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技能培训参与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北顺平县为例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构成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作为“三农”发展的核心,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的主力,其农业生产技能和素质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水平。在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农民技能培训对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人力资本、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进行个别访谈,了解顺平县农民培训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地农民的职业素质、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以及影响因素,对当地政府完善相关培训政策和培训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
(一)概念界定 2
(二)理论基础 2
(三)文献综述 3
三、顺平县农民技能培训现状与参与意愿的调查 4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
(二)调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
四、关于农民参与技能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
(一)Logitisic模型设定 8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9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0
(一)主要结论 10
(二)政策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3
农民技能培训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河北省顺平县为例
引言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构成国民经济的基础,政府在2004年至2018年连续十五年发布了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而农民作为“三农”发展的核心,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的主力,其农业生产技能和素质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水平。然而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数据,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85.4%为小学或初中水平,说明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普遍偏低的。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农业的生产水平。在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农民技能培训对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河北省在2016年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顺平县作为农业及林果业大县,在此次工程中也设立了培训基地。然而就实施状况来看,由于受到农民自身接受能力、培训体系及方法不完善、培训的宣传推广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顺平县农民培训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民的培训参与率不高、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培训更加偏向于林果业、社会对培训工作的认可度较低等。为了提高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我们有必要了解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找出其参与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与效果,使政府有针对性的完善相关政策,从而更好的推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本文以人力资本、公共产品、理性选择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以及个别访谈,了解顺平县农民培训现状,分析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以及影响因素,对当地政府完善相关培训政策和培训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提高农民技能培训的效率与效果。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农民
在当代发达国家,农民是个职业概念,指的就是经营农场或者农业的人,这个概念与渔民、工匠、商人等职业是并列的。但是由于封建小农思想的根深蒂固,加之特有的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的“农民”,其性质除了职业的意味外,还被被赋予了身份等级的属性。但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农民逐渐成为了身份概念与职业概念的融合。
本文中的农民,主要是指具有农村户口,长期生活在农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2.农民技能培训
农民技能培训属于农业职业教育的非学历层次,一般是指农民通过学习获得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是培训主体对农业劳动者进行的技能训练或短期再教育的活动。这里本文研究的农民技能培训是指除去基础教育之外的各类形式的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 3.农民技能培训参与意愿
意愿是指心愿,愿望。本文中农民技能培训参与意愿是指农民是否有欲望参与技能培训,并在行为上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一愿望。
(二)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思想起源于西方国家,“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较早在《国富论》中指出,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固定资本。这种人力资本思想是学术界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持续性研究的开端,但它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主要代表有舒尔茨和贝克尔。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体现为人自身所具备的知识、体力、技能、经验、经历和劳动熟练程度等方面,主要是通过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就业迁移的投入得到提升,且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并且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能力要远远大于物质资本。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表现方式。贝克尔从微观层面上界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和特征,他强调教育和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人力资本获益函数,得出了劳动者收益差异与工作经验长度及接收教育长短有关联的重要结论。
2.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借鉴和扩展了古典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说”。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和社会经济学家贝克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是理性行为者,会根据环境的不同做出的有针对性的被他们认为合理的选择,其目的是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在解释社会行为者的活动时,应站在行为者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在“理性小农学派”的理论里,舒尔茨等人将农民看作是理性人。在决定是否参加农民培训时,农民在选择前会从可供选择的方案的代价、收益方面作出一定的权衡,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发生时,培训行为才能实现。本文将农民参与培训的行为看作是为满足自身利益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行为,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农民在选择是否参与培训时会对参加培训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而最终的决定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性选择。
(三)文献综述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
(一)概念界定 2
(二)理论基础 2
(三)文献综述 3
三、顺平县农民技能培训现状与参与意愿的调查 4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
(二)调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
四、关于农民参与技能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
(一)Logitisic模型设定 8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9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0
(一)主要结论 10
(二)政策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3
农民技能培训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河北省顺平县为例
引言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构成国民经济的基础,政府在2004年至2018年连续十五年发布了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而农民作为“三农”发展的核心,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的主力,其农业生产技能和素质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水平。然而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数据,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85.4%为小学或初中水平,说明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普遍偏低的。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农业的生产水平。在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农民技能培训对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河北省在2016年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顺平县作为农业及林果业大县,在此次工程中也设立了培训基地。然而就实施状况来看,由于受到农民自身接受能力、培训体系及方法不完善、培训的宣传推广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顺平县农民培训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民的培训参与率不高、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培训更加偏向于林果业、社会对培训工作的认可度较低等。为了提高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我们有必要了解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找出其参与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与效果,使政府有针对性的完善相关政策,从而更好的推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本文以人力资本、公共产品、理性选择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以及个别访谈,了解顺平县农民培训现状,分析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以及影响因素,对当地政府完善相关培训政策和培训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提高农民技能培训的效率与效果。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农民
在当代发达国家,农民是个职业概念,指的就是经营农场或者农业的人,这个概念与渔民、工匠、商人等职业是并列的。但是由于封建小农思想的根深蒂固,加之特有的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的“农民”,其性质除了职业的意味外,还被被赋予了身份等级的属性。但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农民逐渐成为了身份概念与职业概念的融合。
本文中的农民,主要是指具有农村户口,长期生活在农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2.农民技能培训
农民技能培训属于农业职业教育的非学历层次,一般是指农民通过学习获得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是培训主体对农业劳动者进行的技能训练或短期再教育的活动。这里本文研究的农民技能培训是指除去基础教育之外的各类形式的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 3.农民技能培训参与意愿
意愿是指心愿,愿望。本文中农民技能培训参与意愿是指农民是否有欲望参与技能培训,并在行为上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一愿望。
(二)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思想起源于西方国家,“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较早在《国富论》中指出,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固定资本。这种人力资本思想是学术界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持续性研究的开端,但它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主要代表有舒尔茨和贝克尔。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体现为人自身所具备的知识、体力、技能、经验、经历和劳动熟练程度等方面,主要是通过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就业迁移的投入得到提升,且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并且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能力要远远大于物质资本。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表现方式。贝克尔从微观层面上界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和特征,他强调教育和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人力资本获益函数,得出了劳动者收益差异与工作经验长度及接收教育长短有关联的重要结论。
2.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借鉴和扩展了古典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说”。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和社会经济学家贝克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是理性行为者,会根据环境的不同做出的有针对性的被他们认为合理的选择,其目的是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在解释社会行为者的活动时,应站在行为者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在“理性小农学派”的理论里,舒尔茨等人将农民看作是理性人。在决定是否参加农民培训时,农民在选择前会从可供选择的方案的代价、收益方面作出一定的权衡,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发生时,培训行为才能实现。本文将农民参与培训的行为看作是为满足自身利益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行为,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农民在选择是否参与培训时会对参加培训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而最终的决定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性选择。
(三)文献综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