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以青龙山旅游景区为例

摘 要长武位于陕西关中西部的秦陇交界处,泾河中游南侧,自古为古豳国之地,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为三秦通往大西北的咽喉关隘,素有“三秦屏障”、“秦陇门户”之称。全县有文物景点225处,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大唐昭仁寺内因初唐所建的纯木结构大雄殿和唐初书法家虞世南所书的“大唐豳州昭仁寺碑”而闻名。特色经济有苹果产业,矿产资源,县内古文化遗址、文物古迹等。民风民俗、名地名人、名优特产、名胜古迹和游览景点,。长武属中华民族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陆地通道必经之地,又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古公檀父因戍狄逼迁于歧下,唐太宗与薛家父子酣战于“浅水塬”,郭子仪长武驻军防守,范仲淹派宋良驻兵长武。因历史上是“常常用武之地”而得名“长武”。也是古丝绸之路陕西的最后一站。本文主要通过对长武县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方法。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长武县青龙山景区进行全面分析探究,发现了长武县青龙山景区发展存在以下这些问题例如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对于娱乐设施不太感兴趣,导致游客的体验感不足、感受不到景区带来的愉悦。景区的服务和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欠缺。景区旅游开发项目缺乏创新性等。还有通过青龙山的概况反映出整个长武县旅游业所面临的问题。然后再逐个分析原因,查阅资料总结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目 录
摘 要 II
1绪论 6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7
1.3主要研究方法 9
1.4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9
2长武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2.1长武县旅游产业分布 11
2.2青龙山景区的概况 11
2.3长武县旅游产业及青龙山景区整体分析 12
3青龙山景区存在问题分析 13
3.1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13
3.2调查的结果 13
4青龙山景区的调查问题总结 20
4.1 青龙山景区的问题研究 20
4.2 青龙山景区的问题分析对策 21
5长武县旅游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3
6结束语 23
参考文献 2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致谢 27
附录 28
1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我国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消费、低质量文化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满足旅游服务的基本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又如何能避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冲突,使当地成熟产业快速发展,让当地的大多数居民收入有实质性的提高。乡村旅游主要是政府引导居民自行开发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服务管理人员不够专业,居民的教育水平也极为有限,因此作为乡村旅游更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将乡村旅地发展目标向县级、市级以及国家级的景点看齐,鼓励年轻人才和培训机构与居民相互影响,正确利用旅游资源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城镇化建设有着更加积极地作用。长武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位于陕甘交界处的小县城,正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处于几座山合围的中间,所以与外界的文化隔绝很严重,并且除了县城及周围乡镇人群分布非常的广泛。长武县城范围内的观光旅游产业已经相当的成熟,但是缺少规划和项目建设,一直是人们休闲憩息的场所,潜移默化的让人们以一种消遣的生态旅游选择地,而不是由政府主导的旅游经济。近几年来长武县城的周边乡镇都产生了类似于农家乐的观光旅游地、度假村和红色旅游地。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田园观光旅游和红色旅游产业得以维持并成长。本文正以长武县相公镇的青龙山景区展开研究,主要通过对青年消费群体的旅游观念了解反思,探讨青龙山景区以及长武县旅游业的发展问题,来响应通过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从生态发展的角度以长武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当地的人文因素和地理位置以及县级旅游景点、乡村正在开发中的旅游景点、农家乐等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1.1.2研究的意义
旅游业在现如今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与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息息相关。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旅游业的发展进步明显影响着这个城市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方面种种的改变,更能带动整个县城的发展。在对农村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现有的产业结构更新升级和创新,还要保留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积极开发旅游业。只要规划和保护工作做得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旅游业将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有力推手。可是乡村旅游带来回报的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好的问题,比如生态资源浪费,恶性竞争,盲目跟风建设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被重视并借助其他的力量去完善和更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生活观念的转变等逐渐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如今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比重日益加强。相比小的县城来说,旅游业对于城镇化建设助力是毋庸置疑的,有效地开发资源并加以利用是乡镇旅游业存在之根本,怎样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当地民风习俗和特色整合为一体是发展的主要问题。长武县城内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缺少合理规划,旅游思想低迷,宣传效应不足等等,而周边争相出现旅游度假村、田园风光农家乐、红色革命遗址、自然景区等许多旅游产业,很容易出现“善外而不修其内”的现象。反而言之,若将长武县城内的观光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并将周边的旅游产业合理规划特色资源,形成一个整体旅游产业链,加大宣传效应让长武县走出“关”外,吸引外来游客体验并吸收外来文化促进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国外的研究现状
史密斯(Smith,2000)将旅游产业业范畴划分为两个等级,第一个等级里面的相关企业会由于旅游活动的消失而不复存在;而第二个等级中的相关企业会因为旅游活动的消失世界旅游旅行委员会(WTTC)将住宿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娱乐业等划分为核心旅游业,而其他与旅游活动间接相关的行业划分为旅游拓展行业。雷柏(LeiPer,1997)认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产生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们旅游需求的存在、目的地旅游吸引要素的存在、吸引要素信息传递渠道的存在,三者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状况。肖与威廉姆(1984)提出了类似见解,将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分解为表意、组织、感知三大要素。随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要素的范畴不断扩大,除旅游吸引要素外,价格因素、环境因素、市场因素、人才因素、政府因素、管理因素、技术因素、集群因素等一系列相关因素都被纳入其中。20世纪90年代起,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帕莱特、弗莱彻与库珀(Parlett,Fletcher&Cooper,1995)以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为例,分析认为其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区域更加分散,向城市周边不断拓展,空间上再造了新的城市消费场所,从而推进了空间的城市化。金(King,1995)、艾根布里克与基尔申鲍姆(Oigenblick&Kirschenbaum 2002)、特鲁利(Truly,2002)认为旅游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会使很多游客选择长久定居,导致旅游移民现象出现;另外,西瓦什与莱利(Szivas&Riley,1999)指出旅游业门槛不高,吸引就业能力强,能够吸引大量外来工作人口,因而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促进人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媒介。综合上述国外学者的论述,旅游业具体从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等方面,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5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