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银行业发展策略研究(附件)【字数:14151】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习主席总书记对我国新常态的现状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通过对供给体系的结构性改革,解决生产要素和供需错配的矛盾,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系列改革使经济领域产生了新的转变,改变了我国银行业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核心部分,可通过服务实体经济来助力供给侧改革。本文首先介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发展策略的目的和意义,结合国内外研究,在解析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然后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出发,研究供给侧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最后根据银行助力供给侧改革的案例提出我国银行业在这一背景下的发展策略以及相关对策。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文献综述 2
第二章 供给侧改革和银行业发展现状 4
2.1供给侧改革现状 4
2.2银行业现状 5
第三章 我国银行助力供给侧改革案例 14
3.1政策性银行以国开行为例 14
3.2商业银行以建设银行为例 15
第四章 银行业发展策略分析 19
4.1商业银行层面 19
4.2政策性银行层面 20
结束语 21
致 谢 22
参考文献 23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已经结束了,我国的宏观经济甚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没有合理地运行体制和机制,而且我国已经不适合继续采用粗放型的经济模式。2015 年,我国 GDP 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处于较高水平,还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金融风险加大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还十分严重。2016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9%,2017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1.2%,增长率提高了3.3%。2015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积极应对,充分研究分析我国的经济形势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展状况,发现将改革重点放在需求侧无法解决问题,于是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需求侧的变化,要推出质量更高的供给,从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改革金融业体制,让金融更高效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从而发挥出金融的真正作用。这一规划让金融机构以后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朝着更明确的方向发展。
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核心,顺应经济周期发展,在从2003年到 2017 年,商业银行通过相关政策的红利迅速发展。现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但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大阶段已经结束。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是以存贷利差进行盈利,但现在我国推行了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不断缩小。盈利模式单一导致银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加剧,服务质量低,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实体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相比,现在商业银行的产品体系比较落后,对客户需求的了解不够深入,金融服务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创新能力较差。此外,我国银行业的组织结构和体制也比较落后,许多银行还在将营销作为主导力量,但是营销能力不够;市场化带来了新的竞争者,减少了原本的市场份额,导致大量客户流失。以上情况说明银行业需要进行转型,从而满足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1.1.2研究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所提出的具有一定策略高度的政策,其将在当下及未来都会是我国经济改革所要围绕的重点,而银行业转型不仅仅只是影响银行自身,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体经济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银行业助力供给侧改革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紧跟政策导向,以市场上不断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作为自身转型的方向,从而使银行业的处境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好地去应对金融脱媒现象所带来的盈利收入降低,金融创新会贯穿助力供给侧改革过程的始终,“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策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带给市场的新需求会源源不断地激发银行业的创造动力,从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得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如何转型,从而在金融层面助力供给侧改革,通过研究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坚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很多学者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有所研究。银行的经营效率取决于经营模式,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采取创新模式的商业银行将取得更大的市场,从而提高利润率。(Muados,1998)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可通过非利息收入来降低,也让商业银行保持高水平的资本充足率。(Rogers,Sinkey,1999)成功的转型具有渐进性,由量变到质变,是金融体系协调均衡得到的结果,当银行内部微调的成果不断积累,就能实现金融体制的变革。(Paulin,1998)混业经营的效率比分业经营的效率高,政府的强制性约束让银行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而市场却推动银行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Bassett,2010)资产证券化未来可能降低融资成本,向资产证券化的银行借款的人的还款能力将提高。(Demyanyk,Van Hermert,2011)
1.2.2国内相关研究
现阶段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的学者对商业银行发展路径做了较多理论与实证研究,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张承惠(2015)做出相关调查后指出,在新常态下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企业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模式和生存方式进行调整。在经济转型时期,对于我国金融产品的质量和种类、金融市场的范围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现阶段我国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较低,未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尚不能适应经济新阶段的发展,其转型迫在眉睫。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2013)认为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持续盈利能力带来新的挑战,加快推进盈利模式的调整,改变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模式,成为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心所在。郭莽(2012)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转型主要应从有效助推实体经济增长方面寻找方法,他认为传统业务的增长潜力低,应该重点关注中小企业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消费贷款和投资银行的发展。詹向阳等人(2012)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需拓展资本节约型金融资产服务,通过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增强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更好地发挥银行的作用。黄隽和艾飞尔(2012)提出规模较大的银行通过交叉销售、供应链金融等创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可摆脱传统的关系型贷款,使得银行利用自身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张敬峰和周守华(2013)在探讨供应链金融中强调商业银行的作用,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快业务转型以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程欣炜和林乐芬(2014)在实证分析商业银行如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时得出金融产品创新是影响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最重要因素。尹亭、王学武、杜琰琰(2016)具体指出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即发展科技金融业务,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提出相应模式风险贷款 + 科技金融创新投资基金 + 科技企业综合金融服务的基本结构,即 :“1+1+N”的模式。李海峰(2016)认为当前商业银行必须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步伐,提升有别于同行业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水平,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蒋亮(2016)分析出商业银行的服务供给模式,并提出大力进行经营管理转型,建立科学机制,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改善商业银行当前状况。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文献综述 2
第二章 供给侧改革和银行业发展现状 4
2.1供给侧改革现状 4
2.2银行业现状 5
第三章 我国银行助力供给侧改革案例 14
3.1政策性银行以国开行为例 14
3.2商业银行以建设银行为例 15
第四章 银行业发展策略分析 19
4.1商业银行层面 19
4.2政策性银行层面 20
结束语 21
致 谢 22
参考文献 23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已经结束了,我国的宏观经济甚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没有合理地运行体制和机制,而且我国已经不适合继续采用粗放型的经济模式。2015 年,我国 GDP 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处于较高水平,还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金融风险加大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还十分严重。2016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9%,2017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1.2%,增长率提高了3.3%。2015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积极应对,充分研究分析我国的经济形势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展状况,发现将改革重点放在需求侧无法解决问题,于是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需求侧的变化,要推出质量更高的供给,从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改革金融业体制,让金融更高效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从而发挥出金融的真正作用。这一规划让金融机构以后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朝着更明确的方向发展。
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核心,顺应经济周期发展,在从2003年到 2017 年,商业银行通过相关政策的红利迅速发展。现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但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大阶段已经结束。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是以存贷利差进行盈利,但现在我国推行了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不断缩小。盈利模式单一导致银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加剧,服务质量低,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实体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相比,现在商业银行的产品体系比较落后,对客户需求的了解不够深入,金融服务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创新能力较差。此外,我国银行业的组织结构和体制也比较落后,许多银行还在将营销作为主导力量,但是营销能力不够;市场化带来了新的竞争者,减少了原本的市场份额,导致大量客户流失。以上情况说明银行业需要进行转型,从而满足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1.1.2研究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所提出的具有一定策略高度的政策,其将在当下及未来都会是我国经济改革所要围绕的重点,而银行业转型不仅仅只是影响银行自身,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体经济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银行业助力供给侧改革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紧跟政策导向,以市场上不断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作为自身转型的方向,从而使银行业的处境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好地去应对金融脱媒现象所带来的盈利收入降低,金融创新会贯穿助力供给侧改革过程的始终,“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策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带给市场的新需求会源源不断地激发银行业的创造动力,从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得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如何转型,从而在金融层面助力供给侧改革,通过研究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坚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很多学者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有所研究。银行的经营效率取决于经营模式,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采取创新模式的商业银行将取得更大的市场,从而提高利润率。(Muados,1998)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可通过非利息收入来降低,也让商业银行保持高水平的资本充足率。(Rogers,Sinkey,1999)成功的转型具有渐进性,由量变到质变,是金融体系协调均衡得到的结果,当银行内部微调的成果不断积累,就能实现金融体制的变革。(Paulin,1998)混业经营的效率比分业经营的效率高,政府的强制性约束让银行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而市场却推动银行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Bassett,2010)资产证券化未来可能降低融资成本,向资产证券化的银行借款的人的还款能力将提高。(Demyanyk,Van Hermert,2011)
1.2.2国内相关研究
现阶段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的学者对商业银行发展路径做了较多理论与实证研究,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张承惠(2015)做出相关调查后指出,在新常态下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企业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模式和生存方式进行调整。在经济转型时期,对于我国金融产品的质量和种类、金融市场的范围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现阶段我国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较低,未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尚不能适应经济新阶段的发展,其转型迫在眉睫。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2013)认为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持续盈利能力带来新的挑战,加快推进盈利模式的调整,改变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模式,成为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心所在。郭莽(2012)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转型主要应从有效助推实体经济增长方面寻找方法,他认为传统业务的增长潜力低,应该重点关注中小企业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消费贷款和投资银行的发展。詹向阳等人(2012)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需拓展资本节约型金融资产服务,通过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增强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更好地发挥银行的作用。黄隽和艾飞尔(2012)提出规模较大的银行通过交叉销售、供应链金融等创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可摆脱传统的关系型贷款,使得银行利用自身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张敬峰和周守华(2013)在探讨供应链金融中强调商业银行的作用,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快业务转型以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程欣炜和林乐芬(2014)在实证分析商业银行如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时得出金融产品创新是影响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最重要因素。尹亭、王学武、杜琰琰(2016)具体指出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即发展科技金融业务,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提出相应模式风险贷款 + 科技金融创新投资基金 + 科技企业综合金融服务的基本结构,即 :“1+1+N”的模式。李海峰(2016)认为当前商业银行必须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步伐,提升有别于同行业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水平,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蒋亮(2016)分析出商业银行的服务供给模式,并提出大力进行经营管理转型,建立科学机制,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改善商业银行当前状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4.html