要有人协助将产品卖向世界,而世界各国也需要有人来协助他们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寻找他们想要的市场。20世纪是以生产商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中国正式加入WTO,重新成为其一份子,承诺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买家与生产商可以取得直接的联系,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而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剔除,淘汰了大部分经受不住考验的生产厂家,世界的金融结构发生重组,进入了以有竞争力的生产商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买家要找的是可以长期合作的、能经受住优胜劣汰考验的生产商。
2.2 环境效率界定
环境效率指保持投入产出不变时,产出尽可能少的污染物和尽可能多的期望产出。基本思想是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期望产出(如GDP),并尽可能减少非期望产出(如废水排放量)。从而将投入、产出和污染排放作为一个整体来比较在给定同样投入产出时地区环境绩效差距[1]。环境效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大小的重要指标,影响的因素可能与经济发展中包含的经济运行状况、国家政策制度的变迁、不同地区间差异等有关。
2.3 国际贸易对环境效率影响的理论研究
自从国际贸易崛起引起人们注视以来,大量学者专家关注于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学者们在国际贸易对产出效率、技术效率等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然而,国际贸易和环境效率之间关系讨论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本文试将已有研究结果归类分析,理解为以下三种观点:
2.3.1 观点一:国际贸易对环境效率有积极作用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国际贸易不是环境污染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在竞争激烈、自由化的国际市场上,采用贸易管制不能从源头消除环境问题的产生,而应该善于利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全球专业化分工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使效益最大化的生产方式,使环境效率提高。国际贸易的进行可以增加一国的国民收入,在保证物质生活充裕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意识到周围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并有意愿通过购买先进的环保技术使自己生存在一个较好的环境里。因此,进一步开放国际贸易范围,增加贸易自由化可以更大程度解决环境问题。
Runge(1994)从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活动规模、产出结构、生产技术和环境政策五方面评价了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分析表明贸易自由化为环境保护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及促进资源的最优组合,从而经济规模扩大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可以被产出相平衡,因而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张连众( 2003)从结构、技术、规模三方面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的SO2排放量数据分析,得出贸易自由化对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08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