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析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为例
经济管理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析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为例[20200428200215]
摘要:近年来,我国东北和华北两地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逐年的增加。通过对两地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在单产、价格和成本的双重影响下,东北地区的收益比华北地区低。但是东北地区的平均单产却相对较高,这也正说明了影响其收益的是由于东北地区的大额成本,若减少其成本必然会使收益增加进而刺激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虽说华北地区的收益高,但是玉米单产相对偏低,若能提高该地区的单产势必会对玉米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华北地区还有增产的潜力,可以加强生产。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玉米生产;成本收益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相关文献综述1
二、数据来源及东北、华北两地玉米生产条件概述3
(一)数据来源3
(二)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条件概述3
(三)华北地区玉米生产的条件概述3
(四)小结3
三、华北、东北两地玉米的生产现状3
(一)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现状3
1.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及总产量的变化情况4
2.东北地区玉米单产的变化情况4
(二)华北地区玉米生产现状5
1.华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及总产量的变化情况5
2.华北地区玉米单产的变化情况6
(三)小结6
四、华北、东北两地玉米成本收益分析6
(一)东北、华北两地玉米收益状况分析6
(二)东北、华北两地玉米单产状况分析7
(三)东北、华北两地玉米总生产成本状况分析7
1.东北、华北两地玉米人工成本基本状况分析8
2.东北、华北两地玉米机械作业费基本状况分析8
3.化肥费的基本情况分析9
4.排灌费的基本情况分析10
(四)小结10
五、结论和建议10
(一)结论10
(二)建议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玉米是中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 为解决粮食的短缺、农民温饱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汽油等燃料的污染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于是乎,人们研究乙醇来代替汽油等物品,因此玉米的地位是更加的不容忽视。因此,切实的掌握影响玉米生产现状明确如何可以增加收益,想必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农户的种植意愿,对解决玉米的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这两大玉米产区的生产状况进行初步的介绍,之后通过成本收益来对比分析,从而找出影响各个地区玉米生产状况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二)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畜牧业的逐年扩大,玉米这一饲料作物的需求也是逐年增加的;生物燃料热潮,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Birur等,2007),基于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具有污染性的燃料已经越发的被人们所摒弃,对乙醇这种无污染能源的需求可谓又增加了玉米的需求;当然,天气的不利因素也会使玉米减产,相对程度上又加剧了玉米的需求。如果产量增加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问题。
闫丽珍等(2003)通过研究中国玉米主产地区—玉米带的生产效益,发现我国玉米生产在单位面积成本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即玉米带南段成本高于北段,中段最低。在单产、价格及成本双重作用的影响下,玉米带中段效益最高,而南段最低。樊闽、程锋(2006)分析了粮食在不同地区发展情况,还有生产能力的水平的高低,他在研究中发现,粮食的生产能力是与存在的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关系,经济发展较高的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很低,经济发展较低的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却很高,在经济发展慢的地区,粮食的种植面积大,可以看出,研究的结果说明,粮食的生产能力受到种植面积的影响较大,与其他的因素相比,种植面积是影晌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邵飞(2011)根据不同的产区,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我国划分为三大玉米生产区域: 产区1为东北产区,产区2为华北地区,产区3为其他地区,设定模型并用Eviews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发现我国玉米生产地域性较强,在不同的区域影响玉米单产的主要因素也各有区别,上年玉米单产水平对产区3的当年玉米单产,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气候等自然条件则对产区1的玉米单产有更大的影响,化肥的施用能够有效提高产区 2 的玉米单产,上年玉米价格则在三个产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玉米价格变化对玉米单产的影响较小,相对于产区2和产区3而言,产区1具有较大的价格弹性,其对于价格变化的反应要优于产区2和产区3。
郑少峰、邵建成(2003)对农作物的生产成本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影响玉米、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在生产中所投入的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在研究中发现了在作物生产过程中,自家的牲畜的劳动量和农家肥的使用量都越来越少,但是其他的生产资料化肥、喷洒的农药和大型机械等使用在逐渐的增长,这就说明了农民在粮食生产投入这方面与以前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农业方面使用的大量的生产资料,成本逐年呈现上升的趋势。
贺春燕(2009)研究中发现化肥是粮食增产的基础,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表明,在提高单产方面,化肥对增产的贡献额为 40%~60%。李志会(2012)研究中也发现提高化肥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的其中一方面的投入,产生的效果都是玉米的单产会上升。Duflo 等(2008)采用肯尼亚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导致农民很少使用化肥的原因是:不适当的化肥使用参考模式、落后的农业信息传播技术、低下的农民购买能力。曾希柏、李菊梅(2004)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使用化肥量的最大和最小范围,最大量与最小量之间的差额, 在研究中发现,化肥的施用量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它的利用率才会增加,超过化肥的最大范围其利用率反而降低。舒坤良(2011)研究了气候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根据对数据收集,采用模型进行分析后得出:日均气温也是玉米生育期内关键的影响因子。一般情况下,适宜玉米生长的最低温度为8℃~10℃,最高温度为40℃~44℃。
黎红梅等(2010)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做了研究分析,选用多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玉米生产函数,利用Stata 10.0 统计计量软件,并且运用OLS 对玉米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①施肥量对增加玉米产量具有正效应。②使用除草剂次数对玉米产量存在正效应。③防治病虫害次数对增加玉米产量具有正效应。④劳动力投入对玉米产量具有一定的负效应。还认为,农村中留守人员对玉米的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说明了中国农村中的老人、妇女和青少年是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补充力量。⑤实证结果不支持提高农户户主受教育程度有助于增加玉米产量。相比效益低下的农业生产和效益较高的非农业生产来说,高素质的农民倾向到机会成本高的非农产业就业,留守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影响了先进农业技术的采用,这也正是中国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李谷成等,(2008)采用技术效率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⑥粮食收入给玉米生产带来了正效应。⑦农户是否借贷资金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反向的,但并不显著。⑧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干旱,对玉米产量有负向影响,这个结果证实了在实际调查中农户的普遍反映是正确的,玉米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东北、华北两地玉米生产条件概述
我国玉米主要分布在黑、吉、辽、蒙、冀、鲁、豫、晋、陕、云、贵、川、渝、桂等14个省市,本文选择东北地区的三个省和华北地区的河南、河北、山东作对比分析影响玉米生产的因素。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包括《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2-2013)》以及《中国统计年鉴》,包括《中国统计年鉴(1992-2013)》。
(二)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条件概述
东北地区地大物博人口又相对较少,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并且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之乡,也是我国的重点商品粮基地,玉米资源优势正所谓是十分明显,而且东北地区的吉林省中部已成为从事玉米区域化生产的“黄金玉米带”。不仅如此,东北地区的加工企业也在迅速发展,所加工的加工产品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产品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从寻常淀粉到用多元醇、乳酸等生产的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等,并且这些加工品被广泛的使用,进一步促进了东北地区玉米的生产。
但是对于东北地区来说,除了平原以外其他地区多是山地,很难形成规模化经营,而且东北地区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大量的人工投入势必是会使成本增加,而且农民的文化层度相对来讲不是很高,化肥的大量使用也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另外,东北地区玉米的加工业处于小、散、低、弱状态,并且绝大多数的产品属于玉米的初级加工产品——淀粉。而目前玉米淀粉加工厂实际的玉米综合利用率较发达国家又相差很多。
(三)华北地区玉米生产的条件概述
该地区处于黄淮海流域,是沿河地带的平原,疏松易耕、保水保肥、耐旱耐涝,适合玉米的生长。当然,对于这种平原地区,机械化可以大规模的实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玉米生产的成本。该地区距离种植玉米较少的长江流域的省份的距离较近,而且有着便利的交通运输线路,京广铁路、京沪线、京九线、宁西铁路都贯穿着该地区,此外山东省是临海省,有着便利的海运条件,由于其的便利交通,因此多与长江流域的一些玉米生产较少的省份进行交易,相比东北地区与其交易来讲,华北地区的成本相对较低。
摘要:近年来,我国东北和华北两地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逐年的增加。通过对两地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在单产、价格和成本的双重影响下,东北地区的收益比华北地区低。但是东北地区的平均单产却相对较高,这也正说明了影响其收益的是由于东北地区的大额成本,若减少其成本必然会使收益增加进而刺激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虽说华北地区的收益高,但是玉米单产相对偏低,若能提高该地区的单产势必会对玉米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华北地区还有增产的潜力,可以加强生产。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玉米生产;成本收益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相关文献综述1
二、数据来源及东北、华北两地玉米生产条件概述3
(一)数据来源3
(二)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条件概述3
(三)华北地区玉米生产的条件概述3
(四)小结3
三、华北、东北两地玉米的生产现状3
(一)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现状3
1.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及总产量的变化情况4
2.东北地区玉米单产的变化情况4
(二)华北地区玉米生产现状5
1.华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及总产量的变化情况5
2.华北地区玉米单产的变化情况6
(三)小结6
四、华北、东北两地玉米成本收益分析6
(一)东北、华北两地玉米收益状况分析6
(二)东北、华北两地玉米单产状况分析7
(三)东北、华北两地玉米总生产成本状况分析7
1.东北、华北两地玉米人工成本基本状况分析8
2.东北、华北两地玉米机械作业费基本状况分析8
3.化肥费的基本情况分析9
4.排灌费的基本情况分析10
(四)小结10
五、结论和建议10
(一)结论10
(二)建议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玉米是中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 为解决粮食的短缺、农民温饱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汽油等燃料的污染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于是乎,人们研究乙醇来代替汽油等物品,因此玉米的地位是更加的不容忽视。因此,切实的掌握影响玉米生产现状明确如何可以增加收益,想必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农户的种植意愿,对解决玉米的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这两大玉米产区的生产状况进行初步的介绍,之后通过成本收益来对比分析,从而找出影响各个地区玉米生产状况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二)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畜牧业的逐年扩大,玉米这一饲料作物的需求也是逐年增加的;生物燃料热潮,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Birur等,2007),基于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具有污染性的燃料已经越发的被人们所摒弃,对乙醇这种无污染能源的需求可谓又增加了玉米的需求;当然,天气的不利因素也会使玉米减产,相对程度上又加剧了玉米的需求。如果产量增加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问题。
闫丽珍等(2003)通过研究中国玉米主产地区—玉米带的生产效益,发现我国玉米生产在单位面积成本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即玉米带南段成本高于北段,中段最低。在单产、价格及成本双重作用的影响下,玉米带中段效益最高,而南段最低。樊闽、程锋(2006)分析了粮食在不同地区发展情况,还有生产能力的水平的高低,他在研究中发现,粮食的生产能力是与存在的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关系,经济发展较高的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很低,经济发展较低的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却很高,在经济发展慢的地区,粮食的种植面积大,可以看出,研究的结果说明,粮食的生产能力受到种植面积的影响较大,与其他的因素相比,种植面积是影晌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邵飞(2011)根据不同的产区,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我国划分为三大玉米生产区域: 产区1为东北产区,产区2为华北地区,产区3为其他地区,设定模型并用Eviews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发现我国玉米生产地域性较强,在不同的区域影响玉米单产的主要因素也各有区别,上年玉米单产水平对产区3的当年玉米单产,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气候等自然条件则对产区1的玉米单产有更大的影响,化肥的施用能够有效提高产区 2 的玉米单产,上年玉米价格则在三个产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玉米价格变化对玉米单产的影响较小,相对于产区2和产区3而言,产区1具有较大的价格弹性,其对于价格变化的反应要优于产区2和产区3。
郑少峰、邵建成(2003)对农作物的生产成本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影响玉米、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在生产中所投入的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在研究中发现了在作物生产过程中,自家的牲畜的劳动量和农家肥的使用量都越来越少,但是其他的生产资料化肥、喷洒的农药和大型机械等使用在逐渐的增长,这就说明了农民在粮食生产投入这方面与以前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农业方面使用的大量的生产资料,成本逐年呈现上升的趋势。
贺春燕(2009)研究中发现化肥是粮食增产的基础,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表明,在提高单产方面,化肥对增产的贡献额为 40%~60%。李志会(2012)研究中也发现提高化肥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的其中一方面的投入,产生的效果都是玉米的单产会上升。Duflo 等(2008)采用肯尼亚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导致农民很少使用化肥的原因是:不适当的化肥使用参考模式、落后的农业信息传播技术、低下的农民购买能力。曾希柏、李菊梅(2004)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使用化肥量的最大和最小范围,最大量与最小量之间的差额, 在研究中发现,化肥的施用量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它的利用率才会增加,超过化肥的最大范围其利用率反而降低。舒坤良(2011)研究了气候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根据对数据收集,采用模型进行分析后得出:日均气温也是玉米生育期内关键的影响因子。一般情况下,适宜玉米生长的最低温度为8℃~10℃,最高温度为40℃~44℃。
黎红梅等(2010)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做了研究分析,选用多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玉米生产函数,利用Stata 10.0 统计计量软件,并且运用OLS 对玉米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①施肥量对增加玉米产量具有正效应。②使用除草剂次数对玉米产量存在正效应。③防治病虫害次数对增加玉米产量具有正效应。④劳动力投入对玉米产量具有一定的负效应。还认为,农村中留守人员对玉米的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说明了中国农村中的老人、妇女和青少年是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补充力量。⑤实证结果不支持提高农户户主受教育程度有助于增加玉米产量。相比效益低下的农业生产和效益较高的非农业生产来说,高素质的农民倾向到机会成本高的非农产业就业,留守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影响了先进农业技术的采用,这也正是中国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李谷成等,(2008)采用技术效率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⑥粮食收入给玉米生产带来了正效应。⑦农户是否借贷资金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反向的,但并不显著。⑧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干旱,对玉米产量有负向影响,这个结果证实了在实际调查中农户的普遍反映是正确的,玉米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东北、华北两地玉米生产条件概述
我国玉米主要分布在黑、吉、辽、蒙、冀、鲁、豫、晋、陕、云、贵、川、渝、桂等14个省市,本文选择东北地区的三个省和华北地区的河南、河北、山东作对比分析影响玉米生产的因素。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包括《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2-2013)》以及《中国统计年鉴》,包括《中国统计年鉴(1992-2013)》。
(二)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条件概述
东北地区地大物博人口又相对较少,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并且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之乡,也是我国的重点商品粮基地,玉米资源优势正所谓是十分明显,而且东北地区的吉林省中部已成为从事玉米区域化生产的“黄金玉米带”。不仅如此,东北地区的加工企业也在迅速发展,所加工的加工产品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产品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从寻常淀粉到用多元醇、乳酸等生产的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等,并且这些加工品被广泛的使用,进一步促进了东北地区玉米的生产。
但是对于东北地区来说,除了平原以外其他地区多是山地,很难形成规模化经营,而且东北地区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大量的人工投入势必是会使成本增加,而且农民的文化层度相对来讲不是很高,化肥的大量使用也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另外,东北地区玉米的加工业处于小、散、低、弱状态,并且绝大多数的产品属于玉米的初级加工产品——淀粉。而目前玉米淀粉加工厂实际的玉米综合利用率较发达国家又相差很多。
(三)华北地区玉米生产的条件概述
该地区处于黄淮海流域,是沿河地带的平原,疏松易耕、保水保肥、耐旱耐涝,适合玉米的生长。当然,对于这种平原地区,机械化可以大规模的实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玉米生产的成本。该地区距离种植玉米较少的长江流域的省份的距离较近,而且有着便利的交通运输线路,京广铁路、京沪线、京九线、宁西铁路都贯穿着该地区,此外山东省是临海省,有着便利的海运条件,由于其的便利交通,因此多与长江流域的一些玉米生产较少的省份进行交易,相比东北地区与其交易来讲,华北地区的成本相对较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