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问题研究(附件)
摘 要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然而研究多关注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状况、第三方支付的风险以及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等,少有研究关注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问题。基于对国内外学者文献综述的研究,以及对网上资料的归纳总结,得到以下结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是我国金融监管遇到的重要问题,但是也是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机遇。因此只有解决了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的问题,才能更进一步的完善我国金融体制,才能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该项研究提出了中国式金融监管的对策,也完善了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及其监管部门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 文献综述 1
二、 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的现状 4
(一)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 4
(二) 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的现状 5
三、 我国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7
(一) 我国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7
(二) 我国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的问题成因分析 8
四、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9
(一) 研究结论 9
(二) 政策建议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易发生频繁程度与日俱增,而传统的支付方式由于支付程序过于繁冗,不能满足现在快节奏发展的需要。而新的行业——电子商务,依托于Internet正在迅速发展,从而产生了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最先出现在美国,近年来才在中国发展起来。
依据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可知,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发展为:手机支付和互联网支付分别达到27.1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和7.1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相比2016年第二季度分别上升了95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且同比都上升了1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不管是从互联网支付这个角度看,还是从手机支付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发展得很快,且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已经成熟,且自2015年起,第三方支付企业大体的规模和格局已经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定。相应地,第三方支付增长的速度也开始下降。然而随着新生事物——第三方支付的产生、发展到繁荣,随之而出现的问题也是无法避免。
2. 研究意义
本文是以我国近期报道的第三方支付事件作为导线,探讨其金融监管问题,并找到相应的国外监管措施,以便比较剖析国外金融监管的经验。最后,在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基础上,提出中国式金融监管的对策,以达到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第三方支付是传统支付的创新,它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模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加快了这个时代的步伐, 但是当第三方支付给人们带来支付便利的同时,监管者应该注意各种问题。如:风险问题以及监管问题等。由于上述问题必将会阻碍第三方支付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从上述问题入手研究将会对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及其监管部门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概述
“第三方支付“最早是由国外提出的,并在国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国外学术界的学者对第三方支付的研究会相对比较完善。一般而言,他们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发展方面
Ashok Vemuri (2010)研究了第三方支付发展飞速的原因,分析认为其主要是第三方支付可以提供出比银行更加迎合消费者意愿的支付手段。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Tom.Prieto(2010)针对这方面做出了相关的研究,认为第三方支付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同时指出,互联网上的交易支出占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但与此同时,网上商店的商家也有逃避偷税漏税的现象。
(2)监管方面
首先,研究监管问题就必须得知道其必要性,Clemons,EricK、Madhani,Nehal(2010)就从这个观点出发进行了研究,并指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跨越现有的监管体系。其次,关于监管的研究主要有监管模式的研究和监管内容的研究。关于监管模式的研究,Sullivan,Richard J.(2014)在分析了支付欺诈、预防和数据保护的趋势来评估最近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性之后,他提出了一些改进安全性和防止欺诈的想法,包括及时的监管变更以降低支付风险,关于研究内容的研究,Zack,RichardJ.(2012)论述了美国政府对银行业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主要做法是加强系统安全,拦截欺诈性消费者的电话销售,检查信用卡交易和支付结算情况,确保消费者资金安全。
2. 国内研究概述
随着Internet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已经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过去,许多学术专家都关注第三方支付的以下两个方面:
(1)发展方面
宋晓(2016)的研究从国内外两个角度论述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发展状况,认为依靠于设备和技术的使用费、理财产品的收益、信息的收益以及利用用户资金沉淀取得收益的第三方支付商业模式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要求很高,不仅对管理客户能力和市场管理能力有要求,还对其资金的运转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旦发生资金风险案件,整个产业价值链则会陷入瘫痪。王笑音、王琦(2014)的研究从备受争议的余额宝分析入手,对第三方支付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认为,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不断攀升且第三方支付的市场百花齐放,竞争激烈。陈娜、邱一峰、李曦(2016)先阐述了第三方支付的涵义和分类,紧接着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认为发展现状为:市场参与者多,规模发展快,市场集中度高,收入主要是来源于费用收益和存款基金利息。李节(2017)研究了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态势,并从第三方支付用户规模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两个角度,分析指出了第三方支付的稳定性。
(2)监管方面
杨璟(2017)的研究先是阐述了电子支付服务的四种模式:网络银行模式、银联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以及支付平台内部交易模式。再对电子支付服务监管工作的现状分析出,国内外的看法和做法存在一定差异。且在当前电子支付面临风险的情况下,为电子支付服务提出了有效的政策,如:加强进入电子支付服务市场监管的力度、加大电子支付服务的监管范围以及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陈明璐(2017)对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过程及走向做出了分析,指出从 2014 年到现在,第三方支付的增长速度在下降,趋于成熟。并从第三方支付监管问题入手,对如何加强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做了更深层次研究,提出了如下几个监管建议:尽快发布监管政策,优先对监管当局的指导,注重底线控制;结合政府和行业自律组织;集中管理、合作监管;严格制定许可制度和退出机制、风险控制、参与者权利保护;建立诚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蒋先玲、徐晓兰(2014)的研究先从监管依据和监管模式两个方面对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的现状进行剖析,得出我国主要的监管措施有:制定较高的准入门槛、严格监管客户备付金和对支付机构进行持续动态监管。然后再对我国现行监管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借鉴欧盟和美国的经验,就完善第三方支付监管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安超、唐泽洲(2015)分析比较了各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模式,提出为了提高第三方支付在中国的监管,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来加快监管法律法规的建立、推动建设行业的自律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以及积极参与制定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规则。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 文献综述 1
二、 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的现状 4
(一)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 4
(二) 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的现状 5
三、 我国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7
(一) 我国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7
(二) 我国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的问题成因分析 8
四、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9
(一) 研究结论 9
(二) 政策建议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易发生频繁程度与日俱增,而传统的支付方式由于支付程序过于繁冗,不能满足现在快节奏发展的需要。而新的行业——电子商务,依托于Internet正在迅速发展,从而产生了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最先出现在美国,近年来才在中国发展起来。
依据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可知,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发展为:手机支付和互联网支付分别达到27.1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和7.1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相比2016年第二季度分别上升了95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且同比都上升了1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不管是从互联网支付这个角度看,还是从手机支付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发展得很快,且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已经成熟,且自2015年起,第三方支付企业大体的规模和格局已经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定。相应地,第三方支付增长的速度也开始下降。然而随着新生事物——第三方支付的产生、发展到繁荣,随之而出现的问题也是无法避免。
2. 研究意义
本文是以我国近期报道的第三方支付事件作为导线,探讨其金融监管问题,并找到相应的国外监管措施,以便比较剖析国外金融监管的经验。最后,在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基础上,提出中国式金融监管的对策,以达到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第三方支付是传统支付的创新,它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模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加快了这个时代的步伐, 但是当第三方支付给人们带来支付便利的同时,监管者应该注意各种问题。如:风险问题以及监管问题等。由于上述问题必将会阻碍第三方支付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从上述问题入手研究将会对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及其监管部门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概述
“第三方支付“最早是由国外提出的,并在国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国外学术界的学者对第三方支付的研究会相对比较完善。一般而言,他们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发展方面
Ashok Vemuri (2010)研究了第三方支付发展飞速的原因,分析认为其主要是第三方支付可以提供出比银行更加迎合消费者意愿的支付手段。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Tom.Prieto(2010)针对这方面做出了相关的研究,认为第三方支付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同时指出,互联网上的交易支出占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但与此同时,网上商店的商家也有逃避偷税漏税的现象。
(2)监管方面
首先,研究监管问题就必须得知道其必要性,Clemons,EricK、Madhani,Nehal(2010)就从这个观点出发进行了研究,并指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跨越现有的监管体系。其次,关于监管的研究主要有监管模式的研究和监管内容的研究。关于监管模式的研究,Sullivan,Richard J.(2014)在分析了支付欺诈、预防和数据保护的趋势来评估最近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性之后,他提出了一些改进安全性和防止欺诈的想法,包括及时的监管变更以降低支付风险,关于研究内容的研究,Zack,RichardJ.(2012)论述了美国政府对银行业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主要做法是加强系统安全,拦截欺诈性消费者的电话销售,检查信用卡交易和支付结算情况,确保消费者资金安全。
2. 国内研究概述
随着Internet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已经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过去,许多学术专家都关注第三方支付的以下两个方面:
(1)发展方面
宋晓(2016)的研究从国内外两个角度论述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发展状况,认为依靠于设备和技术的使用费、理财产品的收益、信息的收益以及利用用户资金沉淀取得收益的第三方支付商业模式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要求很高,不仅对管理客户能力和市场管理能力有要求,还对其资金的运转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旦发生资金风险案件,整个产业价值链则会陷入瘫痪。王笑音、王琦(2014)的研究从备受争议的余额宝分析入手,对第三方支付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认为,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不断攀升且第三方支付的市场百花齐放,竞争激烈。陈娜、邱一峰、李曦(2016)先阐述了第三方支付的涵义和分类,紧接着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认为发展现状为:市场参与者多,规模发展快,市场集中度高,收入主要是来源于费用收益和存款基金利息。李节(2017)研究了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态势,并从第三方支付用户规模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两个角度,分析指出了第三方支付的稳定性。
(2)监管方面
杨璟(2017)的研究先是阐述了电子支付服务的四种模式:网络银行模式、银联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以及支付平台内部交易模式。再对电子支付服务监管工作的现状分析出,国内外的看法和做法存在一定差异。且在当前电子支付面临风险的情况下,为电子支付服务提出了有效的政策,如:加强进入电子支付服务市场监管的力度、加大电子支付服务的监管范围以及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陈明璐(2017)对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过程及走向做出了分析,指出从 2014 年到现在,第三方支付的增长速度在下降,趋于成熟。并从第三方支付监管问题入手,对如何加强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做了更深层次研究,提出了如下几个监管建议:尽快发布监管政策,优先对监管当局的指导,注重底线控制;结合政府和行业自律组织;集中管理、合作监管;严格制定许可制度和退出机制、风险控制、参与者权利保护;建立诚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蒋先玲、徐晓兰(2014)的研究先从监管依据和监管模式两个方面对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的现状进行剖析,得出我国主要的监管措施有:制定较高的准入门槛、严格监管客户备付金和对支付机构进行持续动态监管。然后再对我国现行监管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借鉴欧盟和美国的经验,就完善第三方支付监管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安超、唐泽洲(2015)分析比较了各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模式,提出为了提高第三方支付在中国的监管,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来加快监管法律法规的建立、推动建设行业的自律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以及积极参与制定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规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