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经营对农业上市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多元化经营对农业企业绩效的影响一直颇具争议。本文首先回顾相关文献,分析了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可能原因和导致的结果,然后以2012--2015年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研究了农业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与其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了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的企业之间财务绩效的差别。结果表明,农业企业实行总体多元化战略与其财务绩效成正相关,而实行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的财务绩效总体好于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适度多元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多元化程度过高会反作用于企业绩效,因此农业企业应慎重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相关文献综述2
(一)国外文献综述2
1.多元化概念的提出 2
2.多元化溢价论2
3.多元化折价论3
(二)国内文献综述3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4
(一)多元化经营4
(二)财务绩效5
(三)研究假设5
三、研究设计5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5
(二)变量选取6
(三)研究模型7
四、实证分析7
(一)描述性分析 7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8
五、结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多元化经营对农业上市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引言
引言
由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使得农业上市公司不仅面临着一般的市场风险,还面临着特殊的自然风险。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周期一般较长,获利速度相对缓慢,导致农业企业的盈利水平普遍低于其他企业。2010年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7.26亿元,而农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仅为2.77亿元,差别十分悬殊。由于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此大的利润差距迫使农业企业将目光转向其他行业,很多农业上市公司开始进行产业转型,从传统的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多元化经营是农业上市公司战略管理的组成部分。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行多元化经营无疑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拓展利润来源,发挥企业综合效益。但也有一些农业企业,为了逐利盲目地将经营方向转向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从而导致资产利用率降低、多元化战略制定不当、主营业务衰落等现象,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关于农业上市公司是否应该进行多元化经营以及如何进行多元化经营才能获取更大利润,一直倍受争议,且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关于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多元化溢价论和多元化折价论。也有学者对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多元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即多元化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而将多元化经营的程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则可以有效地获得更好的企业绩效。更有学者指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由于多元化经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战略层面,其绩效将直接影响到农业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盈利情况,因此该课题十分重要,亟待解决。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相关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绩效与多元化经营关系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通过系统地理论分析,探讨多元化经营与农业企业财务绩效的理论关系;第三部分,进行实证研究,选取20122015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多元化经营对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究竟如何;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 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1.多元化概念的提出
国外学者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对多元化经营进行研究。Ansoff(1957)首先从产品多元化角度定义了多元化这一概念,提出多元化是“用新的产品去开发新的市场”,认为多元化经营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的产品种类数量而言。这个定义较为笼统,它并没有区分不同种类产品之间的相关程度。随后Penrose(1959)将这一概念的内涵拓广到了行业、市场和生产领域的多元化,认为多元化是企业在基本保留原有产品生产线的情况下,扩展其生产活动,开展若干新产品 (包括中间产品)的生产,并且这些新产品与原有产品在生产和营销中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定义弥补了Ansoff的不足,更接近多元化经营的实质。在之后的五十多年里,多元化经营成为公司战略管理、产业经济学和财务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多元化战略在国外的实践开始较早,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国外对多元化经营的研究主要分为对企业绩效产生有利、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即多元化溢价论和多元化折价论。
2.多元化溢价论
早期的研究多倾向于多元化经营为企业带来益处。从协调各部门工作、降低管理成本的角度出发,Lewellen(1971)认为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可以通过协调各经营部门的收入现金流,使整个企业的收益趋于稳定,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Teece(1980)认为多元化会使公司形成范围经济,降低成本;Cander(1997)认为多元化经营企业为管理者创造了一个协调管理不同经营部门的机会,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提供高资源配置效率,使企业的运行更有效率。此外,Capon等(1988)、Hubbard等(1999)、Hadlock等(2001)、Khanna等(2000)、Fauver等(2003)分别运用不同国家的数据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多元化经营可以提高绩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合约执行不力及市场监管不当的问题。
3.多元化折价论
后期的研究则倾向于多元化经营为企业带来不利之处。从投资角度,Stulz(1990)指出多元化经营可以给企业带来过度投资的不良倾向,从而会选择一些效益不好的、不该选择的投资项目,为企业造成负面影响。从成本角度,Comment和Jarrell(1995)在对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方面的研究表明:多元化经营在提高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内部资金市场利用方面没有明显的作用,此外,多元化经营企业会存在盈利能力低下、交叉补贴、企业成本增加等问题。Denis等(1997)的研究显示多元化经营使管理和协调成本增加,从而使经营成本高于其带来的市场收益,有损企业的整体价值;Rajah等(2000)、Mansi等(2002)等的实证结论也证明由于带来了较高的代理成本和高风险,多元化经营存在折价效应。
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关于多元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有完全不同的结论,无论是多元化溢价论还是多元化折价论,不同的学者各执一词。由于多元化经营在国外起步较早,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相对较晚,成熟程度和发展阶段都有较大的差别,且不同国家企业面临的经济制度、环境和政策等因素不尽相同,因此以上结论只具有参考意义。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相关文献综述2
(一)国外文献综述2
1.多元化概念的提出 2
2.多元化溢价论2
3.多元化折价论3
(二)国内文献综述3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4
(一)多元化经营4
(二)财务绩效5
(三)研究假设5
三、研究设计5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5
(二)变量选取6
(三)研究模型7
四、实证分析7
(一)描述性分析 7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8
五、结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多元化经营对农业上市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引言
引言
由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使得农业上市公司不仅面临着一般的市场风险,还面临着特殊的自然风险。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周期一般较长,获利速度相对缓慢,导致农业企业的盈利水平普遍低于其他企业。2010年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7.26亿元,而农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仅为2.77亿元,差别十分悬殊。由于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此大的利润差距迫使农业企业将目光转向其他行业,很多农业上市公司开始进行产业转型,从传统的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多元化经营是农业上市公司战略管理的组成部分。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行多元化经营无疑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拓展利润来源,发挥企业综合效益。但也有一些农业企业,为了逐利盲目地将经营方向转向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从而导致资产利用率降低、多元化战略制定不当、主营业务衰落等现象,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关于农业上市公司是否应该进行多元化经营以及如何进行多元化经营才能获取更大利润,一直倍受争议,且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关于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多元化溢价论和多元化折价论。也有学者对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多元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即多元化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而将多元化经营的程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则可以有效地获得更好的企业绩效。更有学者指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由于多元化经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战略层面,其绩效将直接影响到农业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盈利情况,因此该课题十分重要,亟待解决。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相关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绩效与多元化经营关系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通过系统地理论分析,探讨多元化经营与农业企业财务绩效的理论关系;第三部分,进行实证研究,选取20122015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多元化经营对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究竟如何;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 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1.多元化概念的提出
国外学者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对多元化经营进行研究。Ansoff(1957)首先从产品多元化角度定义了多元化这一概念,提出多元化是“用新的产品去开发新的市场”,认为多元化经营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的产品种类数量而言。这个定义较为笼统,它并没有区分不同种类产品之间的相关程度。随后Penrose(1959)将这一概念的内涵拓广到了行业、市场和生产领域的多元化,认为多元化是企业在基本保留原有产品生产线的情况下,扩展其生产活动,开展若干新产品 (包括中间产品)的生产,并且这些新产品与原有产品在生产和营销中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定义弥补了Ansoff的不足,更接近多元化经营的实质。在之后的五十多年里,多元化经营成为公司战略管理、产业经济学和财务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多元化战略在国外的实践开始较早,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国外对多元化经营的研究主要分为对企业绩效产生有利、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即多元化溢价论和多元化折价论。
2.多元化溢价论
早期的研究多倾向于多元化经营为企业带来益处。从协调各部门工作、降低管理成本的角度出发,Lewellen(1971)认为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可以通过协调各经营部门的收入现金流,使整个企业的收益趋于稳定,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Teece(1980)认为多元化会使公司形成范围经济,降低成本;Cander(1997)认为多元化经营企业为管理者创造了一个协调管理不同经营部门的机会,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提供高资源配置效率,使企业的运行更有效率。此外,Capon等(1988)、Hubbard等(1999)、Hadlock等(2001)、Khanna等(2000)、Fauver等(2003)分别运用不同国家的数据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多元化经营可以提高绩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合约执行不力及市场监管不当的问题。
3.多元化折价论
后期的研究则倾向于多元化经营为企业带来不利之处。从投资角度,Stulz(1990)指出多元化经营可以给企业带来过度投资的不良倾向,从而会选择一些效益不好的、不该选择的投资项目,为企业造成负面影响。从成本角度,Comment和Jarrell(1995)在对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方面的研究表明:多元化经营在提高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内部资金市场利用方面没有明显的作用,此外,多元化经营企业会存在盈利能力低下、交叉补贴、企业成本增加等问题。Denis等(1997)的研究显示多元化经营使管理和协调成本增加,从而使经营成本高于其带来的市场收益,有损企业的整体价值;Rajah等(2000)、Mansi等(2002)等的实证结论也证明由于带来了较高的代理成本和高风险,多元化经营存在折价效应。
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关于多元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有完全不同的结论,无论是多元化溢价论还是多元化折价论,不同的学者各执一词。由于多元化经营在国外起步较早,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相对较晚,成熟程度和发展阶段都有较大的差别,且不同国家企业面临的经济制度、环境和政策等因素不尽相同,因此以上结论只具有参考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