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和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中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和对中国产业的影响[20200428221950]
摘要: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是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表现,也促进东北亚经济圈的协调、快速发展。本文以自由贸易区理论为基础,通过测算中韩各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中韩建立FTA的可行性;然后运用GTAP模型对中韩自贸区的宏观经济效应以及各产业部门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中韩GDP和福利都有增加,中国在农业领域有很大收益,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不是全都遭到冲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字:中韩;自由贸易区;竞争力指数;经济效应
The Feasibility and Economic Effect on China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Korea Free Trade Area
Student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Gu Yuchen
Tutor Zhou Shudong
Abstract: Currentl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ve become a mainstream of th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Korea Free Trade Area is a symbol of East Asia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accelerates harmonious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Asian economic circle. The paper is based on free trade area theory. It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China-Korea FTA by calculating RCA index and TC index of different kinds of commodities, and effects of macro-economy along with a number of industries by using GTAP model. My conclusion is that GDP and welfare of the two country increase and so does the agricultural of China. But all of the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do not increase.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paper offers several suggestions.
Key words: China-Korea; Free Trade Area; competitive index; economic effect
中国与韩国在东亚国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这两国忽略彼此之间自由贸易协定(FTA: FREE TRADE AGREEMENT)将对两国的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不利。事实上,中国和韩国已经在缓慢展开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200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韩国总统卢武铉共同宣布启动中韩自贸区民间可行性研究。在顺利完成民间可行性研究后,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前后一共召开五次会议,会议中就自由贸易协定会涉及的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问题、农林渔业和制造业等敏感部门、知识产权和检验检疫等问题,进行讨论,表明各自立场。2010年5月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与韩国总统李明博宣布结束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接下来双方将会议中未得出结果的问题进一步交换意见。2013年6月27日至30日,韩国总统朴槿惠携70 余人组成的经济特使团队访问中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首脑会谈,并把韩中自由贸易协定(FTA)等经济问题列为本次访华的三大核心议题之一,这是两国真正开始了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谈判。
然而尽管中国与韩国毗邻,文化相似,彼此关系友好,中韩双方都是很具有潜力的市场,签订FTA符合两国的利益。但是中韩两国贸易摩擦不断,韩方不断提升贸易壁垒,韩国农业受地域限制生产率低,韩国方面担忧FTA会对韩国农产品造成负面影响;对中国而言,部分工业品、电子产品无法与韩国抗争,双方在各自敏感产品上的都有顾虑和争议,这也使得谈判只能缓慢进行。
本文通过对中韩现实贸易基础的研究,分析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通过模型预测减免关税对中国经济效应的影响,针对两国有争议的敏感产品提出一些政策建议。研究中韩自由贸易区有两个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研究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在实际中实现和发展自由贸易区理论,为自由贸易区理论提供更为有力的实践论证;(2)现实意义:中韩作为东亚地区两个经济大国,其经济发展对整个东亚地区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有很大影响,但是两国之间却并未建立任何实质性的区域合作协议,这不利于各自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东亚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与两国的国际地位不符。因此,研究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促进两国自身经济的发展,带动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着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中韩FTA研究
国外很多学者都对中韩自贸区建立进行大量实证分析。首先韩国学者黄义珏(2005)在《中韩间贸易投资:现状与前景》一文中从贸易和投资入手对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行了回顾,然后分析中韩双边贸易投资未来走向,认为即使危机重重,双方都有很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只要中韩两国加强合作,这两个合作伙伴将不会有任何损失1。李圭泽(2005)则认为韩中要缔结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仍有诸多困难,可以分阶段进行,先采取局部合作,然后再扩展至两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2。崔世军(2005)指出韩国协商FTA中最大的障碍是农业问题,韩国的农业部门是最脆弱的,对于农业领域的市场开放旳态度也是消极的。而FTA的协商将主要内容对焦到市场开放,产品开放的关税废止。为了能成功达成协议,应将韩国可出口品种与高关税品种的市场开放作为中心问题讨论3。赵金龙(2008)在考察中韩贸易特征与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中韩FTA对两国福利、GDP、进出口、贸易平衡、贸易条件及产业产出等造成的经济影响和冲击,得到结论:中韩两国建立FTA后将会增加两国福利、实际GDP和进出口量,韩国拥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部门将受益,而其大部分农业部门由于相对的竞争劣势将可能遭受损失;中国所得利益主要在于农业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而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部门会遭受一定冲击4。Hongshik Lee(2010)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指出中韩在其他半制成品、燃料和矿产品、钢铁制品、纺织品上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当高(大于0.8)但各自贸易额都不高。而机械和运输设备、其他制成品的指数也高于0 6,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出口额之和也占到双边出口总额的56%,双方在工业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空间很大5。
(二)国内对中韩FTA的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于中韩FTA乃至中国对其他国家FTA研究更加热衷,陈柳钦(2008)提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会实现三国劳动力资源的互补性。中国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日韩人口老龄化且劳动力成本高,中国可向日韩提供充足劳动力,以求收到既降低开发成本又缓解就业压力的社会效应6。李平,王蔷(2009)主张以部分均衡模式为基础。中韩FTA缔结后,出口总额将增加5.6%的24.2亿美元,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在大部分贸易部门上将达到中国出口额的5%-15%。因FTA的签订,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会增加。同时强调中韩FTA应当以产业内贸易为两国的贸易构造基础,由此构造协定7。谢思娜(2012)运用GTAP模型对中日韩自贸区建立对国家整体以及各产业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中日韩自贸区建成之后,中国的贸易收支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而国家福利水平和经济增长最多的则是日韩两国。具体产业方面,中国的农业和轻工业将在区域内有很强的竞争力,而重工业和服务业则会因贸易自由化而受损。相反,日韩两国的重工业和服务业会受益,而农业和轻工业则会受损8。彭支伟,张伯伟(2012)在SMART模型框架下,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法模拟中日韩FTA建成后,三国关税的逐渐减让和关税的全部减让两个方案对中日韩三国经济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日韩三国在自贸区建立之前各自运用各种贸易壁全极度保护的部门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包括三国的敏感产业农产品、中国的汽车以及日韩的轻工业9。曹银华(2013)针对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静态和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得出中韩农产品贸易增量主要依靠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且产业内贸易增长主要源于垂直产业内贸易。因此影响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劳动力等比较优势,说明中韩依照传统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安排,容易引发了较多的贸易争端问题10。
过去文献大部分着眼于中韩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可行性研究和对未来展望,运用各类模型分析贸易国宏观经济和各个产业的影响文献则比较少并且比较笼统,产业划分的范围也较大。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各类生产部门进行进一步细分,运用GTAP模型分析中韩FTA对各细分产业部门的影响。
二、中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
(一)中韩双边贸易投资现状
1.中韩双边贸易现状
中韩两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双边贸易始终处在迅猛发展的阶段中。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2 年中韩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7.42 万亿美元和0.98 万亿美元,在当年全球GDP排名中分别位居第二和第十五名;两国也是全球贸易大国,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在2012 年分别为2.59 万亿美元和2.33 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量的14.17% 和12.59%。
从表1可以看出,中韩双边贸易总额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除了2009年和2012年这两个年份比去年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外,其余各年中韩双边贸易量都比前一期增加。2005年两国贸易总额为1119.3亿美元,2012年达到2151.8亿美元,8年间增长92.2%,其中2010年增长最为迅速,突破2000亿美元,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2.6%。这与中国逐渐从09年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有关。中韩两国巨大的贸易量增强了两国建立FTA的可行性。
中国对韩国出口额也增长迅速。虽然2009年有小幅度下降波动,其余年份中国对韩国的出口稳定增长。2005年中国对韩国出口额为351.1亿美元,2012年增长至808.6亿美元,增长130.3%。中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而韩国对中国出口额从2005年758.2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1343.2亿美元,增长77.2%。韩国也是中国第六大贸易合作伙伴。
表1 中国对韩国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出口 进口 总额 贸易差额
2005 351.1 758.2 1119.3 -417
2006 445.3 897.8 1343.1 -392.5
2007 561.4 1037.6 1599 -476.2
2008 739.5 1121.6 1861.1 -382.1
2009 538.8 1025.5 1562.3 -488.7
2010 687.7 1384 2071.7 -696.3
2011 829.3 1627.1 2456.4 -797.8
2012 808.6 1343.2 2151.8 -534.6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1所示,中韩双边贸易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从2005年贸易差额417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797.8亿美元,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呈直线上升趋势,2012年差额徒然下降至534.6亿美元,但总体上两国的贸易逆差在不断扩大。这造成中韩两国贸易不均衡,容易加深双方贸易问题的纠纷。尤其在2011年双方逆差达到797.8亿美元的高峰,接近同年中国对韩国的出口额,而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可见中韩贸易具有独特性。贸易逆差的存在使得双方在一些敏感性产品上取消关税会产生担忧和分歧,但同时也体现韩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不断加重,中国在韩国对外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1中韩贸易逆差额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2.中韩双边投资现状
中韩投资加深。韩国国内市场狭窄,对国外市场依赖较大,因而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热情很高。从投资额看2003年,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投资对象国;2004 年实际投资额继续攀升,达到 200.2 亿美元;2004 年以后,实际投资项目和实际投资额依然保持平稳上涨趋势,尤其在2009年到2011年投资额增长又达到另一高峰。在2011 年,韩国对华投资的实际投资额已经达到327亿美元,见图2所示。
图2韩国对华实际投资额(单位:千美元)
资料来源:陈帅,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影响[D],2013:14
从产业看,韩国对华投资以制造业为主。2002 年到 2011 年,制造业的实际投资项目数占总投资项目总数的 84.84%,实际投资金额占对华总投资总额的 84.76%11。造成这样产业分布的原因与韩国在制造业上生产技术优势密不可分。侧面反映出中国对外开放以后在制造业崛起和进步,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加入WTO后不断向发达国家靠拢。此外,中国政府鼓励吸引外资,也为韩国企业在华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从投资地区看,由于韩国紧挨中国东北,韩资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黑吉辽三省,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加快,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飞跃,韩国对华投资的重心逐渐向南移深入长三角一带。从规模和投资方式看,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呈现小规模的特点,企业主要以独资的方式为主12。但近些年一些大型的韩国企业如三星、现代等也开始在中国投资,可见韩国十分看重中国广阔市场和中国消费者偏好,并且开展本土化的营销策略。
相对而言,中国对韩直接投资则比韩国对华投资要少很多,见图3所示。截止到2010年中国对韩国实际投资额仅有41.4亿美元,同年韩国对华投资额超过250亿,两者相差巨大。此外,中国对韩实际投资是在2007年以后迅猛增长,从5亿美元上下增长到35.8亿美元,翻了7倍,前两年投资额很少。中国对韩国投资主要受韩国市场和资源影响因素的限制。韩国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中国纺织业、制造业在那里失去价格优势。13而电子产业又要面临韩国本土和欧美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韩国消费者偏好是倾向于本土产品,这也给中国企业在韩投资带来困难。综合以上因素韩国市场不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关注的焦点,中国对韩投资额占总对外投资的比重也是微乎其微。
图3中国对韩实际投资额(单位:千美元)
资料来源:黄载韩.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现状及展望[J].东北亚学刊,2012(4)
(二)中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1.测算指标和数据来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出口竞争力的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越大表明该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当RCA>1.25时,表示该国在这类产品上的竞争力比较强;如果RCA>2.5则表示该国某产品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反之如果RCA<0.8,则说明该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而RCA接近1时则显示相对中性的比较利益,无所谓比较优势或劣势可言。其计算公式如下:
RCAik= (Xik/Xi)/ (TXk/TX)
RCAik指i国在k类产品上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k指i国k产品的世界总出口;Xi指i国的出口总额;TXk指k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TX世指界出口总额。
本文按照海关HS编码,将主要产品分为11大类(服务业除外),11类产品分别是谷物(HS10)、蔬菜水果(HS7、8)、其他农作物(HS11、12、13、14)、动物和肉类(HS1、2、3、4、5)、矿产品(HS25、27)、加工食品(HS15、17、22、24)、纺织服装(HS57-63)、化学品橡胶塑料(HS28、29、39、40)、汽车及其零部件(HS87)、电子产品(HS85)、其他制造业(HS41、42、44、72、73)。
本部分通过搜集整理UNCOMTRADE上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2008年至2012年这5年里中韩两国在上述11类商品上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中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中国 韩国 中国 韩国 中国 韩国 中国 韩国 中国 韩国
谷物 0.07 0.03 0.08 0.04 0.06 0.04 0.05 0.06 0.07 0.08
蔬菜水果 0.66 0.07 0.69 0.08 0.81 0.08 0.83 0.06 0.77 0.08
其他农作物 0.31 0.09 0.30 0.10 0.33 0.12 0.28 0.12 0.29 0.11
动物和肉类 0.40 1.20 0.41 1.24 0.44 1.28 0.51 1.24 0.42 1.26
矿产品 0.20 0.68 0.20 0.70 0.21 0.73 0.26 0.74 0.24 0.77
加工食品 0.17 0.25 0.17 0.28 0.19 0.27 0.23 0.29 0.26 0.29
纺织服装 3.18 1.45 3.04 1.4 3.03 1.32 3.14 1.28 3.03 1.22
化学产品 0.83 1.44 0.80 1.41 0.82 1.39 0.85 1.46 0.82 1.43
汽车及零部件 0.35 1.45 0.33 1.45 0.33 1.56 0.36 1.66 0.33 1.57
电子产品 2.12 2.06 2.00 1.95 1.95 1.88 2.02 1.84 1.86 1.69
其他制造业 1.63 0.63 1.44 0.67 1.46 0.62 1.42 0.66 1.48 0.70
数据来源:依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结果
2.指标分析
表2中韩11个生产部门的RCA指数结果显示,中韩两国产业结构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互补。从表2可以看到中韩在谷物、其他农作物、矿产品、加工食品上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劣势,其中韩国在矿产品上的RCA指数比中国大很多,但没有达到0.8,国际竞争力较弱;加工食品随着中国比较优势的不断上升,拉近了与韩国的差距,其他2类商品两国相差不大。
中韩在电子产品、纺织服装上则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指数都相对稳定地大于1.25,可见两国这两类商品都具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在纺织服装上的比较优势是由于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要素,中国这些产品的出口额占很大比重,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很强竞争力。而电子产品的比较优势甚至超过韩国得益于中国近几年倡导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果。
中国蔬菜水果的比较优势基本在0.8上下浮动,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韩国则几乎没有优势,主要原因是农业一直是中国的优势产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也占很大比重,但中国在动物和肉类上呈现明显的比较劣势,相反韩国显示极强的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2,两国的优劣势相差明显。同样表现出显著差异的是化学产品、汽车及零部件和其他制造业。其中中国的汽车工业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并且这5年间RCA指数基本维持在0.33的较弱水平,没有太大波动,而韩国的汽车及零部件表现出极强的比较优势,并显示缓慢的上升趋势。相反,在其他制造业上韩国则处在了比较劣势地位,中国的制造业比较优势指数远远高于韩国,但在近几年呈现略微下降趋势,这是因为我国产业结构逐渐升级,中低端制造业的竞争力会慢慢弱化,这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
(三)中韩竞争优势指数
1.测算指标与数据来源
TC指数即竞争优势指数,也叫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表达式为:
TC=(Xij-Mij)/(Xij+Mij)
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Mij为i国j产品的进口,Xij-Mij为i国净出口,Xij+Mij为i国j产品的进出口总额。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如果TC指数在0.3到0.6之间表示有微弱的竞争优势,大于0.6则说明竞争优势极强。如果指数等于1,则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同样指数在-0.3到0之间说明有微弱的竞争劣势,在-0.6到-0.3之间则显示该产业竞争劣势较大,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
与RCA指数不同的是,RCA指数评估一国某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但是一国在某产品上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并不能完全保证该国在对另一国同样具有竞争优势。例如中国与韩国在某产品上都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那么哪一国在该产品上的竞争力更大呢?这就需要进一步测算贸易竞争力指数,从而进行双边贸易比较,通过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分析中韩两国之间产品竞争力情况。
本部分对商品的分类同样按照上文提到的按海关HS编码分成11大类。本文采用的数据是2008-2012年中韩两国11类商品的进出口额,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 通过这些数据笔者计算出了从2008年至2012年中国对韩国各大类商品的竞争优势指数。见表3所示。
表3中韩两国各类商品的TC指数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中国 韩国 中国 韩国 中国 韩国 中国 韩国 中国 韩国
谷物 -0.04 -1.00 -0.17 -0.99 -0.47 -1.00 -0.54 -1.00 -0.83 -1.00
蔬菜水果 0.53 -0.70 0.42 -0.57 0.42 -0.66 0.48 -0.73 0.60 -0.72
其他农作物 -0.72 -0.77 -0.68 -0.73 -0.64 -0.72 -0.61 -0.70 -0.58 -0.67
动物和肉类 0.11 -0.67 0.14 -0.66 0.15 -0.64 0.18 -0.64 0.19 -0.61
矿产品 -0.76 -0.60 -0.76 -0.57 -0.77 -0.57 -0.80 -0.55 -0.78 -0.53
加工食品 -0.70 -0.42 -0.67 -0.40 -0.63 -0.39 -0.63 -0.37 -0.62 -0.35
纺织服装 0.76 0.24 0.77 0.25 0.79 0.21 0.82 0.16 0.81 0.19
化学产品 -0.12 0.31 -0.16 0.33 -0.14 0.30 -0.13 0.43 -0.09 0.37
汽车及零部件 0.19 0.74 -0.01 0.74 -0.13 0.74 -0.14 0.76 -0.12 0.76
电子产品 0.12 0.22 0.11 0.25 0.11 0.27 0.12 0.26 0.13 0.28
其他制造业 0.36 -0.48 0.28 -0.43 0.30 -0.46 0.35 -0.51 0.31 -0.40
资料来源:依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结果
2.指标分析
根据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中韩在不同类商品上不存在明显激烈的竞争关系,有很好的合作基础,中韩建立自贸区将有助于缓和两国市场竞争情况,也会给两国的弱势竞争力产品带来更多机遇。上述RCA指数显示中韩在谷物、其他农作物、矿产品、加工食品上都是较为明显的比较劣势,这与TC指数显示的结果几乎一致。在这4类商品上,中韩两国在对对方的贸易竞争力都表现出弱势,中国在4类商品上全部显示出极大的竞争劣势;韩国在矿产品和加工食品上显示出比中国微强的竞争优势,但是韩国谷物的TC指数从2008年到2012年几乎是-1,可见韩国在这类商品上几乎没有出口,中韩FTA建立有利于增加中国对韩国谷物的出口量。
中韩在纺织服装和电子产品上具有较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而TC指数显示了中国在纺织服装上的国际竞争力比韩国更强,韩国指数在0.20上下,只有微弱的竞争优势,中国在2011年达到最高值0.82。双方在电子产品上的竞争力差异则不明显,可见两国的电子产品竞争激烈,中韩自贸区建立有助于增强两国电子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中国蔬菜水果具有显示比较优势,TC指数在2012年达到0.6,韩国TC指数则显示-0.72,说明中韩蔬菜水果的竞争力几乎没有可比性,中国的蔬菜水果占据压倒性的竞争优势。而中国RCA指数较低的动物和肉类贸易竞争力却远高于韩国,可见中国的肉制品在其他国家地区可能只有略微竞争力,但在韩国市场上却有较强的竞争力。
化学产品、汽车及零部件和其他制造业显示的TC指数与RCA指数基本一致,韩国在化学品、汽车零部件上的竞争力远超过中国,其他制造业则比中国弱很多,并且中国在化学产品上表现出劣势减弱的趋势,在汽车及零部件则呈现劣势不断增大的态势,而韩国这两个商品始稳定终保持比中国强的竞争力。
(四)中韩FTA可行性分析小结
结合中韩双边贸易和投资现状,两国贸易量呈现上升趋势;虽然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较少,但是韩国对华投资热情高涨,投资项目和投资额也逐年增加。因此,中韩之间不断扩大的贸易投资基础使中韩FTA建立的可行性增强。中韩在11类产品上的RCA指数和TC指数显示两国在大部分产品上都表现出你弱我强的态势。中国竞争力较强的产品是蔬菜水果、动物和肉类、纺织服装,而韩国在这方面表现弱势;韩国竞争力较强的加工食品、化学产品、汽车及其零部件,中国则显示弱势。两国产品结构具有良好的互补性,有利于互相之间经验技术的借鉴合作。因此本文认为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可行的。
三、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中国产业影响
(一)中韩自贸区GTAP模型介绍
本文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GTAP模型)模拟分析中韩建立自贸区后的宏观经济效益和产业情况。
GTAP 架构以个别国家地区生产、消费、政府支出作为子模型,在输入资料并折算各项参系数后,以量化数据描绘各国贸易关系。最后,并可将各子模型连结成多国多部门的均衡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贸易政策施行前,模拟标的国家或地区之国内生产毛额、社会福利、就业率、进出口等变化,并根据此分析规划相应措施。
GTAP模型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生产者最小化生产成本,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所有产品和投入要素市场全部出清。同时,每个国家只有一个账户,所有的税收、金融资产、资本和劳动力的收入都积聚到这个账户。账户内的收入又分为私人消费、存款和政府消费三大部分。私人支出方程采用固定差异弹性(constant difference of elasticity,CDE)效用方程。而政府的效用方程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方程形式。在GTAP模型中,有两个国际部门(国家银行和国际运输部门),各个国家的储蓄汇总到“国际银行”,并根据资本回报率在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分配。“国际运输部门”主要负责地区之间产品的运输,平衡到岸价(CIF)和离岸价(FOB)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双边贸易将世界各国联系起来。GTAP模型还体现了不同国家进出口存在着的相应的关税或补贴(出口关税为负,即为补贴)和运费。
本文使用GTAP-8数据库,该数据库以2007年为基期,共有129个国家和地区,57个部门,5种生产要素。根据需要,笔者把129个国家和地区合并成3个国家和地区,57个部分合并成12个部门,与前文测算RCA指数、TC指数的商品分类相对应,具体模型结构如表4;本文在此只做了一种模拟方案:两国互相取消所有货物的进口关税。GTAP模型模拟得出的对中韩宏观经济的影响见表5,对两国各自产业影响见表6:
表4模型基本结构
序号 生产部门 国家和地区 生产要素
1 谷物 中国 资本
2 蔬菜水果 韩国 土地
3 其他农作物 其他国家和地区 技术劳动力
4 动物和肉类 非技术劳动力
5 矿产品 自然资源
6 加工食品
7 纺织服装
8 化学产品
9 汽车及零部件
10 电子产品
11 其他制造业
12 服务业
表5中韩自贸区的宏观经济效应
GDP (%)进口 (%)出口 (%)贸易平衡 ($ million)福利 ($ million)贸易条件 (%)
中国0.011.651.32711.97211.860.02
韩国0.525.562.04-8462.619912.531.13
其他国家和地区-0.00-0.080.017756.67-5980.26-0.04
数据来源:GTAP模拟结果整理
表6 中韩自贸区建立对两国各产业的影响
产出 (%) 进口 (%) 出口 (%) 贸易平衡 ($ million)
  中国 韩国 中国 韩国 中国 韩国 中国 韩国
谷物 10.08 -73.98 9.87 116.58 373.15 8.66 6236.14 -5021.47
蔬菜水果 -0.11 2.93 3.51 21.47 9.00 6.80 348.39 -183.07
其他农作物 3.7 -23.23 3.36 43.32 123.25 9.94 2560.77 -1337.77
动物和肉类 -0.3 1.15 2.87 -5.21 4.81 6.99 41.40 28.80
矿产品 -0.14 -0.07 0.7 3.01 1.73 3.24 747.89 -2044.65
加工食品 -0.15 22.08 4.27 -11.91 5.35 204.76 619.98 4534.88
纺织服装 -0.64 2.41 3.43 17.63 -0.35 17.15 -1579.61 162.38
化学产品 -0.77 6.39 2.53 6.96 1.66 19.38 -5311.99 6931.29
汽车及零部件 -0.49 -2.19 2.63 4.13 0.78 -4.50 -759.69 -1699.04
电子产品 0.36 -4.82 0.27 0.77 0.62 -5.71 752.16 -4973.75
其他制造业 -0.36 -0.98 2.01 5.61 0.65 2.27 -2849.50 -123.49
服务业 -0.08 0.29 0.03 4.01 -0.10 -4.84 -89.69 -4992.82
数据来源:GTAP模拟结果整理
(二)模拟结果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韩国GDP将增加0.52%,增加的绝对量为5416.5百万美元,而中国只增加0.01%,绝对量为370.11百万美元。从数值看韩国自中韩自贸区中的获益大于中国的获益,但是比较两国GDP总量,韩国的GDP只占中国28.51%,因而中国GDP基数大显得增加的百分比很小。韩国在进出口、福利改善方面都远远大于中国的收益,尤其是中国的福利增长只有韩国的2.14%。而且韩国贸易平衡遭受到恶化,中国的贸易平衡则得到了改善。但是两国贸易条件都因为中韩FTA建立有所改善,韩国贸易条件改善比中国显著。其他国家和地区GDP无明显变化,但进进口、福利和贸易条件均下降,贸易平衡却得到很大改善。总体而言,中韩自贸区对其他国家主要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对两国各自产业的影响方面,见表6的数据显示。中国各部门产出百分比都比韩国小,这可能是中国基数较大的原因,除谷物产出增加相对较多,其他农作物小幅增加,化学产品、纺织服装轻微减少外,其他部门变化都很小,均低于0.5%。韩国农业部门受到冲击较大,谷物产出下降最为剧烈,下降了73.98%,其他农作物也下降很多,降了23.23%,电子产品产出也下降较多,化学产品和加工食品增长幅度相对较大,尤其加工食品增长了22.08%。其他部门产品变化幅度也不大。
在各产业进出口方面,中韩两国各产业均增加,但韩国变化都比中国大。中国进口变化不大,谷物、加工食品和蔬菜水果小幅增加,其他产品增加很小;出口方面,谷物出口增加最多,其次是其他农作物,蔬菜水果出口也有小幅度增加,其他出口不明显。而韩国则是谷物、其他农作物和蔬菜水果进口增加非常多,动物和肉类、加工食品的进口反而减少了;出口方面可以看到,加工食品出口增长幅度很大,其次是纺织服装和化学品增幅相对较大,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产品反而有略微下降。
从以上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由于中国基数相对韩国来说大很多,所以对中国各产业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对化学产品和汽车及零部件这样相对较弱的产业还是有微弱影响。韩国农业是受损最严重的产业,由于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国,因此中韩两国实行自贸区后对韩国的影响势必会相对大一些。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挑选两国受损比较大的产业进行保护,比如韩国的谷物和中国的化学产品,其进口关税可以先减半,观察实施后的贸易效果,从而逐步推进取消关税的措施,促进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综合前文对中韩各类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TC指数和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本文总结如下观点:
第一、中韩两国间有着坚实的贸易基础,虽然还存在贸易不平衡和诸多贸易纠纷,但是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原因是两国贸易往来频繁,贸易额逐年增加,在未来进出口额还将有进一步扩大趋势,韩国对中国市场依赖也日益加重,但是投资方面仍有不足,需要两国共同努力往深层次发展。其次RCA指数显示中韩两国产业结构互补性很强,双方优势产业能得到更好发展;TC指数则显示中国与韩国生产部门竞争较为激烈的只有电子产品,大部分商品没有明显的竞争关系并且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这也增大中韩FTA建立的可行性。如果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成功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国的国际分工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双方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总体上对中国农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带来收益,对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具体来看对于竞争力远远大于韩国的产品如谷物、其他农作物会引起较为显著的产出大幅度增长,贸易平衡也会得到很大改善;而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化学产品、汽车及其零部件则会引起产出减少,但下降幅度不大,可见我国如果能有效持续地进行产业优化,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也能扭转劣势,获得收益。整体而言,两国的福利水平都将得到大幅提升,并且中韩FTA将刺激两国竞争力较弱的产业的产出都得到增加,例如韩国比中国竞争力较弱的纺织服装产业产出增加,而中国的电子产品也将增加,可见两国贸易自由化反而能推动两国竞争力微弱的产业不断完善,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二)政策建议
第一、充分考虑农产品的敏感性,韩国农产品市场有选择性开放。韩国农产品始终是弱势产业,韩国对农业部门保护程度也很高,韩国农民出于自身利益不愿意农业领域完全开放。但是经过计算模拟显示韩国的农产品并不都是缺乏出口竞争力,结合表2、表3看,韩国加工食品相对于中国是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加工食品中糖制品、饮料烟草、纺织纤维等产品韩国对中国都有大量出口额,因此打破中韩两国在农业领域上的僵局可以从上述农产品入手,对这几类商品优先取消关税,观察其贸易效果,再一步步推进其他农产品的关税取缔,这就不会对韩国农业部门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
第二、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虽然土地、劳动力要素丰富,农产品出口量也相当大,但是出口的农产品价值很低,并且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极弱,如表3所示,如果中韩之间取消全部农产品的关税,对我国经济促进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明显。因此我国应加快调整农产品结构的步伐,积极推动需要深加工、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的发展,通过优化农业结构来巩固和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农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
第三、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贸易逆差。中国连续几年对韩国呈现贸易逆差,这虽然是两国产业结构互补性、国际分工水平深化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贸易逆差始终会给中韩两国带来贸易争端。因此两国必须把握好对各自弱势产业的保护程度,不能保护过度影响对方国家贸易自由运作。对韩国而言需要积极推动FTA进程,平衡农业领域的问题,公平公正地看待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对中国而言,GTAP模拟结果显示略弱竞争力的电子产品产出会增加,而较弱的化学产品、汽车及其零部件虽产出减少,但下降幅度不大说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有初步成效,但还需继续深化。中国企业应制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打入韩国市场,寻求产品的差异化。这不仅有利于中韩两国国际分工重新调整,也有利于提高弱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缓解贸易逆差。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周曙东老师对于我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一系列指导和帮助,感谢指导我完成GTAP模型测试的宵肖学姐以及在我完成论文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诸位同学。在此表示我诚挚的谢意!
谨献给所有关心和指导批评我的老师、亲人和朋友!
参考文献
[1]黄义珏.中韩间贸易投资:现状与前景[J].东岳论丛,2005(3)
[2]李圭泽. 关于建立韩中自由贸易区的设想[J]. 当代亚太,2005(2)
[3]崔世军.我国FTA对象国的农产品关税分析[D].产业经济研究所,2005
[4]赵金龙.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成效预测与分析[J].韩国研究论丛,2008(2)
[5]Hongshik Lee. Decision To Invest Abroad:The Case Of South Korean Multinationals[J],Pacific Economic Review,2012(2)
[6]陈柳钦.建立中日韩FTA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日本问题研究,2008
[7]李平,王蔷.中日韩建立FTA可行性及制约因素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4)
[8]谢思娜.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分析[J].农业展望,2012(6)
[9]彭支伟,张伯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推进路径——基于SMART的模拟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12)
[10]曹银华.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J].东方经贸,2013(7)
[11]陈帅.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韩产业内贸易影响[D].2013
[12]苏新华.中韩建立FTA可行性及其经济效应[D].2011
[13]黄载韩.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现状及展望[J].东北亚学刊,2012(4)
[14]郑传均,蒋菡芙.构建中日韩FTA的贸易基础[J].商场现代化,2007(522)
[15]钱利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与展望[D].2013
[16]廉晓梅.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与模式选择[J].东北亚论坛,2005 (7).
[17]张慧智.中日韩FTA对产业的影响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4)
[18]李明权,韩春花.中日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19]王文晓,郑雅洁.中韩FTA建立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基于GTAP模型的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26)
[20]马维维.中韩贸易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社科论坛,2012
[21]傅琪.中韩自由贸易区——机遇与挑战[J].新经济,2013
[22]张慧智.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产品贸易问题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6(4)
[23]郑哲浩.中韩FTA签约时农业领域的对应方案[D].2012
[24]袁晓莉.中日韩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J].中国商贸,2010(19)
[25]赵海东.中国电子产业敏感产品竞争力动态分析[D].2013
[27]王蛟龙.中日韩三边产业内贸易探析.2012
[28]那丽媛.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对我国汽车业的影响及对策.2011
[29]张小济.符合三国长远利益——中日韩构筑经济合作制度框架的选择[J].国际
贸易,2003(12).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2
一、文献综述2
(一)国外对中韩FTA研究2
(二)国内对中韩FTA研究2
二、中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3
(一)中韩双边贸易投资现状3
1.中韩双边贸易现状3
2.中韩双边投资现状4
(二)中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6
1.测算指标和数据来源6
2.指标分析7
(三)中韩竞争优势指数7
1.测算指标与数据来源7
2.指标分析8
(四)中韩FTA可行性分析小结9
三、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中国产业影响9
(一)中韩自贸区GTAP模型介绍9
(二)模拟结果分析11
四、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11
(一)主要结论12
(二)政策建议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中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和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92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