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性质与城乡劳动力教育回报差异研究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附件)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尤其体现为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伴随着市场经济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工资水平更加体现劳动力的人力价值。但是,传统劳动力市场中的某些弊端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公共企事业单位仍未被全面革除,依然存在“工资溢价”现象,并且与非公共企事业单位工资存在差距,无法体现“同工同酬”原则。本文以Mincer收入方程为基础,采用CFPS2014数据探讨我国不同性质工作单位的劳动力工资差异,旨在探索单位性质与城乡劳动力教育回报率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实行劳动力市场化、实现同工同酬奠定基础。经研究发现从单位性质看,公共企事业型单位的教育回报高于非公共企事业单位,劳动力市场在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分割,这一分割间接导致了公共企事业单位的臃员及劳动效率的低下;从地理空间上看,东部省份劳动力工资要普遍高于中西部省份,拥有同学历的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存在工资差异,间接地促进了东部地区良性劳动力市场的构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引言 1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
(一)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 2
(二)工资决定机制相关理论 3
(三)总结 3
二、模型构建 3
(一)理论框架 3
(二)数据来源 4
(三)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4
三、实证研究结果 5
(一)计量方法选择 5
(二)模型回归结果 5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6
(一)研究结论 6
(二)政策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表一主要变量说明4
表二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5
表三OLS回归结果对比表5
单位性质与城乡劳动力教育回报差异研究
——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在这40年中,我国逐步确立了“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大的革命性与实质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平均分配”制度的废除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确立,劳动力工资的多寡更加以市场为导向,人力资本成为工资的决定因素,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强度大幅提升,劳动者可以在市场中较为自由流动。但是,以往计划经济的某些弊端依然对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政府、国有企业等公共企事业单位依然存在制度对经济的干预,员工工资无法完全实现市场化分配,受制度决定的程度依然较大。与公共企事业单位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广大的私营企业等非公共企事业单位,它们的员工工资基本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分配,基本上不存在计划经济中的制度性影响,按照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价值严格实行“同工同酬”。此外,工资水平在不同性质的单位间存在一些差距,劳动力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这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以CFPS2014年截面数据为基础,利用Mincer收入方程,探求单位性质与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关系,进而探索单位性质与城乡劳动力教育回报率之间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时期,探讨单位性质与劳动力教育回报差异能够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两点:一是对传统Mincer收入方程进行了一些改进,控制了省级(或地区)变量、单位性质变量,并加入了交叉项;二是通过模型回归分析不同省区、不同单位性质下的工资差异度,从同工同酬实现可能性角度探讨不同省区的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不同单位性质的劳动力在教育回报上存在多大差异?第二,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在工资薪酬上有多大差异?第三,从“同工同酬”实现可能性角度探讨哪些地区的发展潜力大/小?为回答上述问题,该文的后续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从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工资决定机制两个方面,对有关理论进行简要综述与分析,探究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论文写作做铺垫。第三部分重点介绍数据来源以及模型设定。第四部分进行实证分析,运用Mincer收入方程,探究单位性质与城乡劳动力教育回报差异的关系。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在劳动力市场改革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
劳动经济学领域中有许多相似甚至重合的理论,它们全试图阐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运行对于微观的个体利益以及宏观的整体经济来说具有极高的重要性,甚至有学者认为劳动力市场是众多市场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Elliott,1991)。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市场因素、制度因素以及社会因素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决定因素(陆铭,2011)。目前,基于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而建立起来的新古典劳动力市场理论已经逐渐被学术界抛弃,因为它无法解释收入差距扩大和就业歧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学界在旧理论基础上创造了新的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这项理论有较多分支,引述最多的是PioreM和Doeringer.P提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它也是分割理论的代表。二元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一级市场(primary markets)和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s)。其中一级市场的工资较高,工作环境好,管理科学,流动自由;而二级市场工资较低,工作环境差,管理落后,流动受阻。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利用新理论和实证工具对分割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又为分割理论带来了新生。总之,分割理论基于非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而产生,运用新范式对传统理论不能阐明的问题做出了清晰解释,得到了学界广泛认可。与此同时,该理论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很好契合,常被用来分析一些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问题(杨金阳等,2014)。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割,这主要表现为以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体制内与以私营企业为代表的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Becker,1975)。体制内外劳动力市场之所以产生分割是因为在体制内还存在计划经济的制度性影响,与体制外的竞争性更强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分割现象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经济影响:比如贫困问题、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贫富悬殊问题等,而这些相关问题和工资决定机制有密切联系(李子联,2015)。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是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城市与乡村间自由流动,工资水平较城市有不小差距(张昭时、钱雪亚,2009)。但是目前学界对劳动力市场的地域(主要是省级或城市间)性分割研究较少。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引言 1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
(一)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 2
(二)工资决定机制相关理论 3
(三)总结 3
二、模型构建 3
(一)理论框架 3
(二)数据来源 4
(三)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4
三、实证研究结果 5
(一)计量方法选择 5
(二)模型回归结果 5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6
(一)研究结论 6
(二)政策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表一主要变量说明4
表二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5
表三OLS回归结果对比表5
单位性质与城乡劳动力教育回报差异研究
——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在这40年中,我国逐步确立了“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大的革命性与实质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平均分配”制度的废除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确立,劳动力工资的多寡更加以市场为导向,人力资本成为工资的决定因素,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强度大幅提升,劳动者可以在市场中较为自由流动。但是,以往计划经济的某些弊端依然对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政府、国有企业等公共企事业单位依然存在制度对经济的干预,员工工资无法完全实现市场化分配,受制度决定的程度依然较大。与公共企事业单位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广大的私营企业等非公共企事业单位,它们的员工工资基本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分配,基本上不存在计划经济中的制度性影响,按照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价值严格实行“同工同酬”。此外,工资水平在不同性质的单位间存在一些差距,劳动力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这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以CFPS2014年截面数据为基础,利用Mincer收入方程,探求单位性质与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关系,进而探索单位性质与城乡劳动力教育回报率之间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时期,探讨单位性质与劳动力教育回报差异能够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两点:一是对传统Mincer收入方程进行了一些改进,控制了省级(或地区)变量、单位性质变量,并加入了交叉项;二是通过模型回归分析不同省区、不同单位性质下的工资差异度,从同工同酬实现可能性角度探讨不同省区的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不同单位性质的劳动力在教育回报上存在多大差异?第二,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在工资薪酬上有多大差异?第三,从“同工同酬”实现可能性角度探讨哪些地区的发展潜力大/小?为回答上述问题,该文的后续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从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工资决定机制两个方面,对有关理论进行简要综述与分析,探究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论文写作做铺垫。第三部分重点介绍数据来源以及模型设定。第四部分进行实证分析,运用Mincer收入方程,探究单位性质与城乡劳动力教育回报差异的关系。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在劳动力市场改革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
劳动经济学领域中有许多相似甚至重合的理论,它们全试图阐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运行对于微观的个体利益以及宏观的整体经济来说具有极高的重要性,甚至有学者认为劳动力市场是众多市场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Elliott,1991)。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市场因素、制度因素以及社会因素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决定因素(陆铭,2011)。目前,基于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而建立起来的新古典劳动力市场理论已经逐渐被学术界抛弃,因为它无法解释收入差距扩大和就业歧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学界在旧理论基础上创造了新的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这项理论有较多分支,引述最多的是PioreM和Doeringer.P提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它也是分割理论的代表。二元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一级市场(primary markets)和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s)。其中一级市场的工资较高,工作环境好,管理科学,流动自由;而二级市场工资较低,工作环境差,管理落后,流动受阻。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利用新理论和实证工具对分割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又为分割理论带来了新生。总之,分割理论基于非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而产生,运用新范式对传统理论不能阐明的问题做出了清晰解释,得到了学界广泛认可。与此同时,该理论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很好契合,常被用来分析一些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问题(杨金阳等,2014)。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割,这主要表现为以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体制内与以私营企业为代表的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Becker,1975)。体制内外劳动力市场之所以产生分割是因为在体制内还存在计划经济的制度性影响,与体制外的竞争性更强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分割现象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经济影响:比如贫困问题、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贫富悬殊问题等,而这些相关问题和工资决定机制有密切联系(李子联,2015)。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是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城市与乡村间自由流动,工资水平较城市有不小差距(张昭时、钱雪亚,2009)。但是目前学界对劳动力市场的地域(主要是省级或城市间)性分割研究较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